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的生活很无赖吧 关注:98贴子:7,325

回复:【中综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③利水渗湿
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泽泻
茯苓 猪苓
白术 桂枝
猪苓汤(利水,养阴,清热)
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
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防己 黄芪
白术
生姜 大枣 甘草
五皮散(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茯苓皮
大腹皮 橘皮
生姜皮 桑白皮
④温化寒湿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茯苓
桂枝
白术 炙甘草
真武汤(温阳利水)
附子
茯苓 白术
生姜 白芍
实脾散(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附子 感觉
茯苓 白术
目光 厚朴 木香 槟榔 草果 生姜 大枣 甘草
萆薢分清饮(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萆薢
石菖蒲
益智仁 乌药
⑤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祛风,渗湿,止痛)
羌活 独活
防风 藁本
川芎 蔓荆子 炙甘草
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独活
细辛 防风 秦艽 桂心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当归 川芎 地黄 白芍 人参 茯苓 甘草


IP属地:湖北75楼2012-12-05 17:11
回复
    ————————————————————————————————————————
    祛痰剂(第十七章)
    ①燥湿化痰
    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半夏
    橘红
    茯苓 生姜 乌梅 甘草
    温胆汤(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半夏
    竹茹
    陈皮 枳实 茯苓 生姜 大枣 甘草
    ②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胆南星 瓜蒌仁
    制半夏 黄芩
    杏仁 陈皮 枳实 茯苓 姜汁
    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全瓜蒌
    黄连 半夏
    ③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润燥清热,理气化痰)
    贝母 瓜蒌
    天花粉
    橘红 茯苓 桔梗
    ④温化寒痰
    三子养亲汤(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白芥子
    紫苏子
    莱菔子
    ⑤化痰息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半夏 天麻
    白术 茯苓
    橘红 生姜 大枣 甘草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紫菀 百部
    桔梗 白前
    荆芥 陈皮 炒甘草


    IP属地:湖北76楼2012-12-05 17:45
    回复
      2025-05-24 06:25:47
      广告
      —————————————————————————————————————————
      消食剂(第十八章)
      ①消食化滞
      保和丸(消食和胃)
      善治
      神曲 莱菔子
      半夏 陈皮 茯苓 连翘
      枳实导滞丸(消导化积,清热利湿)
      大黄
      枳实
      黄连 黄芩 茯苓 泽泻 白术 神曲
      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木香 槟榔
      牵牛 大黄 青皮 陈皮
      香附 莪术 枳壳 黄连 黄柏
      ②健脾消食
      健脾丸(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白术 茯苓
      山楂 神曲 麦芽 人参 山药
      木香 砂仁 陈皮 肉豆蔻 黄连 甘草
      枳术丸(健脾消痞)
      白术
      枳实
      荷叶
      葛花解酲汤(分消酒湿,理气健脾)
      葛花
      神曲 白蔻仁 砂仁 茯苓 猪苓 泽泻
      人参 白术 干姜 木香 青皮 陈皮
      ————————————————————————————————————————
      驱虫剂(第十九章)
      ①温

      乌梅丸
      (温脏安蛔)
      乌梅
      蜀椒 细辛
      黄连 黄柏 附子 桂枝 干姜 当归 人参 蜂蜜
      ②清
      肥儿丸(杀虫消积,健脾清热)
      使君子
      槟榔 肉豆蔻
      神曲 麦芽 黄连 木香 猪胆汁


      IP属地:湖北77楼2012-12-05 18:57
      回复
        ————————————————————————————————————————
        痈疡剂(第二十章)
        ①消
        犀黄丸(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犀黄
        麝香
        乳香 没药 黄米饭 酒
        ②托
        透脓散(益气养血,托毒溃脓)
        生黄芪
        当归 川芎
        穿山甲 皂角刺 酒
        ③温
        小金丹(化痰祛瘀,除湿通络,消肿散结)
        木鳖子
        草乌
        五灵脂 地龙 麝香 乳香 没药 白胶香 当归 墨炭 糯米
        —————————————————————————————————————————


        IP属地:湖北78楼2012-12-05 19:05
        回复
          《中医内科学》(目录)
          肺系疾病——第一章
          心系疾病——第二章
          脾胃疾病——第三章
          肝胆疾病——第四章
          肾系疾病——第五章
          气血津液——第六章
          肢体经络——第七章


          IP属地:湖北114楼2012-12-11 08:47
          回复
            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 保和丸
            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 天台乌药散
            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 / 膈下逐淤汤 / 桃核承气汤
            6.中脏虚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七.泄泻
            ①暴泻
            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 纯阳正气丸 / 胃苓汤
            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芩连汤 / 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
            3.食滞肠胃——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 / 枳实导滞丸
            ②久泻
            1.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 补中益气汤
            2.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 附子理中丸 / 真人养脏汤 / 乌梅丸
            3.肝气乘脾——益肝扶脾——痛泻药方
            八.痢疾
            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 / 荆防败毒散 / 葛根芩连汤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 藿香正气散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 温脾汤 / 四神丸 / 补中益气汤
            九.便秘
            ①实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 更衣丸 / 青麟丸 / 大承气汤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冷秘——温中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
            ②虚秘
            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 / 补中益气汤 / 生脉散
            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 / 五仁丸
            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 / 益胃汤 / 六味地黄丸 / 增液承气汤
            4.阳虚秘——温养通便——济川煎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8楼2012-12-11 19:41
            回复

