中医理法方药摘录吧
关注: 28 贴子: 165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回归本源。

  • 目录:
  • 0
    许某,女,42岁。2006年9月30日。 胃穿孔术后4年,气逆泛酸,常吐出酸苦痰涎,不定时眩晕,脉沉细弱,舌淡紫。冲脉不安于位。类奔豚。 制附片(日加10g至唇舌微麻为度)100g,干姜90g,沉香10g,砂仁(姜汁炒)30g,油桂(研粉冲服)6g,茯苓45g,泽泻90g,白术45g,怀牛膝30g,红参(另)30g,五灵脂30g,公丁香10g,郁金10g,炙甘草120g,煅紫石英45g,生姜切片20片。 加水3000ml,文火煮取300ml,兑入参汁,3次分服。 (编按)胃穿孔术后4年,气逆泛酸,酸苦痰涎,以二
    群山云影 20:28
  • 1
    邱某,男,70岁,2006年6月23日。 肺心病心衰,剧咳痰盛,动则喘,不思食,食入胀加,脉浮大空。舌淡紫,夜尿5次,不渴,高年,元阳式微,中州虚馁,无以为继,治本。 1、制附片100g,干姜、白术、党参各90g,炙甘草120g,生半夏45g,五味子30g,细辛(后5分)45g,麻黄5g,“油桂3g,高丽参12g”(研粉冲),龟甲(打)10g,砂仁米(姜汁炒)30g,茯苓45g,生姜75g,煅紫石英45g。 加水3000ml,文火煮取500ml,3次分服。10剂。 2、20头三七100g,血琥珀、高丽参、血河车
  • 8

    广告
    21:20
  • 0
    钟某,女,45岁。2007年9月16日。 风心病史11年,消瘦萎黄,两颧褐斑,动则喘,颈脉动甚(曲张)。冬恶寒,夏畏热,心动震衣,觉心动神摇,欲跳出腔外。常年感冒缠绵,咳喘、肩、胯痛。2006年12月~2007年1月内大汗身痛,过后似有缓解。食纳可,大便调。大腹胀大绷急,小便少。舌暗中腻边紫。脉微细。寒伏三阴重症,五脏已伤,幸胃气尚可。停经8个月。托法。 生黄芪250g,制附片100g,细辛(后5分)45g,高丽参(冲)15g,五灵脂30g,桂枝、赤芍各45g,干
  • 0
    郭某,女,58岁,2006年3月2日。 冠心病9年,面色青灰,心痛彻背一月二发,动则喘,下肢肿,心动神摇,腰困如折,脉微细,欲寐而不能寐。西医诊断,已进入顽固性心衰期。救阳破阴为急。 制附片200g,高丽参(另)15g,干姜70g,净山萸肉60g,丹参120g,檀香、降香、砂仁各10g,桃仁30g,五灵脂30g,三石各30g,炙甘草6g。 加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兑入参汁,日分3次服,3剂。 (编按)面色青灰,心痛彻背,动则喘,下肢肿,心动神摇,顽固心衰,救阳为
  • 0
    郭某,女,59岁,2005年11月20日。 心下痞满,左胸闷痛,凌晨4时可闻流水声,筋惕肉瞤,登楼则喘,痰多,眩晕,六脉沉滑搏指(牢),舌红无苔而干。大气失运,阳衰于下,湿痰化浊窃踞阳位。益气助阳破阴为安。 北黄芪120g,附子、白术、茯苓、杭白芍各45g,生半夏50g,瓜蒌30g,薤白15g,丹参30g,檀香、降香、砂仁各10g,桃仁25g,五灵脂、晒参(另)各20g,桂枝45g,炙甘草50g,苍术15g,生姜50g。白酒1000ml,大枣12枚。 加水2000ml,浸40分钟,文火煮至500ml
  • 0
    吴某,2006年9月20日。 劳倦内伤,胸憋腹满,脉细,舌胖而润,宜扶中下之阳。 制附片45g,红参(捣)、白术、干姜各90g,炙甘草90g,紫油桂(研粉冲服)6g,丹参120g,檀香、降香、沉香、砂仁米各10g。 加水3000ml,文火煮取400ml,早晚分服。 二诊:9月29日。脉沉便渐有力,舌胖退,中、下阳气渐旺,伏邪从太阳皮部外透、出疹、项强,改方托透伏邪。 制附片90g,红参(捣)、白术、干姜各90g,炙甘草120g,紫油桂(研粉冲服)6g,檀香、降香、沉香、砂仁米各10g
