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科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2、竞技体育: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点,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狭义):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广义):
4、运动训练目的: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5、训练适应:通过运动训练同,机体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6、运动负荷: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
7、恢复过程:
8、运动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应,对运动训练实践指导意义。
9、一般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以多种身体练习训练方法全面发展提高运动员各血管系统的机能,发展运动素质,改善身体形态和心理品质,掌握一些有利于提高专项的运技术 、战术、理论知识。
10、专项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以专项运动本身的动作,以及各专项运动作相似的练习,提高专项运动水平 的所需要的各血管系统的机能发展专项运动素质和心理,掌握专项运动的技术战术理论知识。
11、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运动训练过程中根据项目特点运动员的水平和不同的训练时间阶段的任务,恰当安排两者训练比重的原则。
12、系统的不间断性原则: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3、周期性原则:固期性的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4、竞技状态:运动员参赛时的准备状态。
15、合理安排运动员负荷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遇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 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6、区别对待原则: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17、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方法途径。
18、持续训练法: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9、重复训练法: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20、间歇训练法:对多次练习时间歇时间,作出平格规定,使机体对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1、变换训练法: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成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越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22、循环训练法: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项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23、竞技能力:运动员参赛能力。
24、协调能力:
25、运动技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26、战术: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某和行动。
27、智力: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能力。
28、身体训练:身体形态的训练过程。
29、一般身体训练:
30、专项身体训练:
31、运动素质:
32、力量素质: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33、最大力量: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客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34、相对力量: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值。
35、速度力量: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
36、爆发力:张力已经开始增加肌肉经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
37、力量耐力:肌肉长时间的克服阻力的能力。
38、耐力素质:在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39、有氧耐力: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40、无氧耐力: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41、速度素质: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