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首诗不知为什么选录它的诗集很少。我读过的四本诗集中只有《唐诗精品》一本选了它,其他三本,包括选篇3000多的《唐诗鉴赏辞典》,都没有选。私心里很为它不平。因为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像《唐诗精品》里评论的那样,“和高、岑不一样,不着意描写边塞的风光景物,而着意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尤其善于描写战士的内心世界”。我觉得还可以补充一点:与高、岑相比,他更善于描写战士内心中深情细腻的一面,而不仅仅是抒发雄豪悲壮的激情。而这首诗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他这个特点的作品,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招牌”作品。
另外,关于这首诗的结构,有一种说法是三一结构,即前三句描写战士在边关的情形,而最后一句转去写与战士相对的“金闺”之“愁”,与前三句形成转折。总体上说这是对的,但太笼统。实际上读这首诗时三四句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转折的感觉。若说转折,其实意象上句句都在转,但都不是很突兀地转;而情绪上却是向着一个方向层层递进的。
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句是纯粹的景物描写,没有人;但这句中的景物是典型的边关景物,这就为特定人物——戍边战士的出场打好了基础。另外,这句中的景物在情绪方面并没有特定的指向(它们也可以用在表现激情、豪情的边塞诗中)。
第二句中人物就出场了。但(1)人物的动作只占半句,仍然留了半句描写景物;(2)人物的动作是静止的动作,与前一句中的景物一样是不动的;(3)反而景物——“海风”——是动的。这样与第一句相比意象就有一些转折,但转折中又有承接。而从抒情的角度来说,“独坐”的动作和“海风秋”的景象,已经隐约地透露和烘托出要表达的情绪。
第三句就完全是人物的活动了,而且是确确实实的“动”作,是主动的行为。从这个动作中流露出来的情绪就很明显了,也就是抒情更进一步了。但是这个情绪终究还是间接表现的,而且人物的活动仍然还是与上一句一样的外在活动。也就是说,在意象上仍然是连承带转。
最后一句终于切入战士的内心,直接叙述其当时的心理,从抒情的角度来讲又进了一步。而这一句的意象是双重的:一重是写实的,即从前两句的战士的外在活动转入其内心活动,还是连承带转。而其内心活动的具体内容则构成了另一重意象。因为是心中所想,“视通万里”,所以这一重意象就转得比较远了,一直转到了“万里”之外的另一处场景去了。所以这一句的转折相对来说大了一些,这也是它被认为是“三一结构”的原因所在吧。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首诗不知为什么选录它的诗集很少。我读过的四本诗集中只有《唐诗精品》一本选了它,其他三本,包括选篇3000多的《唐诗鉴赏辞典》,都没有选。私心里很为它不平。因为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像《唐诗精品》里评论的那样,“和高、岑不一样,不着意描写边塞的风光景物,而着意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尤其善于描写战士的内心世界”。我觉得还可以补充一点:与高、岑相比,他更善于描写战士内心中深情细腻的一面,而不仅仅是抒发雄豪悲壮的激情。而这首诗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他这个特点的作品,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招牌”作品。
另外,关于这首诗的结构,有一种说法是三一结构,即前三句描写战士在边关的情形,而最后一句转去写与战士相对的“金闺”之“愁”,与前三句形成转折。总体上说这是对的,但太笼统。实际上读这首诗时三四句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转折的感觉。若说转折,其实意象上句句都在转,但都不是很突兀地转;而情绪上却是向着一个方向层层递进的。
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句是纯粹的景物描写,没有人;但这句中的景物是典型的边关景物,这就为特定人物——戍边战士的出场打好了基础。另外,这句中的景物在情绪方面并没有特定的指向(它们也可以用在表现激情、豪情的边塞诗中)。
第二句中人物就出场了。但(1)人物的动作只占半句,仍然留了半句描写景物;(2)人物的动作是静止的动作,与前一句中的景物一样是不动的;(3)反而景物——“海风”——是动的。这样与第一句相比意象就有一些转折,但转折中又有承接。而从抒情的角度来说,“独坐”的动作和“海风秋”的景象,已经隐约地透露和烘托出要表达的情绪。
第三句就完全是人物的活动了,而且是确确实实的“动”作,是主动的行为。从这个动作中流露出来的情绪就很明显了,也就是抒情更进一步了。但是这个情绪终究还是间接表现的,而且人物的活动仍然还是与上一句一样的外在活动。也就是说,在意象上仍然是连承带转。
最后一句终于切入战士的内心,直接叙述其当时的心理,从抒情的角度来讲又进了一步。而这一句的意象是双重的:一重是写实的,即从前两句的战士的外在活动转入其内心活动,还是连承带转。而其内心活动的具体内容则构成了另一重意象。因为是心中所想,“视通万里”,所以这一重意象就转得比较远了,一直转到了“万里”之外的另一处场景去了。所以这一句的转折相对来说大了一些,这也是它被认为是“三一结构”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