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19,764贴子:89,491,268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里先举例进行对比:
1 按照《华阳国志》记载,刘备入成都时一次性赏给关羽、张飞、诸葛、法正四人每人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铜钱五千万;而此时的蜀汉,连这四个
人的赏钱都拿不出来了
2 按照邓艾在淮南推广屯田时的自述,仅淮河两岸每年即可净收入五百万斛军粮;公元235年洛阳闹饥荒时,光是司马懿就从长安就送来了五百万斛,而
蜀汉此时的粮食库存不到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
3 依旧是按照邓艾在淮南推广屯田时的自述可知,三千万斛军粮等于十万大军五年的用度。依据这个说法,那么四十万斛只够蜀汉的十万军队吃二十四天
管仲曾提出过一个理论:如果国家没有两年以上的存粮就会“众有饥色”,而蜀汉此时的粮食储备是多少?可见史料中对蜀汉有“民有菜色”的记载,是
绝对令人信服的
除去华丽的蜀锦不说,蜀汉已经是穷得响叮当了。
有的人会说了,蜀锦不是可以作为货币的吗?这样算岂不是蜀汉不穷咯?
对此问题,我的回答是:凡事别想得这么绝对,要从多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
什么意思?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直观的例子:小日本最缺的是什么?是土地。它在国家经济最为繁华的时候号称有财力将整个美国按照其地价买下。
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是信的。不过有个问题来了,美国会卖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蜀锦很有价值,但他能买到此时的蜀汉最缺乏的粮食吗?显然不能嘛。【粮食】这个词汇自从魏蜀对峙以来一直都是出现频率
最高的,为什么?因为它正是魏国用来掐蜀汉脖子的战略物资。既然在这个最根本的资源上蜀汉已经破产,那谈论蜀锦的价值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
再来说说蜀汉的军事方面
既然提到军事,自然就要提到我们最熟知的那个人——姜维。而他在对魏国的应对上,可以说是相当得失败
第一点,就是他对汉中防守体系的错误认知。
汉中对于益州的重要性是难以言喻的,黄权曾这么跟刘备说过:“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割蜀人股臂也。”而杨洪也对诸葛亮说过类似的话:“汉中
,蜀之咽喉,存亡之机,若无汉中,则无蜀矣。”从他们看似极端的言辞就能理解为什么当年刘备在听说曹操占领汉中后,立即放弃了与孙权争荆州的计
划,甚至不惜放弃三个郡也要赶回益州了吧。在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后,他才把曹操赶出了汉中。从此以后,汉中便开始由蜀国最有能力的将领来守备
了,比如魏延、诸葛亮、吴懿、蒋琬、费袆以及姜维自己。
从魏延到费袆,汉中的防守体系均是坚守各谷口险要地形,不使敌军进入汉中平原,并以后面的几座城镇作为补给基地。但到了姜维这儿,这一体系就不
复存在了。他放弃了谷口,只坚守几座城镇,甚至放敌军进入汉中平原,以为这样可以诱敌深入,待敌军粮尽再加以包围歼灭。从文字上来看,新体系似
乎更加主动一些,其实仔细想想,蜀汉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
魏灭蜀时仅钟会这一路就有十二万人了,完全超过了蜀汉的全国兵力,因此当他从骆谷进入汉中的时候蜀国根本就拿他没有办法。不过必须承认的是,钟
会对于汉乐两城围而不攻而直取阳平关的战术正是看穿了姜维的体系,一击毙命。
第二点,就是姜维未将蜀军的主力及时归还,导致了抗魏时的被动
姜维曾因害怕宦官的打击报复,于公元262年十月躲到了偏远的沓中去屯田,同时带走了蜀军的主力,而那个时候开始魏国便开始进入灭蜀计划的倒计时
,其中的联系可见一斑。后来,尽管魏国开始准备进攻的时候姜维就已经得到了消息,并要求刘禅增派军队,但他本人仍滞留在沓中没有做出任何动作。
这样的部署便直接导致了汉中守卫的薄弱。
第三点,则是对阴平小道的忽视
阴平小道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平定西南少数民族部落而临时修建的,由于多年无人行走,此时已经荒无人烟。当年诸葛亮在进入阴平北上武都的时候,曾
经感叹过:“蜀地之防,当在阴平。”而江油关就是诸葛亮安排防守阴平小道出口的堡垒,德阳亭则是防御涪江谷道出口的最后关口。也就是说,其实邓
艾军只是走出了700里阴平小道,后面还要通过200里险要的涪江河谷谷道才能真正进入成都平原。如果姜维事先在此地部署兵力凭险据守的话,历史可能
就要改写了
不过还是那局老话:历史皆为必然,无法改写
汉中失守后,两万人马直接打了水漂,加上姜维本人撤退时损失的数千人马,蜀汉的兵力早已有见底之势。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魏军这个时候几乎
还没有一丝一毫的损失。
姜维依靠不到五万人在剑阁对抗钟会的十五万大军,也着实难以分兵去防备阴平。毕竟,天险再险,也有被攻破的一天。
在偷渡阴平之前,邓艾想的就很清楚了,他的目的非常的明确——就是偷。如果姜维因此分心,那钟会就可以直接抱团中推;如果姜维不为所动,那我就
自己偷塔拆基地,反正你蜀汉也就那么点兵力。虽说邓艾钟会两人不久后会反目成仇,但此时的战术配合还是堪称完美的。与其说是姜维没注意到阴平的
布防问题,倒不如说是力不从心了。
姜维的结局从一开始便注定了,在滚滚的历史洪流面前,他只是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灭亡的一个殉葬品而已。或许他犯过很多错,或许他配不上后世的很
多很高的评价,但在那样的大背景是,任何人都拯救不了蜀汉了。所以说到姜维,我并不会想到他的失败,并不会想到他能力的不足
而是他那背井离乡,心意已决的背影


