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里先举例进行对比:
1 按照《华阳国志》记载,刘备入成都时一次性赏给关羽、张飞、诸葛、法正四人每人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铜钱五千万;而此时的蜀汉,连这四个
人的赏钱都拿不出来了
2 按照邓艾在淮南推广屯田时的自述,仅淮河两岸每年即可净收入五百万斛军粮;公元235年洛阳闹饥荒时,光是司马懿就从长安就送来了五百万斛,而
蜀汉此时的粮食库存不到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
3 依旧是按照邓艾在淮南推广屯田时的自述可知,三千万斛军粮等于十万大军五年的用度。依据这个说法,那么四十万斛只够蜀汉的十万军队吃二十四天
管仲曾提出过一个理论:如果国家没有两年以上的存粮就会“众有饥色”,而蜀汉此时的粮食储备是多少?可见史料中对蜀汉有“民有菜色”的记载,是
绝对令人信服的
除去华丽的蜀锦不说,蜀汉已经是穷得响叮当了。
有的人会说了,蜀锦不是可以作为货币的吗?这样算岂不是蜀汉不穷咯?
对此问题,我的回答是:凡事别想得这么绝对,要从多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
什么意思?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直观的例子:小日本最缺的是什么?是土地。它在国家经济最为繁华的时候号称有财力将整个美国按照其地价买下。
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是信的。不过有个问题来了,美国会卖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蜀锦很有价值,但他能买到此时的蜀汉最缺乏的粮食吗?显然不能嘛。【粮食】这个词汇自从魏蜀对峙以来一直都是出现频率
最高的,为什么?因为它正是魏国用来掐蜀汉脖子的战略物资。既然在这个最根本的资源上蜀汉已经破产,那谈论蜀锦的价值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
再来说说蜀汉的军事方面
既然提到军事,自然就要提到我们最熟知的那个人——姜维。而他在对魏国的应对上,可以说是相当得失败
第一点,就是他对汉中防守体系的错误认知。
汉中对于益州的重要性是难以言喻的,黄权曾这么跟刘备说过:“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割蜀人股臂也。”而杨洪也对诸葛亮说过类似的话:“汉中
,蜀之咽喉,存亡之机,若无汉中,则无蜀矣。”从他们看似极端的言辞就能理解为什么当年刘备在听说曹操占领汉中后,立即放弃了与孙权争荆州的计
划,甚至不惜放弃三个郡也要赶回益州了吧。在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后,他才把曹操赶出了汉中。从此以后,汉中便开始由蜀国最有能力的将领来守备
了,比如魏延、诸葛亮、吴懿、蒋琬、费袆以及姜维自己。
从魏延到费袆,汉中的防守体系均是坚守各谷口险要地形,不使敌军进入汉中平原,并以后面的几座城镇作为补给基地。但到了姜维这儿,这一体系就不
复存在了。他放弃了谷口,只坚守几座城镇,甚至放敌军进入汉中平原,以为这样可以诱敌深入,待敌军粮尽再加以包围歼灭。从文字上来看,新体系似
乎更加主动一些,其实仔细想想,蜀汉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
