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19,926贴子:89,511,050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刘勋来到了上缭,却发现宗贼已经事先得到了消息,搞了个坚壁清野,把东西都搬走了(不排除是孙周那俩坏小子通风报信的可能性),他辛辛苦苦一趟,却是白来了。
而这个时候,又突然传来了皖城被攻克的消息。
皖城县属庐江郡,是战略要地,数十年后,魏吴也将会在这里发生颇有典故的一场大战。
刘勋大吃一惊,问什么情况,得到的答案是。
“策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即克之,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馀人,并术、勋妻子”
什么叫偷鸡不成蚀把米?
刘老师用自己的经历为这个俗语提供了一个完美案例。
皖城被破,刘老师气的吐血,但在孙周两位同学这里,却完全没当成什么大事。毕竟两个人年纪虽小,却都是忽攸高手了,从袁术到刘繇再到一系列群豪,俩孩子把江东一票含盐量很高的大人们忽攸了一个遍,多你一个刘勋实在也不多。
于是孙周同学在百战之余,还很有心情从事一下娱乐活动
顺便也解决了一下人生的另一半问题。


258楼2012-09-09 13:43
回复
    对此的细节,陈寿没有什么详细记载(毕竟这不是言情小说),但也是难得的在男人世界中记下了这么一句话。
    “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江表传就比较有意思了,还记下了孙策同学那得意的样子。“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不过他说的倒是也没错。二乔是有名的明星,而孙周却比他们还明星。孙郎周郎不但是有名的美男子,同时还是纵横江东的政界军界人物,这两者合一,大体想一想王力宏吴彦祖就任XX省省长兼XX军区总司令,并且干的还相当出色就知道了。
    一边儿是倾国倾城的美人,一边儿是纵横江东的青年才俊,美人是姐妹花,才俊是义兄弟(胜过亲兄弟),帅哥义兄弟娶美女姐妹花,这真真正是一段令无数人艳羡的佳话。
    这不管放哪个时代,都得是头版头条。尤其在那个乱世,这么两对佳人,为那战火四起血肉横飞的年代平添了一段婉约的浪漫。
    这叫什么?
    这就叫血色浪漫。


    260楼2012-09-09 14:02
    收起回复
      2025-07-26 19:49: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孙策周瑜完成这件事儿之后,可真是春风得意。
      “两乔初嫁时”,那正是好男儿的雄姿英发之时了。两人借着这个势头,继续追剿刘勋残部,一气将他赶出了江东,独自带着数百人,逃到了曹操那里去。
      二人接下来又“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先后平定了严白虎、王朗、华歆等人,基本横扫了除寿春外的整个扬州,独霸江东,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割据势力,正式参加到了东汉末的逐鹿群雄行列当中。
      俨然两个人生赢家
      但听到了这个消息的曹操,却犯了愁
      要怎么去对付这俩势头如此之盛的年轻人呢?


      261楼2012-09-09 14:19
      回复
        摆在曹操面前的有若干种方案。
        第一,写封信,让孙策投降。孙策收到信后吓的魂飞魄散,马上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到许昌,并把军队交给曹操,从此安心侍奉曹操。
        很明显,两个字
        扯淡
        第二,马上带兵,千里迢迢跨江作战,和孙策作战。
        这个到是未尝不可行。不过一方面要袁绍等人都签个协议,表示不管打多长时间,他都绝不从后面偷袭。另一方面还要保持这次作战是计时制,到了时间hp少的一方自动作负,否则时间一长,曹操将四面受敌。
        不是很明显,但这个也基本属于扯淡。
        两个方案都不行,曹操深思熟虑,说了一句话,用了第三种方案。


        262楼2012-09-09 14:22
        收起回复
          曹操说的话是
          “狮儿难与争锋也。”
          他承认了现在情形下,这个新生力量已经成型,无法把他扼杀在摇篮中了。他在未来,终将面临和他决战的一天。
          但这个“未来”,越久越好。因为他现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为了让它更久,他采取了第三种方案是。
          怀柔结亲。
          这种方案下,他做了两件事。


          263楼2012-09-09 14:25
          回复
            第一,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吴候,官方认证了他对江东的实际统治地位。
            第二,把曹仁的女儿许配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又让儿子曹彰娶了孙贲的女儿。大家结为儿女亲家。
            在内忧外患之下,曹操不得已采取了退让的政策,以让他可以腾出手来做其他的事。
            但他总可以感觉到一种不舒服,他总可以感觉到在自已的身后,江东那两个小伙子的阴冷眼神。
            他不会知道,在九年之后,他将会和其中的一个小伙子,展开一场宿命大决战。这场大决战,将会成为他的转折点,东汉末年的转折点,并作为三国战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笔,名垂青史。
            当然,他现在还想不到,也不可能想到这些。现在他对江东政权采取了一个合理的措施后,就要抓紧时间来处理他眼前至为重要,甚至可以说生死攸关的问题了。


            264楼2012-09-09 14:33
            收起回复
              嘿嘿 奉孝内内 我喜欢 赶紧码高点,早睡早起,方能养生,奉孝,千万不能英。。。。


              265楼2012-09-09 14:34
              回复
                追上了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267楼2012-09-09 14:39
                回复
                  2025-07-26 19:43: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曹操把人才招来,是用的。高工资高福利,一来就给交五险一金,并马上放到最适合的岗位上。
                  而袁绍则不同。
                  他把人才招来之后,主要有两个作用。
                  第一,好看。
                  第二,打压。