2268楼2013-07-20 17:30
回复
    信的内容是这样的:“小钟啊,我担心邓艾拒捕,所以已经派贾充领兵入汉中了,而我自己呢,也率领了十万大军到了长安。”钟会大惊失色:"我的兵马比邓艾多那么多,抓他有什么困难的?如今这货来得这么快还带这么多人,肯定是发现我的密谋了!事不宜迟,我必须立刻动手了。成则刘邦,败了....也是个刘备!"
    第二天,钟会立刻召集大家,号称有郭太后(曹睿的皇后)的遗诏命令他讨伐司马昭。大家听了后面面相觑,心里明知是假的但表面上又不敢公然反驳。钟会看到他们这个样子干脆就将他们软禁在了蜀汉宫中,然后派自己的心腹统领人马。
    平心而论,钟会哪里有资格自比刘邦和刘备?无论是刘邦还是刘备,哪个不是因为得人心才成大业的?您钟司徒这种不能服众的人也敢效仿?卫瓘在看到了钟会如此嚣张跋扈后,也告了个病假销声匿迹了。
    【把镜头切给姜维同学】
    我们的悲情男一号姜维还在他的杯具道路上继续奋斗着。正如大家常识里知道的那样,此时的姜维并不是真心在为钟会卖命,他只不过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来“光复大业”。
    为了加快“光复”的进度,姜维一直在怂恿钟会早点儿杀光那些魏将;或许是因为这样太狠了,钟会犹豫了,一时之间下不了手,只好先命令他所信任的丘建带着一些亲兵看管那些被关押的魏将。
    然而,毛病,还就出在了这个心腹丘建的身上。


    2271楼2013-07-20 17:35
    收起回复
      2025-07-24 09:28: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丘建原本是胡烈的部下,于是胡烈便趁这个机会托这些看管他们的亲兵告诉他的儿子胡渊(在外领兵)钟会有谋反的意图,甚至连亲笔信都带了出去。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钟会的阴谋一下子就如上了头条一般传遍了全国各地。胡渊当然不能眼睁睁看着老爸倒霉,于是立即动手,魏国的军兵们也因为不愿当“伪军”而一呼百应,跟着胡渊揭竿而起杀奔成都。
      钟会这时还悠闲得很,正给姜维挑选铠甲武器呢,听到外面的喧闹声以为是哪儿失火了,也没太在意。但他不久后收到报告是魏军造了反,立马就慌了。
      姜维趁机赶紧劝他迎战,没办法钟会也只好派人先堵住成都的城门。
      然而,漫山遍野的魏军岂是你堵个城门就能阻止的了的?没过多久大量魏军便从城墙上爬了过来,各种放火各种射箭,局势一下子失去了控制。此时钟会所监禁的魏国将军们也趁机杀出,得以与自己的部下们相见。
      这下子好了,本来就人多势众的魏军突然有了领头人,更加势不可挡。姜维不想自己的梦想就此破碎,拼尽全力,带着钟会的死党奋起抵抗,但无奈寡不敌众最终被乱刀分尸。钟会也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也被连皮带骨地剁成了肉酱。
      呵呵,这个立志要当刘邦、刘备的钟会最后只落了个连刘禅都不如的下场,这是可悲可叹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失去了控制的魏军瞬间将成都变为人间炼狱,刘禅的儿子、姜维的亲属等等全都被砍死在了乱军之中。
      邓艾被抓,钟会被杀,这时候唯一能够稳定住局势的就是监军卫瓘了,最终他花了好几天才将成都的情况勉强控制住。然而,刚刚松了一口气的他此时却又得到了一个
      令人惊讶的消息