魏灭蜀时仅钟会这一路就有十二万人了,完全超过了蜀汉的全国兵力,因此当他从骆谷进入汉中的时候蜀国根本就拿他没有办法。不过必须承认的是,钟
会对于汉乐两城围而不攻而直取阳平关的战术正是看穿了姜维的体系,一击毙命。
第二点,就是姜维未将蜀军的主力及时归还,导致了抗魏时的被动
姜维曾因害怕宦官的打击报复,于公元262年十月躲到了偏远的沓中去屯田,同时带走了蜀军的主力,而那个时候开始魏国便开始进入灭蜀计划的倒计时
,其中的联系可见一斑。后来,尽管魏国开始准备进攻的时候姜维就已经得到了消息,并要求刘禅增派军队,但他本人仍滞留在沓中没有做出任何动作。
这样的部署便直接导致了汉中守卫的薄弱。
第三点,则是对阴平小道的忽视
阴平小道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平定西南少数民族部落而临时修建的,由于多年无人行走,此时已经荒无人烟。当年诸葛亮在进入阴平北上武都的时候,曾
经感叹过:“蜀地之防,当在阴平。”而江油关就是诸葛亮安排防守阴平小道出口的堡垒,德阳亭则是防御涪江谷道出口的最后关口。也就是说,其实邓
艾军只是走出了700里阴平小道,后面还要通过200里险要的涪江河谷谷道才能真正进入成都平原。如果姜维事先在此地部署兵力凭险据守的话,历史可能
就要改写了
不过还是那局老话:历史皆为必然,无法改写
汉中失守后,两万人马直接打了水漂,加上姜维本人撤退时损失的数千人马,蜀汉的兵力早已有见底之势。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魏军这个时候几乎
还没有一丝一毫的损失。
姜维依靠不到五万人在剑阁对抗钟会的十五万大军,也着实难以分兵去防备阴平。毕竟,天险再险,也有被攻破的一天。
在偷渡阴平之前,邓艾想的就很清楚了,他的目的非常的明确——就是偷。如果姜维因此分心,那钟会就可以直接抱团中推;如果姜维不为所动,那我就
自己偷塔拆基地,反正你蜀汉也就那么点兵力。虽说邓艾钟会两人不久后会反目成仇,但此时的战术配合还是堪称完美的。与其说是姜维没注意到阴平的
布防问题,倒不如说是力不从心了。
姜维的结局从一开始便注定了,在滚滚的历史洪流面前,他只是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灭亡的一个殉葬品而已。或许他犯过很多错,或许他配不上后世的很
多很高的评价,但在那样的大背景是,任何人都拯救不了蜀汉了。所以说到姜维,我并不会想到他的失败,并不会想到他能力的不足
而是他那背井离乡,心意已决的背影
1 按照《华阳国志》记载,刘备入成都时一次性赏给关羽、张飞、诸葛、法正四人每人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铜钱五千万;而此时的蜀汉,连这四个
人的赏钱都拿不出来了
2 按照邓艾在淮南推广屯田时的自述,仅淮河两岸每年即可净收入五百万斛军粮;公元235年洛阳闹饥荒时,光是司马懿就从长安就送来了五百万斛,而
蜀汉此时的粮食库存不到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
3 依旧是按照邓艾在淮南推广屯田时的自述可知,三千万斛军粮等于十万大军五年的用度。依据这个说法,那么四十万斛只够蜀汉的十万军队吃二十四天
管仲曾提出过一个理论:如果国家没有两年以上的存粮就会“众有饥色”,而蜀汉此时的粮食储备是多少?可见史料中对蜀汉有“民有菜色”的记载,是
绝对令人信服的
除去华丽的蜀锦不说,蜀汉已经是穷得响叮当了。
有的人会说了,蜀锦不是可以作为货币的吗?这样算岂不是蜀汉不穷咯?
