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19,764贴子:89,491,268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吃饭去咯


180楼2012-09-08 12:41
回复
    此人便是
    自杨奉之战后,归顺曹操的徐晃。
    自从曹操坚定了决心之后,他的路就越来越顺。好的将军辈出不说,还一直在加好的将军。
    于是,他的优秀将领名单上,即将再添一个人。
    而且由于这个人的出现,他的优秀将军名单的冠名,将正式改为“良将”。
    先来说说什么叫良将。
    良将定义的出处,来自于孙子兵法“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良将代表人物的出处,来自于史记“李牧者,赵北边之良将也。”
    什么叫良将?
    将有五要,“智,信,仁,勇,严”。只有勇者,叫猛将。只有个人之勇者,叫匹夫。唯有五者兼备,也可称为良将。
    于禁乐进之前的表现,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勇则勇矣,但在表现层次上略为单薄。
    徐晃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为曹营名将结构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他对吕布时,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却是以一种不同于之前的方式,去实现的。


    187楼2012-09-08 14:22
    收起回复
      2025-07-24 09:28: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曹操之战中,他和于禁乐进一样,负责了全军的正面进攻任务。
      也和他们一样,攻无不克,打的吕布一退再退。
      不过他更有一样技能,叫做“攻心为上。”(不过不是为他人把脉的那种)
      上一次对吕布,曹仁拔城的结果,杀。于禁拔城的结果,杀。乐进拔城的结果,杀。
      而徐晃拔城的结果是:降。
      此战中,吕布的派出了赵庶、李邹等几名将军,在城外布防。他们也当然的失败了,但他们应该庆幸的是,他们遇到的是徐晃。
      徐晃与其他的拔则杀之不同,他是围而不攻,但又并非不攻。他不攻的是城,攻的却是心。他开始发挥为将的“智、仁、义”的一面,对对方晓以大义
      显然,这是一种更有意义的胜利。


      188楼2012-09-08 14:25
      回复
        那我就先说说杀和降的利弊吧
        大多数情况下:杀,人就没了,敌消我不涨;降,对方的变成我方的,而且这些人还是对敌方军情有切实了解的,这比自已的召兵还更有效果。这就敌消而我大涨。当然了,有时候因为军粮限制等原因,该杀的还是得杀
        不过另一方面,杀对方,人家也有兄弟啊,也有战友啊,搞不好还有基友呢= =。杀掉后,激起的是更大的仇恨,让对方更加同仇敌恺。而降呢,动摇的是对方的军心,一部降,则十部不安。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徐晃归曹后的第一次出战,就打了一个漂亮的开门红。
        于乐徐三路猛进之下,吕布只能困守下邳。
        这时侯,吕布失去冷静了


        189楼2012-09-08 14:29
        回复
          大家可能会想象出这么一个场景
          吕布手持方天画戟,骑着赤兔马出城,于万军之中取曹操首级
          可惜这是战争,不是游戏
          此时,吕布想的不是个人勇武,而是自己的带兵能力。
          他这几年,还是相当威风的。西对刘关张,南对袁术,都是揍的对方大败而还。在中原一带,他除了对曹操有败绩之外,其他可说是傲视群雄,而那次败,又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他自觉的,现在带兵应该不在曹操之下了。之前被于禁乐进徐晃痛揍,那是手下不给力,现在到了家门口,我温侯吕布,亲自来给你们做个样子吧!
          于是吕布整了整手下的精锐骑兵,打开了城门。


          190楼2012-09-08 14:32
          回复
            其实吧,这个结果在他的开始就已经决定了。吕布自以为带兵不弱于曹操,但那只是自以为。曹操实战+研究兵法,和他造成的指挥能力差距,不是他这几年就能弥补的。更何况,这些年曹操也一直在进步。
            从双方对战来讲。曹操有精兵,吕布也有精兵,双方不分伯仲。但这些曹操的精兵,在曹操的指挥之下,发挥出的能力,就要比吕布精兵在吕布指挥之下,大上许多。
            所以双方的较量是如此的没有悬念。
            这一战后,吕布终于清醒了,终于从之前胜利的陶醉中清醒了过来。
            他要做出一个新的决定。