      2272楼2013-07-20 17:37
      回复
        邓艾的部下趁机动身去解救邓艾了!
        卫瓘大吃一惊,当初可是他把邓艾给抓捕的,如今他要是逃了,那真是十张嘴也说不清啊!那。。没办法了,邓将军,只有牺牲你了!
        起了杀心的他立刻要派田续追击。田续是邓艾的部将,曾经因作战不利而被邓艾狠狠训斥过,于是这货趁机公报私仇,在绵竹以西将邓艾父子击杀,一代名将就这么凄惨地退出了三国的舞台。
        现在想想,司马昭曾在升邓艾为太尉的诏书中把他比作白起韩信周亚夫,或许,就已经注定了他的这个下场吧。
        成都之乱总算是告一段落了,刘禅也踏上了前往洛阳的路。此时此刻,他的身边只剩下秘书郤正等寥寥几人了。郤正在刘禅身边已经待了三十多年,和黄皓等人算是老相识了。不过他很洁身自好,从来不去沾染那些乌烟瘴气的东西所以并不被黄皓看重,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与世无争的态度而没有遭致嫉妒和愤恨。所以,刘禅其实对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并不是很了解,但看他在这一路上尽心尽力地为自己服务,刘禅才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忠臣啊,不禁连声叹息。
        到达洛阳后,此时已进爵为晋王的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这就好比韦小宝的通吃伯一样,名字取得很合适),顺便也把刘禅的子女手下都安排了下官职。安置好这些人之后,司马昭便开始设宴招待刘禅。
        酒宴期间,司马昭派人演出蜀地的舞蹈,曾经刘禅的手下们看着故乡的歌舞,不禁“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黯然神伤,“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只有咱们的安乐公小胖嘻嘻哈哈的跟个没事儿人一样。司马昭看他若无其事的样子觉得有点奇怪:“小胖,你就不思念故国吗?”
        而刘禅下面说的这句话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甚至比他本人的姓名更加家喻户晓:“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顿时憋得内伤。郤正听到刘禅的回答感觉实在是太丢人了,赶忙告诉刘禅:“晋王如果再这么问,您一定要说先人的坟墓远在巴蜀,日日思念,心中十分悲伤。”
        后来司马昭偶然再次问起之时,刘禅果然用郤正交他的话来回答,并作出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司马昭看了反而觉得很违和,于是追问了一句后:“我怎么感觉这话听起来这么像郤正的口气?”刘禅大吃一惊,赶忙老实交待:“对对对,就是他教我的,嘿嘿~”司马昭身旁的人再也憋不住了,哈哈大笑,甚至连司马昭本人都不顾王者之风大笑起来,宴会上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
        三国之蜀汉的历史,就在这样一片欢快的笑声中,彻底落下了帷幕
        【本话完】


        2273楼2013-07-20 17:39
        收起回复
          明天要回学校一趟,可能只能码一点,所以明天的就先积攒着不发了
          而后天....将为大家献上【完结篇—三国归晋】,尽请期待吧~