对此问题,我的回答是:凡事别想得这么绝对,要从多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
什么意思?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直观的例子:小日本最缺的是什么?是土地。它在国家经济最为繁华的时候号称有财力将整个美国按照其地价买下。
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是信的。不过有个问题来了,美国会卖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蜀锦很有价值,但他能买到此时的蜀汉最缺乏的粮食吗?显然不能嘛。【粮食】这个词汇自从魏蜀对峙以来一直都是出现频率
最高的,为什么?因为它正是魏国用来掐蜀汉脖子的战略物资。既然在这个最根本的资源上蜀汉已经破产,那谈论蜀锦的价值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
再来说说蜀汉的军事方面
既然提到军事,自然就要提到我们最熟知的那个人——姜维。而他在对魏国的应对上,可以说是相当得失败
第一点,就是他对汉中防守体系的错误认知。
汉中对于益州的重要性是难以言喻的,黄权曾这么跟刘备说过:“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割蜀人股臂也。”而杨洪也对诸葛亮说过类似的话:“汉中
,蜀之咽喉,存亡之机,若无汉中,则无蜀矣。”从他们看似极端的言辞就能理解为什么当年刘备在听说曹操占领汉中后,立即放弃了与孙权争荆州的计
划,甚至不惜放弃三个郡也要赶回益州了吧。在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后,他才把曹操赶出了汉中。从此以后,汉中便开始由蜀国最有能力的将领来守备
了,比如魏延、诸葛亮、吴懿、蒋琬、费袆以及姜维自己。
从魏延到费袆,汉中的防守体系均是坚守各谷口险要地形,不使敌军进入汉中平原,并以后面的几座城镇作为补给基地。但到了姜维这儿,这一体系就不
复存在了。他放弃了谷口,只坚守几座城镇,甚至放敌军进入汉中平原,以为这样可以诱敌深入,待敌军粮尽再加以包围歼灭。从文字上来看,新体系似
乎更加主动一些,其实仔细想想,蜀汉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
魏灭蜀时仅钟会这一路就有十二万人了,完全超过了蜀汉的全国兵力,因此当他从骆谷进入汉中的时候蜀国根本就拿他没有办法。不过必须承认的是,钟
会对于汉乐两城围而不攻而直取阳平关的战术正是看穿了姜维的体系,一击毙命。
第二点,就是姜维未将蜀军的主力及时归还,导致了抗魏时的被动
姜维曾因害怕宦官的打击报复,于公元262年十月躲到了偏远的沓中去屯田,同时带走了蜀军的主力,而那个时候开始魏国便开始进入灭蜀计划的倒计时
,其中的联系可见一斑。后来,尽管魏国开始准备进攻的时候姜维就已经得到了消息,并要求刘禅增派军队,但他本人仍滞留在沓中没有做出任何动作。
这样的部署便直接导致了汉中守卫的薄弱。
第三点,则是对阴平小道的忽视
阴平小道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平定西南少数民族部落而临时修建的,由于多年无人行走,此时已经荒无人烟。当年诸葛亮在进入阴平北上武都的时候,曾
经感叹过:“蜀地之防,当在阴平。”而江油关就是诸葛亮安排防守阴平小道出口的堡垒,德阳亭则是防御涪江谷道出口的最后关口。也就是说,其实邓
艾军只是走出了700里阴平小道,后面还要通过200里险要的涪江河谷谷道才能真正进入成都平原。如果姜维事先在此地部署兵力凭险据守的话,历史可能
就要改写了
不过还是那局老话:历史皆为必然,无法改写
汉中失守后,两万人马直接打了水漂,加上姜维本人撤退时损失的数千人马,蜀汉的兵力早已有见底之势。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魏军这个时候几乎
还没有一丝一毫的损失。
姜维依靠不到五万人在剑阁对抗钟会的十五万大军,也着实难以分兵去防备阴平。毕竟,天险再险,也有被攻破的一天。
在偷渡阴平之前,邓艾想的就很清楚了,他的目的非常的明确——就是偷。如果姜维因此分心,那钟会就可以直接抱团中推;如果姜维不为所动,那我就
自己偷塔拆基地,反正你蜀汉也就那么点兵力。虽说邓艾钟会两人不久后会反目成仇,但此时的战术配合还是堪称完美的。与其说是姜维没注意到阴平的
布防问题,倒不如说是力不从心了。
姜维的结局从一开始便注定了,在滚滚的历史洪流面前,他只是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灭亡的一个殉葬品而已。或许他犯过很多错,或许他配不上后世的很
多很高的评价,但在那样的大背景是,任何人都拯救不了蜀汉了。所以说到姜维,我并不会想到他的失败,并不会想到他能力的不足
而是他那背井离乡,心意已决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