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吧 关注:33,982贴子:291,958
  • 2回复贴,共1

唐诗我裁·5.王昌龄《从军行(其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首诗不知为什么选录它的诗集很少。我读过的四本诗集中只有《唐诗精品》一本选了它,其他三本,包括选篇3000多的《唐诗鉴赏辞典》,都没有选。私心里很为它不平。因为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像《唐诗精品》里评论的那样,“和高、岑不一样,不着意描写边塞的风光景物,而着意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尤其善于描写战士的内心世界”。我觉得还可以补充一点:与高、岑相比,他更善于描写战士内心中深情细腻的一面,而不仅仅是抒发雄豪悲壮的激情。而这首诗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他这个特点的作品,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招牌”作品。
  另外,关于这首诗的结构,有一种说法是三一结构,即前三句描写战士在边关的情形,而最后一句转去写与战士相对的“金闺”之“愁”,与前三句形成转折。总体上说这是对的,但太笼统。实际上读这首诗时三四句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转折的感觉。若说转折,其实意象上句句都在转,但都不是很突兀地转;而情绪上却是向着一个方向层层递进的。
  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句是纯粹的景物描写,没有人;但这句中的景物是典型的边关景物,这就为特定人物——戍边战士的出场打好了基础。另外,这句中的景物在情绪方面并没有特定的指向(它们也可以用在表现激情、豪情的边塞诗中)。
  第二句中人物就出场了。但(1)人物的动作只占半句,仍然留了半句描写景物;(2)人物的动作是静止的动作,与前一句中的景物一样是不动的;(3)反而景物——“海风”——是动的。这样与第一句相比意象就有一些转折,但转折中又有承接。而从抒情的角度来说,“独坐”的动作和“海风秋”的景象,已经隐约地透露和烘托出要表达的情绪。
  第三句就完全是人物的活动了,而且是确确实实的“动”作,是主动的行为。从这个动作中流露出来的情绪就很明显了,也就是抒情更进一步了。但是这个情绪终究还是间接表现的,而且人物的活动仍然还是与上一句一样的外在活动。也就是说,在意象上仍然是连承带转。
  最后一句终于切入战士的内心,直接叙述其当时的心理,从抒情的角度来讲又进了一步。而这一句的意象是双重的:一重是写实的,即从前两句的战士的外在活动转入其内心活动,还是连承带转。而其内心活动的具体内容则构成了另一重意象。因为是心中所想,“视通万里”,所以这一重意象就转得比较远了,一直转到了“万里”之外的另一处场景去了。所以这一句的转折相对来说大了一些,这也是它被认为是“三一结构”的原因所在吧。


IP属地:辽宁1楼2011-09-23 23:40回复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我来说几句来了。烽火城西百尺楼。交代了背景,烽火即已表明了时处战乱。百尺楼,写楼之高,则暗含主角处身之孤独,凄凉。营造出一种凄清,悲凉之氛围。
    黄昏独坐海风秋。既是秋,又值黄昏,且独坐,是对第一句的深化,具体化。“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最容易引发人们的离情别绪。海风则给全诗蒙上了一层旷远,高逸的色彩。海风吹来,充塞天地,无处不在,无止无息,恰似满腔愁思。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关山月》诗歌旧题,一般描写荡子思妇,古诗云“悲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主角既有远望,又有悲歌,然愁思犹未销,聊吹一曲,以慰相思,盖以借琴曲之悠扬,暂忘去家之忧愁。想那空闺之中,关山万里不可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虽曰去愁,实是百无聊赖之举,此愁无计可消去也。主角既知金闺少妇之愁,则可推知两请之相好,古诗十九首有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此谓也。这两句从奇正两方面写来。虚实相生,正反相辅,使得思想感情得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如果用两字来概括诗风的话,我想非“沉郁”莫属。
    


    2楼2011-09-24 13:3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