  • 1
    庞某,男,65岁,2009年1月1日。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系列证。目神呆顿,脉微细,但欲寐。 生黄芪500g,生附子30g,干姜45g,炙甘草60g,麝香(首次顿冲)0.1g,生半夏45g,茯苓45g,生姜45g,止痉散6只~3条。10剂。 (编按)诸病丛生,目神呆顿,脉微细,但欲寐,神疲,属阳气匮乏,以四逆、麝香回阳破阴、醒神开窍;高血压、冠心病为浊阴不降,四逆合小半夏加茯苓汤解之;兼中风证,用黄芪、止痉散有补阳还五汤之意。 (小结)失眠与欲寐相近
  • 1
    武某,男,35岁。2009年6月17日。 失眠20余年,心烦,舌尖赤,脉滑细。痰湿中阻,心肾不交。 生半夏50g,秫米50g,栀子10g,豆豉10g,生姜50g。6剂。 二诊:6月23日。上方共进6剂,仍失眠,心烦。 与方: 制附片45g,龟甲(打)6g,砂仁米(姜汁炒)30g,童便1杯,晒参(另)30g,生半夏、秫米各50g,乌梅30g。 加水2000ml,文火煮取500ml,兑入参汁,子、午时各服1次。3剂。 (编按)失眠较重,以潜阳丹引浮阳归宅;半夏秫米汤交通阴阳;为什么用乌梅?李老言:“失
  • 15

    广告
    21:14
  • 0
    无名指外端关冲,泽门小次指陷中, 中渚液门上一寸,阳池手表腕陷中, 外关腕后方二寸,腕后三寸支沟容, 支沟横外取会宗,空中一穴用心攻, 腕后四寸三阳络,四渎肘前五寸着, 天井肘外大骨后,骨隙中间一寸摸, 肘后二寸清冷渊,消泺对腋臂外落, 臑会肩前三寸量,肩髎臑上陷中央, 天髎宓骨陷内上,天牖天容之后旁, 翳风耳垂后方取,瘈脉耳后鸡足张, 颅息亦在青络上,角孙耳廓上中央, 耳门耳缺前起肉,和髎耳前锐发乡, 欲知丝竹
  • 1
    某女,10岁。2009年10月13日。 早产儿,自汗如洗,肢痛气怯脉微。 生黄芪120g,制附片30g,红参(另炖)10g,桂枝23g,赤芍23g,炙甘草30g,山萸肉60g,白术60g,防风10g,龙牡各30g,大枣12枚,生半夏、秫米(包)各30g,生姜30g。 加水1600ml,文火煮取150ml,3次分服,每旬7剂,连服1个月。 (编按)早产儿,自汗如洗,先天肾气虚兼卫气虚,以芪附汤、玉屏风散;肢痛,桂枝汤调和营卫;气怯脉微,参萸、二石固摄肾气;用半夏秫米汤,当有失眠之证。
  • 0
    心包穴起天池间,乳后旁一腋下三, 天泉曲腋下二寸,曲泽肘内横纹端, 郄门去腕方五寸,间使腕后三寸安, 内关去腕止二寸,大陵掌后两筋间, 劳宫屈中指间取,中冲中指之末端。
  • 1
    杨某,女,52岁。2006年6月25日。 心阳虚,悸动不安,中土亦寒,责在坎阳。 制附片100g,干姜90g,炙甘草120g,晒参(另炖)30g,五灵脂30g,白术90g,三石各30g,油桂(冲)6g,生姜75g,大枣30枚。 加水3000ml,文火煮取500ml,兑入参汁,日分3次服。5剂。 (编按)心阳虚,每逢阴雨、夜间与冬季感觉心悸或胸闷,其肾阳亦虚,故以四逆、三石、油桂温阳固肾;中土亦寒,参灵、理中、姜枣健脾化瘀,温中和营。
  • 0
    刘某,女,22岁,2006年6月11日。 孕7个半月,呕吐不能进食,夜咳剧,不能入睡,且子淋。 生半夏、生姜各45g,晒参(另)、炙甘草、干姜、五味子各30g,辽细辛45g,油桂(后)15g,秫米45g,姜汁1盅兑入。30剂。 (编按)孕7个半月,呕吐不能进食,以止呕汤(组成:生半夏、茯苓、赭石、生姜各30g,姜汁10ml,炙甘草10g。主治:胃气上逆之呕吐,用于胃肠痉挛、胃出血、妊娠恶阻剧吐。方解:本方由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合旋覆代赭汤化裁。胃为气机升降之中枢,