          2276楼2013-07-20 18:07
          收起回复
            政治、军事上再出色,也阻止不了时间的流逝。此时的司马昭也已经五十多岁了,不得不把身后事给安排一下了。
            司马昭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司马炎,不过不是很讨老爸的欢心;二儿子叫司马攸,曾过继给司马师,深得父亲的喜爱。有时候司马昭甚至当着大家伙儿的面拍着自己的椅子说:“这就是将来桃符(司马攸的小名)的座位啊。”
            不过呢,“废长立幼”在当时是非常忌讳的,而且人家司马炎又不是个弱智。就连那个后世口碑相当不好,而且又是司马攸岳父的贾充都支持司马炎。司马昭也没有办法,只好在这一年的十月正式立司马炎为世子。
            第二年(公元265年)五月,魏帝曹奂下令,允许司马昭享有天子的仪仗,其实也就是大家自己已经厌倦当傀儡了,你司马昭爱咋咋地吧!
            是年七月,司马昭去世,享年五十五岁,追谥为文王,而司马炎也正式继晋了王位。
            十二月,曹奂禅位给司马炎,曹魏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2286楼2013-07-22 15:00
            收起回复
              从蜀汉灭亡到东吴灭亡,中间时隔十七年。为什么东吴苟延残喘了那么久?究其原因,无非以下三点:
              1.司马昭的去世后,司马炎实行新政需要一定的时间
              2.陆抗的个人能力举世无双
              3.最重要的一点:晋朝内部已经有了些不和谐的声音
              这时的司马炎,虽然还没有后来的那样荒废国政,但也已经开始体现出一些缺陷了,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手下无原则的宽容和溺爱。大司马陈骞曾经告诉过他,秦州刺史胡烈和扬州刺史牵弘这俩人都有勇无谋的人,绝对不能让他们镇守边疆。司马炎知道牵弘对陈骞多有违抗,于是以为他是在公报私仇,便把牵弘从扬州叫回来,很形式地让他给陈骞道歉,就又派他出任凉州刺史了。陈骞对此也是摇头叹息:“这下子啊,边境就要热闹起来啦!”
              果然,这两个人在西部对羌胡应对无方,不久后双双战死。而陇西一带也跟着乱了起来,司马炎也是追悔莫及。从此晋朝尽管大力镇压,但也仅仅只能勉强地保住和平。边疆不宁本身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对后来产生了间接的影响。在陆抗病逝后羊祜建议灭吴,贾充等人之所以会反对,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应先集中力量平定陇西,因此又让东吴多喘息了几年。
              边疆出了乱子,朝廷当然要派有能力的人去处理,当时就有人推荐了贾充。贾充虽说是有点儿能耐,但他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许多正直之士都看不起他。而这时推荐他的目的,其实就是想把他踢出京城。毕竟是平疆大师,贾充难以推辞,于是他赶紧找手下人来商量对策。最后他的下属提出这么个计策——结亲。他建议贾充想办法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太子,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地留在朝中。(顺带提一下,贾充的长女是司马攸的王妃)
              到此为止,已经是皇亲国戚的贾充还没有琢磨过再当太子岳父的主意,第一,似乎已经没这个必要了;第二,正常情况下...想这么做根本没门!司马炎这个时候几乎已经定下了让卫瓘的女儿来当太子妃了。而这位卫小姐可谓是真正的白富美,仪态万方,和贾充的屌丝女儿贾南凤相比,一个是天仙一个是妖婆。更要命的是,司马炎对此还非常清楚。但贾充为了避免被“流放”可是想尽了办法,先是行贿司马炎的皇后杨氏再让自己的党羽在司马炎面前整天吹嘘自己女儿多么多么有才德。恰好司马炎的皇后是个糊涂虫,便整天帮着贾充在司马炎面前大吹枕头风。就这样,司马家终于在公元272年二月阴差阳错地把这位妖婆给娶进了家门。
              司马炎本身不是无能的君主,却先立了个白痴太子,又找了个黑心皇妃,自己偏偏还搞起了分封...
              晋朝的命运,即将变得坎坷起来


              2288楼2013-07-22 15:01
              收起回复
                【镜头切回】
                司马炎最近很忙,南方的孙皓啊,也很忙。
                公元266年十二月,他从武昌回到建业后,就立刻派人到各地选美,将所有有官爵的人家都看了个遍,只要是他看上的,一律送进后宫!同时他还下令清查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把他们的女儿通通另行注册,年年点名,十五六岁的妙龄少女挨个清查。“我看上的就进后宫,我看不上的,就赶快出嫁”。就这样,孙皓很快就组建起了他庞大的后宫,而且这还不满足,孙皓还在继续忙着找美女呢。
                为什么司马炎统一全国后能从东吴得到那么多美女?现在大家明白了吧。
                刚才提到了,两千石以上的倒霉了,那两千石以下的呢?
                呵呵,更倒霉
                公元267年六月,孙皓在建业建宫立殿,投入的人力、物力已经难以用金钱衡量了。为了确保工程的进度,他命令俸禄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吏通通带领民工入山,去当伐木工人。
                胡闹,简直是胡闹!东吴的国力本身就已经经不起折腾了,何况身旁还有虎视眈眈的晋在盯着自己呢?
                公元269年,司马炎终于开始了他的灭吴计划,【三国归晋】也正式进入倒计时了。
                末三国时期的最后一场对决,即将打响


