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秋,勾起我无尽的思乡情愫,如同那缠绵的小河流水,涤荡着我汩汩不息的乡愁乡恋……。眼望幽深的苍穹,又见天上一轮明月,让人间平添几多情愁。别样的年龄、别样的心境、不同的心绪,那月明,仿佛都有不一样的故事,让远在天边的游子思绪万千,脑海中家乡的月儿渐渐明亮了起来,却是分外的明亮,乡愁也不由的涌上心头。
至今,在梦里都有那么一轮明月升腾,月下南山淡淡的雾霭笼罩着寂静的村庄,村庄中央一条小河静静地流淌,流经那片满是蛙鸣的湿地,汇入北山脚下青青的大河,向西流淌。河这边的田地里飘着些飞蛾,流萤,追逐着月光……,成了我记忆中一幅永恒的图画。
记得儿时过中秋,那份愉悦不亚于过春节,这个时候果园里果子红了,核桃也挂满了树梢,我和伙伴就来到小河边拿起石头打树上的核桃,边打边捡,不到一会儿,几个口袋就满满的了,伙伴们有的是办法,把两个袖口扎住就成了两个大口袋,有时候一块石头上去,核桃就噼里啪啦的掉,核桃一落地就顺着陡坡往下滚,被早已安排好横躺在路中央的伙伴挡住,不多一会就满载而归。所以,那时候我和伙伴中秋节的果子都是自己劳动得来的,从来不到集市上去买,得来的是大人的赞许和奶奶在头上轻柔的抚摸。
儿时中秋夜,多是在陇城度过。天刚一黑我和伙伴总是来到西番寺前,静静的坐在田埂上,双手托着下巴,眼睁睁的盼着月亮快快出来。小小山村的孩子见识少,每当那中秋月升上夜空,好奇的童心驱使我们光着脚丫追着影子满山底跑,钻玉米地,编一个草帽躲在田埂,追着对方踩影子的头。当然最高兴的事就是坐下来听奶奶讲古经(故事),奶奶的古经真多,可是最多的还是讲述的嫦娥、吴刚、桂树和玉兔千年不老的古经。慢慢的,觉得月儿是那样哀伤,那样凄迷,那样的动人,充满了神秘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萦绕耳际的是嫦娥奔月,渴望自己是那忠贞不渝的吴刚。
多年后记忆中还是不忘家乡的那轮明月,永远在心里觉得陇城的夜晚是那么的寂静和空灵,皎洁的月亮像害羞的新娘,在婆娑的树梢间躲躲藏藏。有时会透过树叶的缝隙投射下来,一缕缕的似乎可以抓在手中。这时候来到一片稍微开阔的地方,抬头仰望深邃的夜空,月亮终于摆脱树梢的纠缠,跳跃到半空中。那丰盈的姿态,可人的样子,就像是一翩翩起舞的女子不由的让人想搂入怀中。此刻,那观望的眼神充满了圣洁和无邪。流云薄如蝉翼,撩拨的在身边轻舞。使月亮更显妩媚娇羞,柔柔地月光洒向大地上的一切生灵,洒向那星星点点的温馨弥漫的万家灯火,山庄,田野梦一般安详。夜深了,小路边的露水一遍一遍舔舐着我的裤脚,湿漉漉的恰似刚趟过一条小河。
这时候,好多人家的院落里人们都在赏月,几家亲人围聚在石桌旁,赏着明亮的月色,有滋有味地吃着老人赶制的月饼,说是月饼,其实就是一种烙饼,童年的家乡是清苦的,没有现在孩子这么多的选择。多年后才知道真正月饼是什么样子,可还是怀念奶奶做的月饼,特有的味道。核桃,红枣是少不了的,父亲兄弟几个还要喝点酒助兴,边吃边聊,倾述亲情。此时此刻,那心情比蜜还甜。
后来参军十几年,远离亲人和故乡,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个中秋佳节,不能与亲人一起度过。异乡望明月,才明白人们为什么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异乡的游子,更是以月圆、月缺来寄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深情!还有更多的是,用那轮明月寄托心中的美好向往,祈望家人的幸福安康。