                  269楼2012-09-09 14:46
                  回复
                    公元192年,袁绍和公孙瓒在界桥,展开了一场大战。
                    当时公孙2带兵三万,其中还有纵横燕辽的精锐----白马义从。
                    骑兵,从来都是冷兵器时代的王者。
                    而公孙2手下的则是骑兵中的特种部队——弓骑兵
                    所谓重骑兵,从来不是骑兵中的精锐。大规模运用重骑兵的,主要是西欧中世纪城主。重骑兵皆着重甲,全身好装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一个游戏,叫做《骑马与砍杀》,如果你带着200丝袜骑士,横扫陆战不是问题。而那些库吉特弓骑其实被完虐的
                    可现实不一样
                    那些重甲装备这就是用来炫富的东西,表示自己有钱装备这些。虽然冲撞能力很强,但这种装备之下,骑兵丧失了他的第一能力-------机动力。
                    你背着一个十斤的东西,和背着一个一百斤的东西,跑步时速度绝对不一样。
                    马也是如此。
                    当它背着骑士,还要背着比骑士还重的铁器时,它的速度基本和牛差不多。
                    所以,欧洲重骑兵在面对被汉武帝赶到欧洲的匈奴轻骑兵时,被横扫。
                    匈奴轻骑兵之所以能完胜欧洲重骑兵,除了机动力之外,还有一个法宝。


                    271楼2012-09-09 15:01
                    收起回复
                      中午这网卡得我……过一会儿再来吧,网页都快打不开了


                      来自手机贴吧273楼2012-09-09 15:18
                      收起回复
                        那就是白马义从。
                        最初,公孙瓒同学是有着出众的个人技术。“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
                        他是出于个人爱好,喜欢自己出面用弓箭杀敌。没想到效果十分出色,于是便大规模扩大,终于成了一支数千人的精锐部队。
                        不过在这里,也可以看到公孙瓒此人的一个重要特点。
                        和袁绍差不多
                        爱炫
                        弓骑兵,选好马就可以了,你搞什么清一色白马?先不说这些马是不是都健壮高速,光就这颜色,在战场上做靶子倒是真得很明显。
                        这事儿,写小说演戏曲倒是很有看头,清一色的白马,多拉风!可惜,本着中国不死不报道的优良传统,想让文人爱写,那对不起,现实中你就死吧。
                        公孙瓒为了让后世文人更有写头,非得搞些白马的形式,早把孙子说的“任人择势,应变无穷”忘在脑后了,于是辛苦打造的一支白马精兵,在界桥一战中,全军覆没。
                        事情的开始是这样。


                        274楼2012-09-09 15:43
                        收起回复
                          当时双方对阵,对方公孙瓒数万,而袁绍则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
                          注意,此时的先头部队是一千八百多人,一千多弓弩兵在后埋伏,而八百义兵,则“伏楯下不动”,就是找了个掩体躲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公孙瓒做了什么?
                          他见对方兵少,便率白马义从突击。
                          他的缺点,在这一刻转化成了致命伤。


                          275楼2012-09-09 15:45
                          收起回复
                            他仗着精锐的白马义从,就以为这是军棋里的军长了,遇见旅长团长什么的通吃。却忘了一个根本的准则----弓骑兵怎么用。
                            北方游牧,自春秋战国时就开始强大了。赵国,在李牧之前,没人对付的了他们,是因为他们的作战方式。他们进攻时从不扎堆,你敢派兵去打,好,马上更加分散,于是你打都不知道打谁,而这时,他们的离散队型,却不妨碍他们的弓箭使用,他们照样可以形成一个密集的火力网,集中对敌方的扎堆士兵造成毁灭性打击。
                            直到李牧出现后,完全改变战术,敌军小规模时,绝对不打,诱敌深放,将大票敌军拉进自己的包围圈,并在正面用战车阵和步兵,将对方骑兵的机动力全部阻住,然后用精锐骑兵从两翼包抄,与敌展开近战搏杀,从而将其一举歼灭。
                            从上面就可以看出来,弓骑兵作战,必须要遵两个准则。
                            第一,始终保持高速的移动。机动力就是生命。
                            第二,切不可与对方形成遭遇战或拉锯战,要在战即走,走中战,以轮番进攻的方式形成批次性杀伤。
                            而公孙瓒的做法,完全背离了这两条准则。


                            276楼2012-09-09 15:49
                            收起回复
                              2025-07-26 19:37: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李牧当年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实现诱敌深入。
                              公孙2可好,直接自己就深入了,真心是仗着-1马手长强上啊
                              他带着白马义从,直接向对方发动了冲锋。
                              而麹义的八百义士呢,则伏在楯下,用掩体挡住了对方弓骑兵的第一轮箭雨。待对方靠近后,“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
                              一般来说,步兵再强,也不会是骑兵的对手。
                              但此时的关键在于,不是为了用步兵杀掉骑兵,而是和李牧当年一样。
                              阻敌机动。
                              这群擅长与骑兵作争的步兵,将对方骑兵拖住之后,马上撤离---在狭小范围之内,步兵的移动速度比骑兵快的多。
                              当步兵撤出后,弓骑兵就面临了他的另外一个敌人。


                              277楼2012-09-09 15: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