            193楼2012-09-08 14:38
            回复
              投降。
              不过陈宫出面阻止了他。
              陈宫的想法很简单,自己是曹操的叛将,吕布降了,可能没事儿。但自己就不行了呀,老曹非杀了自己不可。
              陈宫的出发点不怎么高尚,但计谋还是不错的。
              “犄角之计”,让吕布出城扎寨,自己坚守此城,两个呈犄角之势,让曹操不能尽攻,耗他。耗到了没粮食,这一关就算过去了。
              有能不投降的方法自然也是甚好的,吕布觉得这计不错,就同意了。
              可有一个人不同意。


              194楼2012-09-08 14:40
              收起回复
                吕布的妻子不同意陈宫的做法。
                “哎嗨,陈宫这点子……自己在城里,好吃好喝的没事儿还能玩儿两局三国杀,倒让自已老公出去板砖?”
                吕布一听觉得这是妇人之见,没怎么在意。而接下来吕布老婆又给吕布分析了一通,也没什么用。
                但最后的一句话,却打动了吕布。
                “若一旦有变,妾岂得为将军妻哉!”
                这尼玛说吕布心里去了。
                吕布这人,对事业对同志都没什么感情,唯独对老婆感情是相当的深。如果不是偏偏去当诸侯,这样的有样貌有能力又顾家的男人,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男人。吕布团队是一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团队,想做点事儿,成天最怕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吕布老婆一说起这个,吕布同学终于犯疑了。
                “这个这时候让哥出去,他自己在城里,难道里面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
                一有疑心,好勒。不出去了,继续守吧。
                陈宫一看不行,又献了第二条计。


                195楼2012-09-08 14:42
                收起回复
                  2025-07-24 09:22: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为曹操提供计略的人,叫做荀攸,也就是二将里那个狗友。他是荀彧的侄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因为辈分的问题,他比他叔叔年纪大。
                  年纪大自然经历得多,先让我们来看看荀攸的就业经历。


                  197楼2012-09-08 14:48
                  回复
                    荀攸仕途相当不错,一开始就跑到了国务院工作。
                    当时是何进主管。何屠户考虑到杀猪和治理国家在技术性质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于是一上任就召了二十三名才俊,来做“黄门侍郎”,大约相当于中yang办公厅的办事员。
                    荀攸就在这二十三人之中。
                    这工作本来是不错的,可惜过了不久,董胖就来了。
                    董卓一来,暴政之下,中yang办公厅十分愤慨,包括荀攸在内的这些人,就密谋杀掉董卓,结果事没办成,被发现了,这些人全部下狱。
                    这个时候,一件考验“情商”的事情到了。


                    198楼2012-09-08 14:51
                    回复
                      被下狱了,主使人就是以残暴闻名的董卓,结果显而易见,就是个死,就是早死晚死的问题。
                      但在监狱里,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场面。
                      一个叫何颙的议郎,成天为这事儿害怕,吃不下,睡不着,天天念叨怎么会这样,社会太黑暗了,人生太悲催了。悲催啊悲催,我受不了。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他一直念叨受不了了,结果真受不了了,“啪”,何议郎抹脖子自杀了。
                      这其实也是大多数百姓的表现,不等死,还能怎么样?
                      而荀攸呢,在里面该吃吃,该喝喝,没事儿和狱友们聊个天,可能还弹弹钢琴排练点节目啥的。或许录像传出去,董卓看中他的才华,就释放了他呢?他只是密谋而已,又不是撞了董卓还补了八刀。
                      就这样,他熬到了董卓死,无罪释放的那天。
                      这件事深刻告诉我们情商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就是生命啊。
                      荀攸的运气一直还是比较好的,上来去了国务院,有了罪赶上了无罪释放,回家之后,又遇到了一个最该遇到的人。