  • 1
    李某,女,23岁,2006年6月27日。 产后80日,偶闻异味,即乳汁渐少,便溏。 生黄芪30g,当归15g,益母草45g,川芎30g,桃红、泽兰叶、姜炭各10g,晒参(另)30g,炮甲珠粉(另)12g,炙甘草20g,童便1杯,黄酒500ml。 二煎混匀,早晚分服。3剂。自备200g红糖,核桃仁18枚,捣丸,分作6丸,早晚与药嚼服。 (编按)产后80日,偶闻异味,即乳汁渐少,便溏。证属产后体虚,闻异味即生化(乳汁渐少)异常,脾虚便溏。以加味生化汤(益母草、当归各30g,川芎、桃仁、红
  • 16

    广告
    21:08
  • 0
    赵某,女,26岁,2006年1月6日。 孕4个月,腰困,少腹隐痛,面色欠华,脉沉微,肾气怯弱。 生黄芪45g,当归身(炒)、杭白芍(清洗)各30g,柴胡、苏梗、砂仁米各10g,肾四味、晒参(另)、桑寄生各30g,生姜10片,大枣12枚,核桃(打)6枚。 二煎混匀,早晚分服。3剂。 (编按)孕4个月,少腹隐痛,属厥阴腹痛,以逍遥散加减,加苏梗、砂仁理气和中;面色欠华,当归补血汤;腰困、脉沉微,肾四味、人参、桑寄生固肾养胎。
  • 0
    奕某,2006年9月26日。 1、益母草45g,当归50g,桂枝45g,杭白芍45g,炙甘草30g,通草30g,辽细辛(后一刻)45g,干姜30g,吴茱萸30g,生姜45g,大枣25枚。 从月经第一日起服至经净。 2、生黄芪45g,决明子、老鹳草各30g。 经净后3日,连服15剂;上方(即1号方)每月一轮,至怀孕止。 (编按)该方,为调经促孕汤(组成:益母草45g,当归50g,桂枝45g,白芍45g,细辛45g,通草30g,吴茱萸30g,炙甘草30g,生姜45g,大枣25枚,生黄芪45g,决明子老鹳草各30g。主治:虚寒型不
  • 0
    足掌心中是涌泉,然骨踝前大骨边, 太溪踝后跟腱前,大钟溪下五分见, 水泉溪下一寸觅,照海踝下一寸安, 复溜踝上前二寸,交信踝上二寸连, 二穴只隔筋前后,太阴之后少阴前, 筑宾内踝上腨分,阴谷筋内两筋间, 横骨大赫并气穴,四满中注亦相连, 五穴上行皆一寸,中行旁开半寸边, 肓俞上行亦一寸,俱在脐旁半寸间, 商曲石关阴都穴,通谷幽门五穴缠, 上下俱是一寸取,各开中行半寸间, 步廊神封灵墟穴,神藏彧中俞府安, 上行寸六
  • 0
    王某,女,20岁,2006年3月11日。 血虚经闭6年,依赖周期疗法。少腹疼痛,面色黧黑,脉沉细涩。用养血通瘀乏效。虚中夹瘀,阳衰不能生阴,寒凝厥阴血分,法当助阳为主。 附子90g,当归50g,桂枝、赤芍各45g,炙甘草60g,通草 30g,益母草、辽细辛各(后下)45g,吴茱萸、党参、五灵脂、干姜各30g,木香、大黄(后)各10g,生姜45g,大枣25枚。7剂。 (编按)血虚经闭6年,依赖周期疗法,少腹疼痛,面色黧黑,脉沉细涩,虚中夹瘀,阳衰不能生阴,寒凝厥阴血
  • 0
    足太阳是膀胱经,目内眦角始睛明, 眉头头中攒竹取,眉冲直上旁神庭, 曲差入发五寸际,神庭旁开寸五分, 五处旁开亦寸半,细算却与上星平, 承光通天络却穴,相去寸五调匀看, 玉枕挟脑一寸三,入发三寸枕骨取, 天柱项后发际中,大筋外廉陷中陷, 自此夹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椎下治, 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 大肠十六椎之下,十七关元俞穴推, 小肠十八
  • 0