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了,推窗遥望家乡,月亮还是那轮明月,村庄还是那个村庄,只是那苟延残喘的老屋却已不在,奶奶早已化作一杯黄土长眠于地下,月饼已经被各种包装华丽的商品替代,再也吃不出来那时的味道了。惟有那轮明月高悬在天空,幽幽的清辉铺洒广袤的大地,徐徐的夜风,夹杂着浓浓的秋意,承载我的绵绵思绪,遨游在浩淼的宇宙时空……
心境不同,感怀不同,和同学们再次相约,心事却多了许多,不再玩耍嬉闹,不再喧哗浮躁,想象中已经有了聚的雏形,摆一张圆桌在流水里,光着脚丫任水流划过,谈过去、想未来,听着蛙鸣置身于月光下,抬头仰望那轮圆月,月儿历千古不改行色,亘古不变地朗照,令我们欣悦的情愫蔓延于夜空,一丝颤动震过心灵。
如此的心境,对月抒怀,感触截然不同。我们不再自私!再不会是以前只是考虑完了自己的事情后才肯把剩余的空间留给生养我们,为了我们付出太多的父母的人了。心里都知道,我们有多少的时间可以等待吗?没有,真的没有太多,珍惜此刻难得的相聚吧,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会被很多琐事牵绊,不能回家团聚,不能回家尽孝!
漫漫人生路,我们每个人的头顶上都有一轮明月。当波折来临、悲伤无奈时,它会为我们照亮前程,慰藉我们疲倦孤独的心灵。过多的感慨,过多的期待,就让我们静守中秋圆月的明朗,感悟人生的美丽,珍惜亲情、友情的温暖,享受美好的时光吧!
曾经看到一段诗句,能表达故乡对远在异乡的游子思念的殷切的希望,就让她作为我此刻对家乡,对亲人和朋友思念之情的的写照吧:
如果你要离开
请不要忘记
故乡为你摇动祝福的风铃
如果你要回来
请时刻想起
家乡的月儿分外明
至今,在梦里都有那么一轮明月升腾,月下南山淡淡的雾霭笼罩着寂静的村庄,村庄中央一条小河静静地流淌,流经那片满是蛙鸣的湿地,汇入北山脚下青青的大河,向西流淌。河这边的田地里飘着些飞蛾,流萤,追逐着月光……,成了我记忆中一幅永恒的图画。
记得儿时过中秋,那份愉悦不亚于过春节,这个时候果园里果子红了,核桃也挂满了树梢,我和伙伴就来到小河边拿起石头打树上的核桃,边打边捡,不到一会儿,几个口袋就满满的了,伙伴们有的是办法,把两个袖口扎住就成了两个大口袋,有时候一块石头上去,核桃就噼里啪啦的掉,核桃一落地就顺着陡坡往下滚,被早已安排好横躺在路中央的伙伴挡住,不多一会就满载而归。所以,那时候我和伙伴中秋节的果子都是自己劳动得来的,从来不到集市上去买,得来的是大人的赞许和奶奶在头上轻柔的抚摸。
儿时中秋夜,多是在陇城度过。天刚一黑我和伙伴总是来到西番寺前,静静的坐在田埂上,双手托着下巴,眼睁睁的盼着月亮快快出来。小小山村的孩子见识少,每当那中秋月升上夜空,好奇的童心驱使我们光着脚丫追着影子满山底跑,钻玉米地,编一个草帽躲在田埂,追着对方踩影子的头。当然最高兴的事就是坐下来听奶奶讲古经(故事),奶奶的古经真多,可是最多的还是讲述的嫦娥、吴刚、桂树和玉兔千年不老的古经。慢慢的,觉得月儿是那样哀伤,那样凄迷,那样的动人,充满了神秘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萦绕耳际的是嫦娥奔月,渴望自己是那忠贞不渝的吴刚。