                      199楼2012-09-08 14:53
                      收起回复
                        遇到的当然就是曹操
                        但这个遇到的运气也确实是太好了。他本来打算去任城当官的,结果朝庭不让。想去蜀地当官,朝庭倒是让了,他自己发现路太难走,就干脆不走了,留在了荆州(心理素质好的人就是不一样)。结果这一留,就正好碰到了曹操召人才。
                        当时的曹操已经迎得了天子,于是用朝庭的名义,升荀攸为汝南太阳,但不在汝南做官,而是“入为尚书”。入为尚书什么意思?意思很明确,曹操现在“录尚书事”。
                        于是荀攸就名正言顺的到了曹操帐下。
                        不过话说回来,我觉得曹操的运气也是相当不错的,手下人才多得扩展包都出不尽。当然了,也归功于他自己的政治能力和个人魅力。
                        小时候不知道各位看官们有没有吃过一种叫做“奇多”的零食。里面赠送三国人物小型卡牌,一共64张吧。里面凡是蜀国的,无论文臣武将,能力值都高得吓人。但长大后读了史书才意识到。蜀国人才和魏国人才在质和量上都没得比
                        就说说曹操手下的谋士吧。 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陈群、华歆、钟鹞、满宠、董昭、王朗、崔琰、毛玠、贾逵、杜几、田畴、王修、杨修、辛毗、杨阜、田豫、王桀、蒯越、张既、杜袭、枣祗、任峻、陈矫、郗虑、桓玠、丁仪、丁廙、司马朗、韩暨、韦康、邴原、赵俨、娄圭、许攸、郭淮 ,这还只是一部分比较有名气的,时不时很壮观?
                        镜头切回来
                        荀攸到了曹操帐下之后,本来在军中的大荀立马升职,为尚书令,总抓战略大事。而军中谋划的工作,就交给了荀攸。
                        荀攸也不含糊,征张绣时就开始出谋划策,建立谋功。而现在征吕布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他该出场了。


                        200楼2012-09-08 15:03
                        收起回复
                          荀攸仔细的分析了周围地理,认为下邳城地势较低,边上又有沂、泗之水,所以用水灌城,是最好的办法。
                          但这个办法好归好,却不一定能直接用。吕布方有个陈宫,这种事情,他也不是想不到。一旦分兵去决沂泗水,却又被陈宫识破的话,被打个突围,那可就数月之功毁于一朝了。
                          这事儿有点悬,荀攸有点拿不定主意,也不敢贸然然曹操提出,于是他打算先去找另外一个人商量一下。


                          202楼2012-09-08 15:11
                          回复
                            他找到了郭嘉@misskagome。郭嘉这人“好奇计”,越悬的事儿他越感兴趣,找他商量准没错儿。
                            结果郭嘉果然十分感兴趣,两个人马上拿出来各种分析工具细细分析。
                            结果,他们为陈宫下了一个结论“有智而迟”。
                            “咳咳,没错,陈宫这小子是挺聪明的,但他反映慢一拍。估计等我们淹了城他才拍脑袋想出来我们要去做什么呢,咳咳咳。。”
                            所以,就这么办吧,不用前怕狼后怕虎。
                            不过荀攸这个时候可还是有点拿不准,于是再显心理素质本色,拉着郭嘉一块进策,“咱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吧。
                            于是二人一起向曹操进献了这个计谋。
                            但曹操不会这么简单就同意。


                            203楼2012-09-08 15:18
                            收起回复
                              2025-07-24 09:16: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曹操不能简单同意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决策者,要负全部责任。
                              当参谋出谋划策,是个无本生意。上下嘴皮子一碰的事情。出错了,决策者不采纳,什么事儿没有。出对了,决策者不采纳,事后还能炫耀一番,“当初要是听我的……”。出对了,决策者采纳了,好了,青史留名。当然了,如果为袁绍出谋划策,以上几句话可以当我没说。出对出错都一样
                              但决策者就不同了。每天要面对几种,十几种,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意见,他要从这上百种意见里选出来一个,付诸实践。并且没有逃避,用错了,不是出谋人的错,“谁让你用这个来着?”一切的责任都在他身上。
                              不只如此,就算是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意见,接下来,还有一个由意见转换成可执行性方案的问题。“决沂泗水灌城”,六个字而已,但执行起来呢?
                              谁去决?方向是什么,水不认路,淹了自己怎么办?去决了,导致的分兵问题怎么办?六个字背后,是一整套,涉及上万人力物力调配的问题。
                              这一切,都要身兼董事长和ceo的曹操去完成。
                              所以,他不能简单的就同意。他要把意见拿过来,在脑中形成一个方案模型分析一下,可行,才能采纳。
                              分析之后,曹操桌子一拍,做出了整件事的最终决定。


                              204楼2012-09-08 15: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