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先生与YT等朋友在七星楼小聚,酒都喝得不少,YT陪友人留宿在七星楼,让夫人LL开车送先生回家。路上闲谈到博客,LL告诉先生曾上过我的博客,看到过不少写“钟先生”的文字,LL问,那个“钟先生”是个什么人?先生回来怨我,自言当时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颇有几分尴尬。我把这事说给闺密们听,都大笑。
我晓得先生的言外之意,自己老婆年纪一大把了居然追“星星”,说穿了简直是难为情。所以这件事他不能充分宽容,我很能理解。毕竟各种小情绪五味杂陈,“钟先生”既是男性,便也算得上先生精神上的“假想敌”。可无论先生怎样软硬兼施冷嘲热讽,都一一给我施展太极手圆了过去,并还拉了一个同盟,儿子理所当然站在妈妈一边。可见中年人一旦顽固起来是很可怕的,若想施展外力拨除恐非那么简单。
同样的道理,老公亦很顽固。无论我怎样灌输钟先生身上有正面能量值得深入了解云云,他坚决不为所动反而加倍抵触。因此好多偶得的会心处没法跟他讲,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我其实很想说,钟汉良不是简单的仅仅作为一个明星符号存在,他更多是像一个现世的范本,充分投射出我本人的价值取向。我想说,喜爱钟先生绝非普通意义上的追星,LM这个群体总体趋于成熟,因为其中有太多像我这样的人,年龄偏大,且此前从不关注明星。我想说,不要以老婆是LM而自羞,反倒应该骄傲,因为LM的平均学历颇高,而且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的人士随时可见,比如艺术人才,有MM的Q版漫画已自成风格,早越过出版级的水准;比如翻译人才,大语种自不必说了,我就曾亲眼见到前一日有人贴出越语版访谈,第二日就有翻译好的版本出来;再比如各种理科人才,拥有强大的分析能力,各种点线数据虽看得我一头雾水,偏偏其预测结果经实际验证果真相差无几……无论专业差异有多大,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大家由衷欣赏的,都是同一个人。怪就怪我们各自生活的半径有限,所能认识到的人也实在有限,如若现实中彼此能够认识,相必也都会惺惺相惜吧。
可惜即使听了这些,老公也定然不信。所以我想在这里,说说近来另一次“美好的遇见”。
我在钟吧发过不少主贴,发贴时没有特别刻意,情绪到了,便自然而然记录下来。回贴的人很多,有些熟悉的ID更是每贴必帮顶,并不吝美言地表示赞同和喜欢,只是我很对不住JMS的热情,极少回贴。我有回贴恐惧,因彼此相知而亲近又因彼此不识而有距离。
大约一个多月前,一则旧贴又被顶起。留言的ID叫做“钟意良久”,她说,特意将这篇贴子排好了版位,用电邮发给先生和儿子,共享这份对爱与温暖的理解。她还说,她相信如果家人之间有更多共鸣,彼此之间的感情便会水到渠成地朝向同一个方向。她的留言我印象很深,可是依旧没有回贴。
就在前几天,偷闲进钟吧解乏,看到首页上飘着一栋巨高的楼,楼主正是“钟意良久”。这楼我见过的,只是一直没点进去,钟吧一向没有无缘无故的高楼,这楼竟然有数千层之多,相信必有内涵在其中。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一些的有效信息,我选择了只看楼主功能。这一进去,方知相见恨晚。
贴子自然离不开谈钟先生,但更多的是描述陷落后生命状态发生的种种变化,行文随意,似笔记也似心得。从字里行间我能够得知,楼主的年龄比我略长,职业女性,博士学历,专业人士,海外工作,家庭和美,有一子一女,虽然文中没有具体说明就职于什么行业,但我猜可能是比较著名的咨询管理或文化传播类机构。
贴子风格独特,像一个既温暖又富格调的会客室,因着主人的真诚智慧,客人们格外愿意倾开心扉。而这种纯以文字感受为单纯触媒的沟通,又实在过瘾,因为真挚的情感,格外容易碰撞出精彩的火花。最特别的是,因为楼主的经历和阅历在,贴子中闪光的人生经验俯拾即是,让我实在不能再更多地表达我的赞同。很多话语,非常非常耐得住品咂,以致我忍不住要标注重点来备份, 以飨更多看客。在我来看,这是助人,更是自助——