    (一)仇某,女,36岁。2006年6月20日。 月经过多,面色欠华,阳虚失统。 制附片90g,干姜25g,姜炭25g,三仙炭各10g,红参(另炖)10g,生黄芪30g,当归15g,炙甘草120g,山萸肉60g。 加水3000ml,文火煮取500ml,3次分服。经前3日起,服至经净,连服3个月。 (编按)月经过多,阳虚失统,以四逆汤扶阳统阴;面色欠华,当归补血汤补气血;四炭(姜炭、三仙炭),为李可喜用治脾不统血之要药;参萸固守下元。 (二)成某,女,36岁,天石。2006年6月17日。 舌剥面晦,
  • 29

    广告
    21:02
  • 0
    郭某,女,46岁。2009年10月8日。 类风湿关节炎30年以上,西汗韩家堡一带流行大骨节病,几乎无一幸免(一度左睛明月鸣响)。近年心悸,面部肌肉跳动。20岁时诊为膝、踝关节缺血性坏死,小关节大部分变形、僵痛。脉沉细微,舌红嫩无苔,胸腰椎增生,法宜标本兼顾。 1、生黄芪120g,附子、川乌、黑豆、防风、当归各30g,晒参15g,桂枝、杭白芍各45g,炙甘草60g,细辛(后5分)45g,麻黄10g,蜂蜜150g,生姜45g,大枣12枚。 加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日3次,
  • 0
    小指端外为少泽,前谷外侧节前觅, 节后捏拳取后溪,腕骨腕前骨陷侧, 锐骨下陷阳谷讨,腕后高突翻养老, 支正腕后五寸量,小海肘髁鹰嘴中, 肩贞腋上一寸寻,臑俞贞上冈下缘, 天宗秉风下窝中,秉风冈上举有空, 曲垣冈端上内陷,外俞陶道三寸从, 中俞二寸大椎旁,天窗扶突后陷详, 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髎面鸠锐端量, 听宫耳中大如菽,此为小肠手太阳。
  • 0
    王某,女,51岁。2009年10月13日。 狗咬伤,注射狂犬病疫苗4次,后即头眩声嘶。寒湿内伏,九窍不利。 制附片45g,白术45g,茯苓45g,红参30g,麻黄10g,蝉蜕30g,细辛(后一刻)45g,木蝴蝶20g,诃子10g,炙甘草90g,桔梗10g,生姜45g。 5剂。 (编按)狂犬病,主证是咽肌痉挛,声音嘶哑,无法下咽,严重者甚至呼吸肌痉挛而呼吸困难。本证之病机,寒湿内伏,九窍不利,以真武汤加减,减杭白芍,加蝉蜕30g可缓解咽肌痉挛,诃子酸涩利咽:麻附细辛汤透
  • 1
    | 导读:胡希恕先生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总结64味常用中药的医疗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药用参考,如枸杞子为强壮性利尿药、苏木有收敛作用且可用于久痢、板蓝根也是一种祛瘀药等等……(编辑:木易火耳) 1.薄荷的医疗应用:本药为发汗解表药,而兼有健胃、祛风等作用。惟此药辛芳俱烈,颇具刺激作用,试于舌则麻,涂于头面则发冷气,近目则流泪难开,均由刺激的所感甚明,后世以是谓为辛凉实非。 2.香薷的医疗应用:本药为香燥发
  • 0
    某女,45岁,2006年6月23日。 侧索硬化症,四肢困乏,畏寒殊甚,现言语不清,已不能坐、立、行、走。左沉弦细,右浮大,下三部可。舌短、腐、齿痕、淡紫,呼吸、进食尚可。 生黄芪250g,制附片300g,干姜100g,炙甘草120g,白术90g,细辛(后一刻)45g,红参须90g,油桂(研冲)6g,节菖蒲30g。 细辛叠加10g,至120g为度。 加水3500ml,文火煮取300ml,分3次服。3剂。 (编按)侧索硬化症者四肢困乏,言语不清,不能坐、立、行、走,畏寒殊甚,左沉弦细,右浮大
  • 1
