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5楼:蒯通劝信反时,信不反,史记原文: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这是重情义。刘邦三次夺信的兵权,就算一个人在政治上再怎么低能也都应该知道刘邦对自己的猜忌,自古君王对臣子有疑心,臣子都难逃一死,韩信有三次谋反的机会(一次是在蒯通劝信反时、二次是在垓下之战结束后、第三次是在刘邦游云梦时),他都没反,这是忠。韩信大军所到之处皆受百姓爱戴,任楚王时也将封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这是仁德。当上齐王的前后,齐地的情况正如韩信所言:“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在这样的地方要扎稳脚跟实属不易,况且驻守自己打下来的地盘的人基本都是刘邦的心腹,如果自立,天下难免又成散沙,这是任何一个地方都耗不起的,即使是齐国这样的沃土;当上楚王后韩信也知道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好不容易过了安定的日子,百姓必定不会支持自己造反,这是实事求是。
要韩信像张良那样根本不现实,张良老是病歪歪的明摆着没有带军之能,但刘邦还是对其有所顾忌,最明显的一次就是封候的时候,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如果张良受了这三万户,估计离死也不远了。还有萧何,为了消除刘邦对自己的怀疑,不惜往自己身上泼脏水。韩信既有将帅之才,又有治国之能,有这样的臣子无论哪个帝王都会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即使这个臣子现在再怎么忠心无二也不敢留的。
另外信信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使他能功成名就(士为知己者死),家乡是养育他的地方信信怎么忍心将家乡人拖进战火,所以信信宁愿选择死,史记原文(武涉游说韩信时,韩信的说词):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