                2289楼2013-07-22 15:01
                收起回复
                  2025-07-24 09:22: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然而,此次对决的主人公既不姓司马也不姓孙,而是大家熟悉的那两位名将
                  ——魏晋的羊祜以及东吴的陆抗。
                  先来简单的对比一下这两个人吧:
                  出身背景:相等。一个出身于汉魏名门士族之家,亲戚们都是各种有名;另一个则是四大世家,陆逊的次子
                  道德水准:相等。都是数一数二的君子级人物,不过如果考虑到史料的多少,则羊祜更胜一筹
                  政治水平:羊祜更胜一筹
                  战略眼光:相等
                  战术指挥:陆抗更胜一筹
                  综上,二位巨星的实力可谓是旗鼓相当,而这身系两国命运的两位英雄之间,即将展开一场精彩的对决,
                  也是后三国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2290楼2013-07-22 15:01
                  收起回复
                    在对决正式开始之前,先来看看这二人的关系如何
                    羊祜陆抗二人并不同于以往的宿敌那样苦大仇深,他们之间更多是互相的敬重,还常常派使者联络感情。
                    陆抗知道羊祜爱酒,于是常常送好酒给羊祜,羊祜也是毫不避讳直接畅饮。而羊祜则在陆抗生病时派人送药,陆抗也不顾属下的提醒一饮而尽,并告诫手下:“羊公可不是会害我的小人啊!而且他们一心为德,而我国却政令严酷,这样下去的话不用他们动手我们也会完蛋。所以在大方向上我们要安民报国,小事儿上就不要太苛刻了。”
                    当然了,私下里感情再好,宿敌终归还是宿敌。羊祜陆抗虽然私下互相敬佩,公元272年八月,两人终于交手,
                    西陵之战,即将打响


                    2291楼2013-07-22 15:01
                    收起回复
                      公元272年八月,东吴朝廷征调镇守西陵的步阐入朝。步阐是步骘的儿子,而步家这两代人都是在西陵镇守的,这好端端的突然得到朝廷的调令,便以为是朝廷对他不称职的惩罚,于是他立刻举兵反叛。
                      其实我觉得,东吴朝廷的乌烟瘴气,才是没人想去也没人敢去的根本原因吧。
                      步阐派人把侄子送到洛阳为人质,也就是先和晋打好招呼。十月,陆抗领兵平叛,晋也命荆州刺史杨肇增援西陵,车骑将军羊祜进攻江陵,并从巴东地区派水军攻击建平来牵制东吴。
                      陆抗到达后,先是把西陵围了个水泄不通,然后驻扎在要道上准备阻挡杨肇的援兵。对整个战局发展做好预想之后,陆抗严令部下们立刻开始修筑工事,大家都表示这样太累了,可能会抗不住,并提出了“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攻克西陵”的疑问。陆抗苦笑了一下,并说出了他对此次苦战的认识:“这里城池坚固、粮草充足,我们不可能轻易将它攻克的,如果不预先做好准备,北方的援兵来了之后里应外合,我们该如何是好?”看到大家仍旧不同意他的意见,他便放手一攻,果然没占到什么便宜,大家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当时陆抗坐镇的是乐乡,打算亲赴西陵督战。但吴国诸将听说羊祜率五万晋军进至江陵时,纷纷请求陆抗到江陵督战。 陆抗却淡定得很,他觉得江陵兵员充足且城墙坚固,不是这么容易攻克的;退一步说,即便被攻克了,只要我们攻下西陵,那就能对江陵形成包围之势,晋军必定弃守。所以陆抗放任羊祜的五万大军进攻江陵,自己依旧是奔赴西陵。
                      江陵以北、长江以南地带地势平坦,陆抗曾在长江做堰,引江水用来阻止晋军的南进。羊祜却想趁机用船运粮草到江陵,这样做很节省人力,他还扬言要破坏堰坝,以救步阐。而陆抗听说后却火速命江陵都督张咸毁坏掉了堰坝,来阻断晋军的水上粮道。羊祜心想这小子还真毁了它...无奈堰坝已毁,羊祜只好改用车运粮了,不仅延时而且费力,使得主力军前进的速度得以延缓。
                      十一月,陆抗到了西陵后,吴军中发生了叛变事件。陆抗考虑到叛徒熟知自己的部署,于是立刻派精兵,对原来薄弱的地方进行强化守备。第二天晋兵果然蜂拥而至,而准备充足的陆抗也是给予了他们迎头痛击。杨肇在损兵折将后,不得选择了撤兵。陆抗因为围攻西陵而不能大举追击,便派人虚张声势,实际上只派了很少量的兵马。但败军之将何以言勇?光是听说陆抗追过来杨肇就被吓了个半死,最终一败涂地。
                      十二月,西陵终于因孤掌难鸣而被攻克,羊祜也被迫从江陵撤走。此次的较量,羊祜和陆抗虽没有正兵作战,但间接的战术比拼上,陆抗显然更胜一筹。
                      西陵之战,以东吴胜利而告终