    王某,男,11岁。2011年3月8日。 肝豆脑病(肝豆状核变性致肝性脑病),服青霉胺4个月,初起下肢水肿,虹膜见铜色素环,瞳孔散大,消瘦,时哈欠,食纳差,四肢无力,面欠泽,畏寒甚,颈脉动甚。两目无神,脉偏大,类戴阳,不任按,舌中腻,边尖赤,现已休学。从少阴、太阳调燮。 制附片24g,干姜、白术各30g,炙甘草45g,砂仁10g,晒参(另炖)10g,茯苓45g,猪苓15g,泽泻15g,桂枝15g,生姜45g,油桂(后)10g。 两煎混匀,取浓汁100ml,2次分服。10剂。 (
  • 33

    广告
    20:56
  • 0
    朱某,男,67岁,2009年1月7日。 帕金森病,高年,两本大伤,中气失健,痰湿内阻,阳不胜阴。 生黄芪500g,当归、黑木耳各45g,白芥子(炒研)10g,白术、干姜、杭白芍、茯苓各45g,红参30g,炙甘草60g,山萸肉90g,制附片45g,止痉散(冲)6只~3条,附片叠加10g,200g为度,每旬7剂,21剂。 (编按)帕金森病,西医认为与老年病、脑脊髓退行性病有关。整日头摇、手抖不停。属风象,首选真武汤加止痉散;两本大伤,以当归补血汤补气血,参、萸固肾气,黑木
  • 0
    刘某,女,47岁,2009年10月13日。 癫痫,已23天,但有心慌、头强,未再大发作,痰浊夹冲气上干。 制附片45g,白术、茯苓各90g,杭白芍45g,炙甘草60g,三石、节菖蒲各30g,南星45g,油桂(后)2g,吴茱萸30g,生姜45g。 加水2000ml,文火煮取500ml,3次分服,10剂。 追风散150g,5g/次,3/日。乌龙丸4粒(加入)。 (编按)有癫痫发作病史,发则突然昏倒,伴有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口流涎沫,伴有异常声音如猪羊鸣叫,少倾即苏醒,醒后有短时间的头晕头痛,精神
  • 1
    真武汤证进一步虚化。2011年3月8日。 白术30g,天雄(逐日加5~100g),云茯苓、杭白芍各45g,煅龙牡、生晒参(捣)各30g,炙甘草60g,生姜45g。 加水3000ml,文火煮取300ml,3次分服。每旬7剂,21剂。 第2疗程天雄从100g~日加5g~200g止。 固本散加破壁灵芝孢子粉100g,蛤蚧10对。由3g/次,3/日,渐加至5g/次,3/日,热黄酒调下。 (编按)李可之经验:真武汤主治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眩晕、心悸、浮肿等。引申:一切风木妄动之证象,如小儿双目眨动不停,大人
  • 0
    解某,男,28岁,2007年9月20日。 左眼睑、眉梢至嘴角不停的抽动8个月。11岁时因车祸曾昏迷七昼夜,面晦,畏寒,脉细舌胖淡,木强侮土,但扶其正。 白术、干姜各90g,晒参(另炖)30g,制附片45g,三石各30g,炙甘草60g。10剂。 追风散150g,5g/次,3/日,热黄酒调服。 (编按)面肌痉挛,车祸昏迷之后遗症,证属风象,以追风散;面晦暗,畏风寒,以附子理中汤补火生土,三石固肾摄精。
  • 0
    少阴心起极泉中,腋下筋间动脉凭, 青灵肘上三寸觅,少海屈肘横纹头, 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同, 阴郄去腕五分地,神门肌腱桡侧逢, 少府小指本节后,小指内侧是少冲。
  • 0
    某女,55岁,2009年8月23日。 奔豚变证,停经后高血压13年。 制天雄45g,干姜45g,“沉香、砂仁、油桂”(后7分)各10g,茯苓、泽泻各45g,山萸肉90g,炙甘草60g,怀牛膝45g,高丽参(另炖)15g,山药60g。 加水2000ml,文火煮取300ml,3次分服。45剂。 二诊,服此,血压已正常,无需服西药,伏邪从各经外透时,因势利导,加麻黄10g,细辛(后一刻)45g,托透之。 (编按)李可认为,治高血压的分型论治有四,一曰藏阳:四逆汤或潜阳丹,于子午二时冷服,令浮阳归宅
