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变迁
我家最初住在北矿一个叫八家子的地方,听父母说我就是在哪儿出生的。父亲曾经带我们去过哪个地方,在我的印象中,那不过是由几间青砖小房组成的小院落,将要倾圮的砖墙上爬满了不知名的藤蔓,周围是一片庄稼地,更显得院落的荒凉,可是母亲说起来却是十分的热闹。那时候我们的国家刚刚建立,正是欣欣向荣的时期,而我们的父辈们刚刚获得翻身解放,对新生活充满了希冀,我的父母又刚刚组织了家庭,怎么能不高兴呢?哪儿是他们的梦开始的地方。我一、两岁的时候,我们家搬到了一个被井口废弃的绞车房子里,我能记得的是门口有一个挺大而且挺深的水坑,大人们能从里面捞到河虾。在哪儿住的时间不长,我们就又搬走了,母亲说因为采煤把地下采空了,我们住的房子下沉,哪儿成了危险区。
我们家搬到了南岭街,当时哪儿只有六栋职工宿舍。据说房子是苏联专家参与设计的,红砖瓦到顶的起脊房,高大、空旷,很有俄罗斯风格。最有特色的是它的窗户,双层的窗户中间的距离有30公分,我小的时候经常在里面玩儿,外面的窗台也很宽大,好象一个巨大的水泥方框镶嵌在红砖墙上,给人一种十分牢固的感觉。六栋房子每栋都住六家,却设计成了两种样式,一种是一趟房子六个门,开门是走廊,前后两个房间,走廊的尽头是厨房。另一种是一趟房子三个门,开门是走廊,一边一家,每家的房子朝阳面是联二的两个房间,北面是厨房,在厨房的墙外是一个挺大的红砖砌成的箱子,箱子的底下与厨房相连,是专门用来装煤用的,我们叫它煤箱子,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在上面玩,又干净又风凉。这种房子在当时被认为是很高档的,被宣传为煤矿工人翻身解放的典型事例,因为很多住在这儿的工人后来都走上了干部岗位,因此南岭也一直被一些人认为是干部区。我家搬到哪儿的时候,我大约两、三岁的样子,我的关于哪个阶段的记忆是崭新的高大的房子,平坦的干净的街道。每趟房子中间的间隔很宽,没有树木,没有篱笆,没有建筑物,风从街道上毫无阻挡的吹过,欲发显得空旷。那时候人口也很少,再加上大多数煤矿工人的工作是三班倒,上白班的走了,上夜班的在睡觉,街道上很少看见闲人,只有晴天丽日的夏天的傍晚,才会有一些婶子大娘和休班的伯伯叔叔们集聚在房山头,一面做着手里的活计,一面交流着所见所闻,家长里短,孩子们在大人们中间嬉戏,显得温馨而祥和。
五十年代的中期各家的门前出现了篱笆,家家都围起了一个小院子,但是面积很小,仅仅是放一些咸菜缸、酱缸,堆一些木头拌子而已。长辈们在篱笆的边上栽了一排杨树,可惜邻居家的牛给祸害得只剩了两棵。那一年我有了大妹妹,小杨树和妹妹一起成长,妹妹扎着小辫儿满街跑的时候,小杨树已经长成大树了,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夏天洒一院子的绿荫,为我们遮暑纳凉,树梢上的叶子竟然有父亲的手掌大,淘气的弟弟爬的老高,把它摘下来作为我们游戏的道具。大树给了我们乐趣,也给了大人们烦恼,树阴挡住了进屋的阳光,有人建议锯掉它,可是父亲说:“大树和我姑娘同岁,让它长着吧”,大树留下了,我们高兴了,大树给了我们更多的美好的回忆。困难时期,初上枝头的嫩叶曾经成为我们的粮食。在两棵树中间绑上一根铁棍,就是我们的单杠。秋天,落叶儿从敞开的窗口飘进来,让情窦初开的我第一次品尝了惆怅的滋味。除夕夜我和弟弟把灯笼挂在树梢上,比所有人家的灯笼都高,着实让我们自豪了一把。后来,大树被新主人伐掉了,看着那光秃秃的树桩子我心里充满了悲哀,象失去了两位相交多年的朋友。