              ②中消
              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 白虎加人参汤
              2.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
              ③下消
              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 知柏地黄丸 / 生脉散 / 参附龙牡汤
              2.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 / 降糖活血方
              五.自汗盗汗

              1.肺胃不固——益气固表——桂枝加黄芪汤 / 玉屏风散 / 甘麦大枣汤
              2.心血不足——养血补心——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 麦味地黄丸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 四妙丸
              六.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2.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3.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4.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元——金匮肾气丸
              5.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栀逍遥散
              6.痰湿郁热——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7.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七.虚劳
              ①气虚
              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 / 薯蓣丸
              2.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
              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 / 补中益气汤
              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
              ②血虚
              1.心血虚——养血宁心——养心汤 / 归脾汤
              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鳖甲煎丸
              ③阴虚
              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
              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
              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
              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④阳虚
              1.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
              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
              3.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 四神丸 / 五苓散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2楼2012-12-12 19:23
              回复
                《针灸学》(目录)
                腧穴总论——第一章
                腧穴各论——第二章
                刺灸法——第三章
                治疗总论——第四章
                治疗内科——第五章
                治疗各科——第六章


                IP属地:湖北124楼2012-12-13 00:30
                回复
                  2025-05-24 06:19:47
                  广告
                  腧穴总论(第一章)
                  一.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①腧穴的概念
                  1.生理上——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2.病理上——诊断的反应点、治疗的施术点
                  ②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2.奇穴
                  3.阿是穴
                  二.腧穴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①腧穴的治疗作用
                  1.近治作用——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2.远治作用——十四经穴(本经 / 表里)
                  3.特殊作用——十四经穴、奇穴(双向 / 特异)
                  ②腧穴的主治规律
                  1.分经主治——远治作用
                  2.分部主治——近治作用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

                  ①骨度分寸定位法
                  12寸: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腋窝顶点→章门、肘横纹→腕横纹、两肩胛骨内侧缘
                  9寸:两头维间、两完骨间、天突→歧骨、腋横纹→肘横纹
                  8寸:歧骨→脐中、两乳间、肩峰缘→后正中线
                  3寸:印堂→前发际正中、大椎→后发际正中、肩胛骨内缘→后正中线
                  ②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1.中指:1寸(第二节长度)
                  2.拇指:1寸(拇指宽度)
                  3.横指:3寸(一夫)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5楼2012-12-13 10:04
                  回复
                    腧穴各论(第二章)
                    ————————————————————————————————————————
                    一.手太阴肺经

                    ①中府
                    1.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
                    2.地位:肺之募穴

                    ②尺泽
                    1.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2.地位:合穴(肺)
                    ③孔最
                    1.定位: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2.地位:郄穴
                    ④列缺
                    1.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2.地位:a.肺之络穴 b.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⑤太渊
                    1.定位: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处
                    2.地位:a.输穴(肺) b.肺之原穴 c.八会穴之脉会
                    ⑥鱼际
                    1.定位: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2.地位:荥穴(肺)

                    ⑦少商
                    1.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2.地位:井穴(肺)

                    ————————————————————————————————————————
                    二.手阳明大肠经

                    ①商阳
                    1.定位: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2.地位:井穴(大肠)
                    ②合谷
                    1.定位: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2.地位:大肠原穴
                    ③偏历
                    1.定位:屈肘,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3寸
                    2.地位:大肠络穴
                    ④曲池
                    1.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2.地位:合穴(肺)
                    ⑤肩髃
                    1.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中央
                    2.地位:无
                    ⑥迎香
                    1.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2.地位:无
                    ————————————————————————————————————————
                    三.足阳明胃经

                    ①承泣
                    1.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2.地位:无
                    ②地仓
                    1.定位:口角旁0.4寸,瞳孔直下
                    2.地位:无
                    ③颊车
                    1.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处,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2.地位:无
                    ④头维
                    1.定位: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2.地位:无
                    ⑤下关
                    1.定位: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2.地位:无
                    ⑥梁门
                    1.定位: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2.地位:无
                    ⑦天枢
                    1.定位:脐旁2寸
                    2.地位:大肠募穴
                    ⑧梁丘
                    1.定位: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2.地位:郄穴
                    ⑨犊鼻
                    1.定位: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2.地位:无
                    ⑩足三里
                    1.定位: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2.地位:a.合穴(胃) b.胃之下合穴
                    ⑾上巨虚
                    1.定位: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足三里下3寸)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6楼2012-12-14 00:29
                    回复
                      未完成。


                      IP属地:湖北128楼2012-12-14 00:32
                      回复
                        6275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9楼2013-08-05 17: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