  • 19

    广告
    20:50
  • 0
    王某,男,46岁。2009年10月8日。 气怯,食入胀加,筋惕肉瞤,入夜眩晕,饮邪,阳衰不能镇阴。 附片、土炒白术、茯苓、杭白芍各45g,干姜、晒参(另炖)、炙甘草各30g,油桂(后5分)10g,生姜45g,公丁香、郁金各10g。 加水1500ml,文火煮取500ml,兑入参汁,2次热服。3剂。 (编按)因入夜眩晕,筋惕肉瞤,为饮邪,阳衰不能镇阴,真武汤(主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合四逆汤;气怯,食入胀加,理中、四君子汤健脾,丁香、郁金除胀。
  • 0
    大趾内侧端隐白,节前陷中求大都, 太白节后白肉际,节后一寸公孙呼, 商丘踝前下陷逢,踝上三寸三阴交, 踝上六寸漏谷是,阴陵下三地机朝, 胫髁起点阴陵泉,血海膝髌上内廉, 箕门穴在股肌尾,冲门曲骨旁三五, 冲上七分府舍求,舍上三寸腹结算, 结上三寸是大横,却与脐平莫胡乱, 建里之旁四寸处,便是腹哀分一断, 中庭旁六食窦穴,膻中去六是天溪, 再上一肋胸乡穴,周荣相去亦同然, 大包腋下有六寸,渊腋之下三寸悬。
  • 0
    吴某,男,31岁。2006年6月23日。 乙型肝炎大三阳7年许,正气渐虚,面色灰暗,食纳好,二便调,晨尿臭,脉沉滑,舌淡紫,色边尖赤。夜烦热难入寐,脚心热,伸出被外始觉少舒,少阴之阳不藏,从治。 制附片100g,干姜90g,红参(另炖)90g,五灵脂90g,炙甘草120g,生姜75g,生半夏45g,鸡矢藤60g。 加水3000ml,文火煮500ml,兑入参汁,浓缩至300ml,分3次服。从即日起至处暑。 大三七200g,血琥珀、高丽参、血河车、二杠正头各100g,油桂50g,2/日。 (编按)乙
  • 0
    胃之经兮足阳明,承泣目下七分寻, 四白目下方一寸,巨髎鼻孔旁八分, 地仓挟吻四分近,大迎颌前寸三分, 颊车耳下曲颊陷,下关耳前颧弓下, 头维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五真, 水突筋前迎下在,气舍突下穴相承, 缺盆舍外锁骨上,相去中线四寸明, 气户锁骨下缘取,库房屋翳膺窗近, 均隔寸六到乳头,乳中正在乳头心, 次有乳根出乳下,第五肋间细扪循, 不容巨阙旁二寸,以下诸穴与君陈, 其下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 上下一寸
  • 0
    叶某,42岁,2009年10月13日。 多梦,醒后历历可记。阳不入阴。 炙甘草90g,干姜30g,制附片45g,晒参(捣)、五灵脂各30g,龟甲(捣)10g,砂仁米(姜汁炒)30g,黄连,油桂(后5分)各3g,三石30g,童子尿100ml。 加水2000ml,文火煮取300ml,入童尿,于中午11时、晚11时各服1次。 (编按)患者42岁,肝主魂,多梦为相火偏旺,阳火不藏,以四逆汤佐以潜阳丹、交泰丸;加三石固肾,参、灵实脾,童子尿引火归源。于子、午时服药的意义,能令浮阳归宅。
  • 0
    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寻来本节前, 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歧骨间, 阳溪腕上筋间是,偏历腕后三寸安, 温溜腕后去五寸,池前四寸下廉看, 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 曲池屈肘纹头尽,肘髎大骨外廉近, 大筋中央寻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 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髃肩端举臂取, 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扶下一寸真, 扶突人迎后寸五,禾髎水沟旁五分, 鼻翼中点外迎香,大肠经穴是分明。
