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影吧 关注:5,838贴子:611,983

【七夕图文】----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定情信物为主。酸溜溜情诗为辅。梨子整理。
可插楼。勿水楼。谢谢合作。我爱你们。



1楼2011-08-09 23:04回复


    不是所有的记忆都美好,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记忆。
    岁月的河流太漫长,大部分的人和事物都会被无情的冲走。
    但是,与青春有关的一切,总会沉淀到河底,成为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2楼2011-08-09 23:06
    回复
      2025-05-23 20:55:57
      广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暮秋独游曲江·李商隐 」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3楼2011-08-09 23:06
      回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情诗·繁钦 」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
        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与我期何所?乃期东山隅。
        日旰兮不来,谷风吹我襦。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蹰。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阳。日中兮不来,飘风吹我裳。
        逍遥莫谁睹,望君愁我肠。与我期何所?乃期西山侧。
        日夕兮不来,踯躅长叹息。远望凉风至,俯仰正衣服。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日暮兮不来,凄风吹我襟。
        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爱身以何为,惜我华色时。
        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褰衣蹑茂草,谓君不我欺。
        厕此丑陋质,徙倚无所之。自伤失所欲,泪下如连丝。

        


        4楼2011-08-09 23:09
        回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思豆 」
          红豆,是含羞草科植物海红豆、孔雀豆植物种子的统称。它们多生长在我国南方广东、广西、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其中有一种藤本植物,种子半黑半红的叫相思子,有剧毒可作中药用,并非王维诗中的相思红豆。种子呈扁圆形或心形全红的称海红豆,为木本植物,每年五月开花,十月果实成熟。
          相思豆是观果的园景树。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句红豆生南国就是指海红豆。这首名诗流传至今,仍然被人们广为传诵,可谓千古绝唱。鸟有相思鸟,树有相思树,豆也有相思豆。相传古代有位少妇,因思念出征战死于边塞的夫君,朝夕倚于门前树下恸哭,泪水流干了,眼里流出了血,血泪染红了树根,于是就结出了具有相思意义的红色小豆子。
          海红豆红而发亮,从不褪色,像一粒心形的红宝石,如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的红色是由边缘向内部逐步加深的,最里面特别艳红的部分又呈心形,心心相印。所以海红豆也被人们称作相思豆,历来视之为爱情的象征及信物。


          


          5楼2011-08-09 23:10
          回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间习俗 」
            少年少女用五色线串相思豆作成项链手环,佩带身上,心想事成,佩带手上,得心应手,或用以相赠,增进情谊,得让爱情永久。
            男女婚嫁时,新娘在手腕或颈上佩戴鲜红的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环或项链,以象征男女双方心连心白头偕老。
            夫妻枕下各放六颗许过愿的相思红豆,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
            用许过愿的相思红豆佩戴身上,称为如心所愿,相思红豆树代表显达富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思·王维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此诗以世称相思子的红豆为起兴,先说“红豆生南国”,已使人感到相思之情随红豆而生,生生不已。继问“春来发几枝”,问而不答;然而南国温暖多雨,春风又动,则红豆之发,岂止几枝,而相思之情,亦随之浩浩无涯。王安石《壬辰寒食》“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或从此化出。相思之情,人所共有,却难于表达。此诗的妙处,全在于托红豆,寄相思,象征比拟,言近旨远,风神摇曳,情思缠绵。故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6楼2011-08-09 23:12
            回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戒指 」
              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 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会面安可期,见指环如见其人,指环之重跃然诗里。
              《全唐诗.与李章武赠答诗》的题解中注释说,唐时,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道:“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 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早已忧思而死,指环只是空留怅惘。宋李昉《太平广记》里说后来李章武与王氏子妇的灵魂神会于王氏宅中,这应该是人们对爱情结局的美好愿望。
              到了晚唐时,戒指渐渐由男女互赠变为只由男子赠与女子。范摅《云溪友议》中写书生韦皋少时游江夏期间,与少女玉箫从相识到相恋的故事。韦皋临回家乡前送给玉箫一枚玉指环,发誓少则五年,多则七年后会来娶玉箫。然而七年光阴过去了,薄幸的韦皋却不复再来,痴情的玉箫绝望地沧呼:“韦家郎君,一别七年,是不来矣!”竟绝食而死。人们怜悯玉箫这一场悲剧,就把韦皋送给她的戒指戴在她的中指上入葬。很多年以后,韦皋官运亨通,做到西川节度使,才辗转得知玉箫的死讯,他悔恨不已,于是广修经像,以忏悔过去的负心。后来有人送给韦皋一名歌姬,名字容貌竟与玉箫一模一样,而且中指上有形似指环的肉环隐现,韦皋知道是玉箫托生又回到了他的身旁,二人终于以再生缘的形式实现了隔世的结合。是耶非耶?为了人间有情人终局的美满,只好姑妄信之了。
              戒指既然是定亲之物,所以古代未订亲的女子都不戴戒指。


              


              8楼2011-08-09 23:17
              回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镯 」
                手镯是一种套在手腕上的环形饰品。按结构,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封闭形圆环,以玉石材料为多;二是有端口或数个链片,以金属材料居多。按制作材料,可分为金手镯、银手镯、玉手镯、镶宝石手镯等。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交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现在,手镯作为信物的功能越来越淡,古典与现代在不经意间暗暗地联系在一起,戴着手镯的姑娘,可能已经不知道古代女性腕上的玉镯常常背负着盟誓的重托了。


                