六十年代的初期,不知道是谁家开的头,各家的篱笆开始往外扩,大杨树走到了院子中央。再后来篱笆变成了院墙,院子里出现了自家盖的小棚子,温馨和祥瑞已经不在了,代之而来的是勾心斗角,留给我的自然是另一种感受和记忆了。
在我的记忆里我家刚搬到南岭时,东面是一片坟地。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有这样一个画面,对面屋的叔叔领着我,把滚笼子挂在一个挺大的坟头上滚鸟。但是时间不长,挨着我家这六栋房子东边又盖了八栋房子。大约是上个世纪五六、七年吧,志愿军从朝鲜回国,挨着后来盖的八栋房子,也就是在原来的坟地里,又盖起了一大片房子做军营,但是时间不长部队就撤走了,把房子交给煤矿做了职工宿舍,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南岭街正式的形成了。
我的家在南岭街的西头,再往西是一条大沟,沟里是火车站通往北矿的铁路,沟的西边就是和平街了。我家的南边是一条通往火车站的公路,和铁路交叉以后平行,公路的东面,也就是我家的下坎儿,有一个的小村落,大概有三、四十户人家,基本上都是煤矿的职工了。公路的两边还有九小学、矿中和文化街的一部分,再往南就是营城火车站了,火车站正处在吉长铁路的中间,西距省会长春市50多公里,东去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吉林市60多公里。南岭街的东头是一条河,是大跃进的时候在一条小河沟的基础上人工挖成的,大家习惯的叫它改河。南岭街的北面隔着一条铁路就是七十栋了,那条铁路就是从我家西面沟里延伸过来的,铁路边上有一个自由市场,市场里有粮食供应站和一个小食杂店。从市场往西是一条马路,马路的两边分布着理发店、杂货店、小食品店,好象还有一个小饭馆,是营城煤矿比较早的一条商业街。
我家最初住在北矿一个叫八家子的地方,听父母说我就是在哪儿出生的。父亲曾经带我们去过哪个地方,在我的印象中,那不过是由几间青砖小房组成的小院落,将要倾圮的砖墙上爬满了不知名的藤蔓,周围是一片庄稼地,更显得院落的荒凉,可是母亲说起来却是十分的热闹。那时候我们的国家刚刚建立,正是欣欣向荣的时期,而我们的父辈们刚刚获得翻身解放,对新生活充满了希冀,我的父母又刚刚组织了家庭,怎么能不高兴呢?哪儿是他们的梦开始的地方。我一、两岁的时候,我们家搬到了一个被井口废弃的绞车房子里,我能记得的是门口有一个挺大而且挺深的水坑,大人们能从里面捞到河虾。在哪儿住的时间不长,我们就又搬走了,母亲说因为采煤把地下采空了,我们住的房子下沉,哪儿成了危险区。
我们家搬到了南岭街,当时哪儿只有六栋职工宿舍。据说房子是苏联专家参与设计的,红砖瓦到顶的起脊房,高大、空旷,很有俄罗斯风格。最有特色的是它的窗户,双层的窗户中间的距离有30公分,我小的时候经常在里面玩儿,外面的窗台也很宽大,好象一个巨大的水泥方框镶嵌在红砖墙上,给人一种十分牢固的感觉。六栋房子每栋都住六家,却设计成了两种样式,一种是一趟房子六个门,开门是走廊,前后两个房间,走廊的尽头是厨房。另一种是一趟房子三个门,开门是走廊,一边一家,每家的房子朝阳面是联二的两个房间,北面是厨房,在厨房的墙外是一个挺大的红砖砌成的箱子,箱子的底下与厨房相连,是专门用来装煤用的,我们叫它煤箱子,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在上面玩,又干净又风凉。这种房子在当时被认为是很高档的,被宣传为煤矿工人翻身解放的典型事例,因为很多住在这儿的工人后来都走上了干部岗位,因此南岭也一直被一些人认为是干部区。我家搬到哪儿的时候,我大约两、三岁的样子,我的关于哪个阶段的记忆是崭新的高大的房子,平坦的干净的街道。每趟房子中间的间隔很宽,没有树木,没有篱笆,没有建筑物,风从街道上毫无阻挡的吹过,欲发显得空旷。那时候人口也很少,再加上大多数煤矿工人的工作是三班倒,上白班的走了,上夜班的在睡觉,街道上很少看见闲人,只有晴天丽日的夏天的傍晚,才会有一些婶子大娘和休班的伯伯叔叔们集聚在房山头,一面做着手里的活计,一面交流着所见所闻,家长里短,孩子们在大人们中间嬉戏,显得温馨而祥和。