  • 78

    广告
    20:44
  • 2
    赵某,男,39岁。 由于外伤(肋骨骨折),近年来左下肢疼,行动困难,历经北京天津的西医治疗,被诊断为无脉症,久治无效,令其转中医治疗。 初诊1977年9月16日,今见脉沉细,右脉似有似无,除下肢疼痛处,恶心不欲食,患侧肩背胁肋亦痛不可忍,因与下方: 赤芍三钱,白芍三钱,附子三钱,炙甘草三钱,细辛二钱,大黄二钱,三剂 二诊:1977年9月19日,服药后肩背胁肋痛即已,腿疼亦显减轻,但脉沉细,与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三诊
  • 0
    乳上三肋间中府,上行云门一寸许, 云在璇玑旁六寸,天府腋三动脉求, 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纹是, 孔最腕后七寸拟,列缺腕上一寸半, 经渠寸口陷中取,太渊掌后横纹头, 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端, 鼻衄喉痹刺可已。
  • 0
    朱某,女,55岁,2006年6月26日。 脉来如豆,不能满部,脐周㽲痛,寒犯厥阴。 制附片、桂枝、赤芍各45g,炙甘草60g,通草30g,辽细辛(后一刻)45g,吴茱萸30g,当归50g,生姜45g,大枣25枚。 加水2000ml,文火煮取500ml,3次分服。3剂。 (编按)脐周隐痛,为寒犯厥阴,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因脉来如豆,不能满部,肾气亦虚,加附子45克。
  • 0
    李某,女,65岁,2006年6月20日。 呕涎沫而巅眩,脉沉细,寒凝厥阴,木郁克土。 吴茱萸、晒参(另炖)、炙甘草各30g,生半夏50g,茯苓45g,生姜50g,姜汁10ml,大枣25枚。3剂 (编按)痰饮重者,脉沉细,当用双呕汤(吴茱萸30g,红参(另炖)15~30g,生半夏、茯苓、代赭石、生姜30~45g,炙甘草15~30g,姜汁20ml,大枣25枚)。 主治:呕吐兼头痛,或脑膜刺激症之喷射状呕吐。 方解:本方为吴茱萸汤合止呕汤。吴茱萸汤证: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 1
    赵某,女,54岁,2009年10月8日。 充满型胆结石,绞痛频作,大柴胡9剂后痛止,脉仍沉弦。 柴胡125g,杭白芍90g,大叶金钱草120g,炒枳实、酒黄芩、大黄(酒浸一刻,煎1分钟)、鸡内金、郁金各30g,木香(后5分下)10g,晒参、五灵脂各30g,生姜45g。5剂。 (编按)治胆石症,此方用的是大柴金灵黄木汤。 方解:胆结石合并胆囊炎,多见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口苦咽干,胸肋疼痛等少阳证兼胃家实,即大柴胡汤证,故以大柴胡汤两解之;加红参、五灵脂扶正攻
  • 1
    李某,男,21岁,2009年1月1日。 偏右头痛4年,久治不愈,每月发作4次,发作前必有喷嚏1~2次,每次约3天。由风寒外袭引发。发作时如裹如蒙如刺,紧束如箍,喜按,畏寒殊甚。脉沉细,舌淡齿痕水滑,正虚邪伏。 麻黄10g,制附片、细辛(后5分)各45g,川芎90g,白芷(后7分)30g,肾四味(枸杞子、酒菟丝子、盐补骨脂,淫羊藿)、蝉蜕各30g,止痉散(冲)6只~3条,吴茱萸30g,红参30g,炙甘草60g,生半夏45g,生姜45g,大枣25枚,葱白4寸,核桃打6枚。 加水2000ml,