                9楼2011-08-09 23:21
                回复
                  2025-05-23 20:49:57
                  广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玉佩 」
                  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繁钦诗中“美玉”是指玉做的佩,或写作“佩”。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周礼·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子佩白玉而玄组授,诸侯佩山玄玉而朱组授,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授,世子佩瑜玉而綦组授,士佩瓀玫玉而缊组授。”更是把玉佩上升到礼法。
                  战国、秦汉时期的玉佩繁缛华丽,甚至数十个小玉佩,如玉璜、玉璧、玉珩等,用丝线串联结成一组杂佩,用以突出佩戴者的华贵威严。魏晋以后,男子佩戴杂佩的渐少,以后各朝都只是佩戴简单的玉佩。而女子很长时间里依然佩戴杂佩,通常系在衣带上,走起路来环佩叮当,悦耳动听,因此“环佩”也渐渐成了女性的代称之一,环佩在样式和佩戴方式上是不断变化的,清代学者叶梦珠《阅世编·内装》解释说:“环佩,以金丝结成花珠,间以珠玉、宝石、钟铃,贯串成列,施于当胸。便用则在宫装之下,命服则在霞帔之间,俗名坠胸,与耳上金环,向惟礼服用之,于今亦然。”可知清代女性的环佩已经从古时只系于衣带的腰饰,而转为坠于胸间的项饰了。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所以《诗经》里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这就是“结缡”,它后来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清闻人倓《古诗笺》中把“美玉缀罗缨”解释为“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古代女子为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心意昭昭。
                  一个男子赞美他将娶的妻子不但容貌美丽,而且有美玉一般的内心。但被比喻成“玉人”的人,并不都是女子,常常也被用来指男人,例如《世说新语》说嵇康:“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以后就有了典故“玉山倾倒”或者“玉山倾颓”。而一对容貌人品皆出众的夫妻往往也被喻为“一双璧人”。


                  


                  10楼2011-08-09 23:22
                  回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簪 」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多加以珠宝装饰。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簪是古代妇女发型中最基础的固定和装饰工具。
                    搔头是簪的别称,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头,搔头之名由此而来,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古时规定罪犯不许戴簪,就是后妃有过错也要退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周宣王的姜后有一段“退簪劝政”的佳话:说的是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了国政,明晓大义的姜后为了规劝丈夫勤政,就退去了发簪和耳坠长跪于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后的心意后感到羞愧,于是开始励精图治,开创了周王室的中兴局面。
                    《鼓吹曲词·有所思》中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准备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饰这支簪子,加上双珠还觉不足,再加上玉饰,如此珍重,自是出于一往情深。却不料“闻君有他心”,于是她把那簪子“拉杂催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何苦这样做呢?还是因为心头难以割舍的那份情意吧。


                    


                    11楼2011-08-09 23:25
                    回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缠臂金 」
                      “绾臂双金环”指臂钏,又称缠臂金,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
                      如果说在古代,男子还有接触外界世界的自由,那么,对那些大多数禁锢在家的女性来说,信物几乎代表了她们的身心伴着所爱的人神游外界,让所爱之人随身携带的信物就起到了使情人睹物思人的作用。苏东坡《寒具》诗虽然是写一种叫馓子的食物,但诗中“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的句子更让人联想到一个戴着缠臂金的女子于浓睡未醒中,带出几许醉意的妩媚,由此也可见臂钏为古代女性容色增辉的效果。
                      缠臂金在流传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女性的爱物,随着礼教的日渐加深,女性连手腕无意中露出来都被认为是失礼,何况是手臂呢?作为臂饰的缠臂金,只能隐藏在越来越长的袖子里,失去了最初的装饰功能。大约从明代晚期后,缠臂金就淡出了女性装饰的舞台。

                      


                      12楼2011-08-09 23:26
                      回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钗 」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 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续汉书》中说:贵人助蚕,戴玳瑁钗。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山有大龟,其甲可卜,其缘可作钗,世号灵钗。可见古人尤其看重玳瑁制成的钗。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而在历代关于分钗寄情的诗词里,最让人伤怀的还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4楼2011-08-09 23:28
                        回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香囊 」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 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香囊的风情意味是在男女情事上。有一说,女子佩香囊意谓有所归属,这也是中国不少民族用赠香囊来表示爱慕之情的缘故。香囊在我们通常的概念中,就是定情之物,它传情达意的密码是多种多样的,含蓄且优美。
                          《红楼梦》里林妹妹也曾给宝哥哥做过香囊,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她的情思。有一回写黛玉误会宝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赌气把正在做的另一个剪了,香囊却是宝玉贴身戴着,怎么会送人?当芳华不再、红雨落尽的时候,见香囊犹见伊人,却只怕宝玉已是不忍再看了。“成泥做土香如故,却为谁?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5楼2011-08-09 23:29
                          回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帕 」
                            以手帕定情,形式简单,内容朴素,含义丰富,体现了男女双方爱情的纯洁和真挚。用手帕作为信物定情的方式,早在唐代就有记载,唐·元稹《鸳鸯传》中有张生和崔莺莺在手帕上题诗相赠、倾吐爱慕之情的描绘。明·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中,关于以手帕传情的描写就更多了。除此而外,当时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描述用手帕传情的民歌,冯梦龙搜集的一首民歌云:不写情词不献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思有谁知?


                            


                            18楼2011-08-09 23:32
                            回复
                              2025-05-23 20:43:57
                              广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扇子 」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制成。经镂、雕、烫、钻或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韵味。类别繁多,有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平扇,也有折扇。传情达意,别有情调。,《桃花扇》中就写侯方域给了李香君“宫扇一柄”,“永为定情之物”。后来李香君抗拒权奸,血染扇面,由杨龙友点染,画成一柄桃花扇。


                              


                              19楼2011-08-09 23: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