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夏(微博)《燃点》:请不要纯爱“纯爱”
厂牌:索尼唱片
评分:7/10
以台湾前几年最热门的选秀比赛“超级星光大道”冠军的身份在2010年末发行了第一张个人专辑《胡爱夏》的胡夏,在当时并没有占到“星光”的任何便宜,因为那个时候“星光热”已经不热,不管是参赛获得名次的选手,还是“踢馆”的选手所发行的专辑都未能在市场上掀起波澜,因此对于胡夏这个新人的名字尽管不陌生,但是也没有引发一股追捧热。《胡爱夏》专辑是没有很大的市场作为,不过从表面来看,专辑的市场定位还是比较精准,是抓住了胡夏平易近人的个人气质特色,继而整张专辑被打造得温情性十足。只是若从深入来看,这温情儒雅的音乐路线其实又不具太大的特色可言,至少《胡爱夏》专辑其实并没有让胡夏的个人风格具有鲜明性,就算让一个气质不清新的歌手来演唱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
当然胡夏是幸运的,在2011年他就借着热门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东风,借着电影主题曲 《那些年》的大热,成为了受瞩目的对象。而电影的主题曲《那些年》所表现出的情怀实际上就与胡夏之前所走的音乐路线有着很多的不谋而合之处,因此由他来演唱给人一种再适合不过的感觉,所以他的表现也给人一种极致的感觉。那么其实可以说,胡夏亦是通过《那些年》成功地将个人清新、平易近人的气质形象深入了许多人的心。而《那些年》的走红其实不仅仅成就了胡夏的人气,更是让唱片公司为胡夏下一张唱片找准了方向。《燃点》专辑的推出不能不说带有趁热打铁的性质,趁热打铁打的就是目前胡夏不断高涨的人气度,打的亦是《那些年》所散发出的纯爱、青春的性质特色,因此《燃点》专辑其实与《胡爱夏》专辑在风格或是定位的表现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不过在《燃点》专辑中,“纯爱”则是真正意义上成为了胡夏音乐的标签。
虽然有了“纯爱”这样的音乐标签,但是进一步来说,其实“纯爱”亦是一种很模糊的音乐特色,何以谓之“纯爱”想必要去解释也很难解释,郭静是“纯爱教主”,可是看郭静一路过来的音乐专辑其实也并没有给人以一种很鲜明、强烈的音乐特色,反倒是文案是越写越有范儿,越来越能掰,仿佛任何一种情结的音乐在郭静身上都是纯爱的表现。所以所谓的“纯爱”标签放在胡夏的音乐身上并不见得就能让胡夏的音乐风格显得更为鲜明,看似很具体化,但是实则还是模糊一片。不过,既然要打“纯爱”的招牌,那就说纯爱的音乐吧,论以味道,目前胡夏的“纯爱”风还是比较纯正,所谓的纯正在于专辑的音乐风格都相当的文雅、淡然,有一种简单、自然、清新的味道,此外内容上并无大起大落的情绪参杂在其中,是带上了几分或浪漫或纯净的色彩在其中,又流露出几丝淡淡的哀伤作为调剂,这些都是关于青春,关于校园,关于纯爱应有的本质特色,是不含任何杂质的内容,而这些恰恰与胡夏的个人形象、气质相当吻合,更关键的在于胡夏对这类作品情怀的拿捏还是相当到位,特别是一些对于青涩情感的情怀,胡夏的演唱情绪或是口吻还是能极力配合,这其实也算是《那些年》能被电影带红之外,胡夏能够给予歌曲又一灵魂的关键所在。
《燃点》专辑就气质而言是有着绝对的完整性,毕竟每一首歌的风格、特色都如此相近,但也正因为如此而让歌曲与歌曲之间的辨识度就显得不清晰,凭心而论,《燃点》专辑中的每一首作品都有着一定的水准,保持着应有的流行性却也不过分地流俗,只是因为欠缺一定的风格特色,继而这些作品也并未能给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不管是作为主打的《燃点》又或是其它的《当初》、《伤心童话》等这些歌曲实际上给人的感觉就如出一辙,到底却都还是敌不过以Bonus形式收录的《那些年》。反倒是张简君伟创作的《我的错》Pop-Rock的轻快风格倒是成为了专辑中比较抢耳的作品。在市场策略上,唱片公司如出一辙的打造模式是成功的,对正的正是市场所好的《那些年》的口味,因此《燃点》专辑的市场成绩在同期发行的作品中是出众的。不过就胡夏个人发展而言,《燃点》专辑并没有太大的推动意义,至少在这张专辑中还未能展现出胡夏在音乐上真正的实力,反而因为戴上了“纯爱”的帽子还很有可能让胡夏在“纯爱”中迷失自我,其实对于胡夏这位选项比赛冠军出生的歌手,过分的局限在某一种音乐风格之中俨然就是一种慢性自我毁灭的行为,实力摆在眼前却无法发挥就犹如困兽之斗,不是被战死而是被困死。
如果第一张的保守是为了对市场进行试探能说得过去,而第二张的继续保守是为了对《那些年》进一步的消费也勉强说得过去,那么如果还有第三张,第三张又是同样的套路,同样的特色,那么就真的太不应该了,这样只会让胡夏这条音乐之路越走越窄。在某个角度上来说,是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为胡夏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但是真心不希望胡夏会被《那些年》所束缚住。路还有很长,尝试还可以有很多,又何必太心急于作茧自缚?
腾讯娱乐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