我晓得先生的言外之意,自己老婆年纪一大把了居然追“星星”,说穿了简直是难为情。所以这件事他不能充分宽容,我很能理解。毕竟各种小情绪五味杂陈,“钟先生”既是男性,便也算得上先生精神上的“假想敌”。可无论先生怎样软硬兼施冷嘲热讽,都一一给我施展太极手圆了过去,并还拉了一个同盟,儿子理所当然站在妈妈一边。可见中年人一旦顽固起来是很可怕的,若想施展外力拨除恐非那么简单。
同样的道理,老公亦很顽固。无论我怎样灌输钟先生身上有正面能量值得深入了解云云,他坚决不为所动反而加倍抵触。因此好多偶得的会心处没法跟他讲,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我其实很想说,钟汉良不是简单的仅仅作为一个明星符号存在,他更多是像一个现世的范本,充分投射出我本人的价值取向。我想说,喜爱钟先生绝非普通意义上的追星,LM这个群体总体趋于成熟,因为其中有太多像我这样的人,年龄偏大,且此前从不关注明星。我想说,不要以老婆是LM而自羞,反倒应该骄傲,因为LM的平均学历颇高,而且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的人士随时可见,比如艺术人才,有MM的Q版漫画已自成风格,早越过出版级的水准;比如翻译人才,大语种自不必说了,我就曾亲眼见到前一日有人贴出越语版访谈,第二日就有翻译好的版本出来;再比如各种理科人才,拥有强大的分析能力,各种点线数据虽看得我一头雾水,偏偏其预测结果经实际验证果真相差无几……无论专业差异有多大,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大家由衷欣赏的,都是同一个人。怪就怪我们各自生活的半径有限,所能认识到的人也实在有限,如若现实中彼此能够认识,相必也都会惺惺相惜吧。
可惜即使听了这些,老公也定然不信。所以我想在这里,说说近来另一次“美好的遇见”。
我在钟吧发过不少主贴,发贴时没有特别刻意,情绪到了,便自然而然记录下来。回贴的人很多,有些熟悉的ID更是每贴必帮顶,并不吝美言地表示赞同和喜欢,只是我很对不住JMS的热情,极少回贴。我有回贴恐惧,因彼此相知而亲近又因彼此不识而有距离。
大约一个多月前,一则旧贴又被顶起。留言的ID叫做“钟意良久”,她说,特意将这篇贴子排好了版位,用电邮发给先生和儿子,共享这份对爱与温暖的理解。她还说,她相信如果家人之间有更多共鸣,彼此之间的感情便会水到渠成地朝向同一个方向。她的留言我印象很深,可是依旧没有回贴。
就在前几天,偷闲进钟吧解乏,看到首页上飘着一栋巨高的楼,楼主正是“钟意良久”。这楼我见过的,只是一直没点进去,钟吧一向没有无缘无故的高楼,这楼竟然有数千层之多,相信必有内涵在其中。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一些的有效信息,我选择了只看楼主功能。这一进去,方知相见恨晚。
贴子自然离不开谈钟先生,但更多的是描述陷落后生命状态发生的种种变化,行文随意,似笔记也似心得。从字里行间我能够得知,楼主的年龄比我略长,职业女性,博士学历,专业人士,海外工作,家庭和美,有一子一女,虽然文中没有具体说明就职于什么行业,但我猜可能是比较著名的咨询管理或文化传播类机构。
贴子风格独特,像一个既温暖又富格调的会客室,因着主人的真诚智慧,客人们格外愿意倾开心扉。而这种纯以文字感受为单纯触媒的沟通,又实在过瘾,因为真挚的情感,格外容易碰撞出精彩的火花。最特别的是,因为楼主的经历和阅历在,贴子中闪光的人生经验俯拾即是,让我实在不能再更多地表达我的赞同。很多话语,非常非常耐得住品咂,以致我忍不住要标注重点来备份, 以飨更多看客。在我来看,这是助人,更是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