多年后记忆中还是不忘家乡的那轮明月,永远在心里觉得陇城的夜晚是那么的寂静和空灵,皎洁的月亮像害羞的新娘,在婆娑的树梢间躲躲藏藏。有时会透过树叶的缝隙投射下来,一缕缕的似乎可以抓在手中。这时候来到一片稍微开阔的地方,抬头仰望深邃的夜空,月亮终于摆脱树梢的纠缠,跳跃到半空中。那丰盈的姿态,可人的样子,就像是一翩翩起舞的女子不由的让人想搂入怀中。此刻,那观望的眼神充满了圣洁和无邪。流云薄如蝉翼,撩拨的在身边轻舞。使月亮更显妩媚娇羞,柔柔地月光洒向大地上的一切生灵,洒向那星星点点的温馨弥漫的万家灯火,山庄,田野梦一般安详。夜深了,小路边的露水一遍一遍舔舐着我的裤脚,湿漉漉的恰似刚趟过一条小河。
这时候,好多人家的院落里人们都在赏月,几家亲人围聚在石桌旁,赏着明亮的月色,有滋有味地吃着老人赶制的月饼,说是月饼,其实就是一种烙饼,童年的家乡是清苦的,没有现在孩子这么多的选择。多年后才知道真正月饼是什么样子,可还是怀念奶奶做的月饼,特有的味道。核桃,红枣是少不了的,父亲兄弟几个还要喝点酒助兴,边吃边聊,倾述亲情。此时此刻,那心情比蜜还甜。
后来参军十几年,远离亲人和故乡,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个中秋佳节,不能与亲人一起度过。异乡望明月,才明白人们为什么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异乡的游子,更是以月圆、月缺来寄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深情!还有更多的是,用那轮明月寄托心中的美好向往,祈望家人的幸福安康。
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了,推窗遥望家乡,月亮还是那轮明月,村庄还是那个村庄,只是那苟延残喘的老屋却已不在,奶奶早已化作一杯黄土长眠于地下,月饼已经被各种包装华丽的商品替代,再也吃不出来那时的味道了。惟有那轮明月高悬在天空,幽幽的清辉铺洒广袤的大地,徐徐的夜风,夹杂着浓浓的秋意,承载我的绵绵思绪,遨游在浩淼的宇宙时空……
心境不同,感怀不同,和同学们再次相约,心事却多了许多,不再玩耍嬉闹,不再喧哗浮躁,想象中已经有了聚的雏形,摆一张圆桌在流水里,光着脚丫任水流划过,谈过去、想未来,听着蛙鸣置身于月光下,抬头仰望那轮圆月,月儿历千古不改行色,亘古不变地朗照,令我们欣悦的情愫蔓延于夜空,一丝颤动震过心灵。
如此的心境,对月抒怀,感触截然不同。我们不再自私!再不会是以前只是考虑完了自己的事情后才肯把剩余的空间留给生养我们,为了我们付出太多的父母的人了。心里都知道,我们有多少的时间可以等待吗?没有,真的没有太多,珍惜此刻难得的相聚吧,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会被很多琐事牵绊,不能回家团聚,不能回家尽孝!
漫漫人生路,我们每个人的头顶上都有一轮明月。当波折来临、悲伤无奈时,它会为我们照亮前程,慰藉我们疲倦孤独的心灵。过多的感慨,过多的期待,就让我们静守中秋圆月的明朗,感悟人生的美丽,珍惜亲情、友情的温暖,享受美好的时光吧!
曾经看到一段诗句,能表达故乡对远在异乡的游子思念的殷切的希望,就让她作为我此刻对家乡,对亲人和朋友思念之情的的写照吧:
如果你要离开
请不要忘记
故乡为你摇动祝福的风铃
如果你要回来
请时刻想起
家乡的月儿分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