                      2292楼2013-07-22 15:01
                      回复
                        西陵之战结束后,作为两国在荆州的最高军事指挥官,羊祜与陆抗不约而同地将重点放在了心理战上——以信义取民心
                        二人从此驻守边境,一是为了避免正面冲突,二是想争取到百姓们的信赖。西陵之战中,羊祜可以说是一眼就“看上”了陆抗,并对他的军事才能深感敬佩。他也提出过一个观点,只要陆抗在,晋就休想拿下东吴。
                        相对的,陆抗自己也对当前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只能选择谨慎守城的战略。因此,即便两军会有交战,也就是形式上的战争而已,“信义”永远放在第一位。战前,两人都会派使者事先通知对方交战的时间和地点,从来不搞突然袭击。战后,还会命人收殓对方阵亡将士的尸体,送还给对方。
                        不仅是战争打得如此礼貌,他们还都严命军队在边境上保持克制。有几次,晋军在吴国境内收割稻米,羊祜知道后马上将同等价值的绢送给吴国作为补偿;而有时晋军士兵打中的猎物跑到吴国境内才倒下的话,陆抗也会要求吴国士兵把这些猎物还给晋军。
                        吴国人民非常尊敬羊祜,并称他为“羊公”,更有不少兵将想要被其招降。吴将邓香在进攻夏口时被俘,羊祜当场将他释放。不久后,邓香便率领部下们自愿归降。对于羊祜这一套收买人心的做法,陆抗的部下们很看不过去,但陆抗本人则是豁达得很:“我们只要守好边界,做好我们的事就行了,千万不能想着占对方的小便宜,要想羊公一样多行善事”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晋吴两国的荆州边界都保持着和平的状态。
                        有一次,晋国使者前来造访,陆抗得知了羊祜喜好美酒,便马上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佳酿赠予羊祜,以表敬意。羊祜听说这坛酒是陆抗送的,想都没想便一饮而尽。然后大声称赞道:“品此好酒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后来,羊祜在得知陆抗生病后,立刻拿出了自己的良药托人送去。吴军众将士们都劝陆抗不要服用,而陆抗却淡淡一笑,毫无顾忌地服下了。没过几天,陆抗果然恢复了健康。他还幽默地对晋使者说:“羊公送来的果然是好药,不过,太难吃了哈哈!”
                        陆抗和羊祜的英雄相惜,也为两国百姓减轻了不少战乱之苦。然而,生性残暴的孙皓却对边境的和平气象大为不满,甚至认为陆抗有所图谋。他多次派使臣责骂陆抗,要求陆抗派兵去晋国抢劫财物,破坏农业生产,但都被陆抗严词回绝了。然而孙皓依旧我行我素,屡次兴兵进攻晋国,疯狂地挥霍着日渐衰弱的国力。
                        公元274年,苦苦支撑着东吴的陆抗终于病逝,年仅四十八岁。 临终前,他仍不忘上表孙皓要求加强西陵防线,只要守住荆州就没有忧患了,并请求孙皓减免徭役,解除诸侯王的三万卫兵来加强荆州兵力。至于谁来接替自己,陆抗并没有说,或许是偌大的吴国,连能够接替陆家两代统帅的人都没有了吧。陆抗死后,孙皓将荆州防区一分为五,分别由陆抗的五个儿子负责把守。至于陆抗临终前的谏言,孙皓也没有当回事儿,继续过着他的逍遥日子。
                        既然陆抗已死,羊祜也就没有什么好顾忌的了,灭吴的筹划已正式提上日程


                        2293楼2013-07-22 15:02
                        收起回复
                          52


                          来自iPhone客户端2548楼2022-10-03 19: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