五十年代的中期各家的门前出现了篱笆,家家都围起了一个小院子,但是面积很小,仅仅是放一些咸菜缸、酱缸,堆一些木头拌子而已。长辈们在篱笆的边上栽了一排杨树,可惜邻居家的牛给祸害得只剩了两棵。那一年我有了大妹妹,小杨树和妹妹一起成长,妹妹扎着小辫儿满街跑的时候,小杨树已经长成大树了,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夏天洒一院子的绿荫,为我们遮暑纳凉,树梢上的叶子竟然有父亲的手掌大,淘气的弟弟爬的老高,把它摘下来作为我们游戏的道具。大树给了我们乐趣,也给了大人们烦恼,树阴挡住了进屋的阳光,有人建议锯掉它,可是父亲说:“大树和我姑娘同岁,让它长着吧”,大树留下了,我们高兴了,大树给了我们更多的美好的回忆。困难时期,初上枝头的嫩叶曾经成为我们的粮食。在两棵树中间绑上一根铁棍,就是我们的单杠。秋天,落叶儿从敞开的窗口飘进来,让情窦初开的我第一次品尝了惆怅的滋味。除夕夜我和弟弟把灯笼挂在树梢上,比所有人家的灯笼都高,着实让我们自豪了一把。后来,大树被新主人伐掉了,看着那光秃秃的树桩子我心里充满了悲哀,象失去了两位相交多年的朋友。
六十年代的初期,不知道是谁家开的头,各家的篱笆开始往外扩,大杨树走到了院子中央。再后来篱笆变成了院墙,院子里出现了自家盖的小棚子,温馨和祥瑞已经不在了,代之而来的是勾心斗角,留给我的自然是另一种感受和记忆了。
在我的记忆里我家刚搬到南岭时,东面是一片坟地。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有这样一个画面,对面屋的叔叔领着我,把滚笼子挂在一个挺大的坟头上滚鸟。但是时间不长,挨着我家这六栋房子东边又盖了八栋房子。大约是上个世纪五六、七年吧,志愿军从朝鲜回国,挨着后来盖的八栋房子,也就是在原来的坟地里,又盖起了一大片房子做军营,但是时间不长部队就撤走了,把房子交给煤矿做了职工宿舍,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南岭街正式的形成了。
我的家在南岭街的西头,再往西是一条大沟,沟里是火车站通往北矿的铁路,沟的西边就是和平街了。我家的南边是一条通往火车站的公路,和铁路交叉以后平行,公路的东面,也就是我家的下坎儿,有一个的小村落,大概有三、四十户人家,基本上都是煤矿的职工了。公路的两边还有九小学、矿中和文化街的一部分,再往南就是营城火车站了,火车站正处在吉长铁路的中间,西距省会长春市50多公里,东去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吉林市60多公里。南岭街的东头是一条河,是大跃进的时候在一条小河沟的基础上人工挖成的,大家习惯的叫它改河。南岭街的北面隔着一条铁路就是七十栋了,那条铁路就是从我家西面沟里延伸过来的,铁路边上有一个自由市场,市场里有粮食供应站和一个小食杂店。从市场往西是一条马路,马路的两边分布着理发店、杂货店、小食品店,好象还有一个小饭馆,是营城煤矿比较早的一条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