  • 56

    广告
    20:38
  • 0
    杨某,女,34岁,2009年10月8日。 右颈淋巴结核,隐痛不休,肢厥,寒热错杂,瘰疬治痰。 海藻、炙甘草、木鳖子各30g,止痉散3只~4条,玄参150g,柴胡125g,白芥子(炒研)10g。5剂。 (编按)因患者在少阳部位有颈淋巴结核,用玄参、海藻、白芥子、止痉散以消痰核。由于“隐痛不休”,加木鳖子散结祛毒;“寒热错杂”证,取小柴胡汤之意而独用柴胡125g,以解“寒热”之征。
  • 1
    1、荆某,女性,16岁 初诊日期:1966年10月19日。自八岁遗尿,经中西医久治无效,串联至此,特来求医。自感无特殊不适,唯腰稍酸沉,苔白润,脉细缓。证属寒湿下注,治以温化寒湿,与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茯苓12克,干姜10克,苍术10克,炙甘草6克 上药服两剂证已,12月1日特来索处方以备后患。 2、胡老讲述医案 1972年曾治一中年妇女,体丰,腹大形似腹水,而详查无腹水,因胀满不能食,已多年不愈,其脉沉细,舌苔薄白润。 (脉沉细,舌苔薄
  • 0
    王某,女,62岁,2009年10月19日。 晕,数十年,如裹如蒙,萎黄,臂老年斑。脉沉细弦,舌胖淡紫无苔而润。 麻黄10g,制附片45g,细辛(后5分)45g,生黄芪250g,当归30g,晒参(捣)30g,葛根90g,羌活15g,白芷(后5分)30g,川芎90g,止痉散3只~3条,生姜45g,葱白4寸。二杠(冲)1.5g。 加水2500ml,文火煮取450ml。3次分服。10剂。 (编按)因年高头晕数十年,以川芎、细辛、白芷、止痉散活血祛风定眩,麻附细辛汤通阳,当归补血汤补虚,加葛根专理颈椎;又如裹如蒙
  • 1
    1、刘某,女性,23岁 初诊日期1964年9月23日。左手麻木、无力已1年余,伴见头晕、身倦、时欲呕,口咽干不思饮,面色苍白无华,舌红无苔,脉细滑稍数。证属津血不足,瘀血阻滞,筋脉失养之证,为温经汤的适应证: 吴茱萸6克,当归10克,川芎,党参10克,桂枝10克,阿胶10克,丹皮6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麦门冬18克 上药服三剂,头晕、呕逆好转,继服10剂,诸证已。 2、王某,女性,75岁 初诊日期1966年2月22日,左半身不遂已半年,近
  • 0
    某女,2006年5月30日。 经期头痛,尤左太阳穴处痛甚,病在少阳、厥阴。 益母草45g,柴胡45g,白芍45g,当归50g,通草30g,辽细辛45g,川芎90g,白芷(后)30克,炙甘草30克,生姜45g,大枣12枚。 [lbk]编按[rbk]经期疼痛,病属厥阴之经证,以当归四逆汤加减,(加益母草为血室专用药,减桂枝,因不利于少阳头痛);那为什么又说是病在少阳?因太阳穴痛甚,即瞳子髎穴,为少阳之起始穴,故用芎芷麻附细辛汤减麻附,加柴胡,取小柴胡汤之意。
  • 0
    推拿歌 心经有热作痴迷,天河水过入洪池。 肝经有病眼多闭,推动脾土病即愈。 脾土有病食不进,推动脾土效必应。 胃经有病食不进,脾土大肠八卦调。 肺经有热咳嗽多,可把肝经六按摩。 肾经有病小便涩,推动肾水可救得。 大肠有病泄泻多,可把大肠用心搓。 小肠有病气来攻,横纹板门精宁通。 命门有病元气虚,脾土大肠八卦推。 三焦有病生寒热,天河六腑神仙诀。 膀胱有病作淋漓,肾水八卦云天河。 胆经有病口作苦,只用妙法推脾土。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