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吧 关注:1,108,541贴子:26,937,044

回复:分析兰德公司《与中国的冲突:前景,后果与威慑策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远程常规精确打击或许是风险最低的升级手段,这是美军依然享有的技术优势,但中国经济和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中国自身的ISR能力迅速提高,这个窗口正在迅速关闭。
从长远来说,美军已经不能指望靠远程常规精确打击的有效性,更无法指望中国不会用自身的远程常规精确打击来反升级。
在最坏情况下,可能导致中国首先进入核升级。


IP属地:上海17楼2013-03-09 12:24
回复

    军事打击不好用,经济战更成问题。美中经济已经高度交织,这种主要潜在对手之间在经济上互相高度依存是历史上没有先例的,经济战只能两败俱伤。
    中国将损失出口、外资、进口原料和设备,美国的消费市场、金融市场、就业也将遭到惨重打击,而且会很持久。
    美中经济战的结果可能导致比2008-2009年糟糕得多的全球经济萧条。美国或许损失会小于中国,但这难说是不是一厢情愿。
    美国可以通过切断中国海上交通线来伤害中国,但整个西太平洋(包括日本、韩国)都难幸免。
    如果美国海军试图切断中国海上交通线,一方面中国已经通过中亚和其他途径获得能源,另一方面可能会采取不可预测的报复手段反击美国及盟国。


    IP属地:上海18楼2013-03-09 12:24
    收起回复
      2025-07-25 09:29: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如果美中发生军事冲突,美国具有水平升级(在地理上扩大范围)和垂直升级(在性质上升级)的能力,但中国具有同样的能力。
      美国战略如果基于威慑,将在极大提高风险的同时,获得较少的利益。兰德报告认为,美国在亚太的利益不足以以命相搏,而应该转向软威慑,也就是用经济上确保互相摧毁作为威慑。
      事实上,美中之间任何层次的军事冲突最终都可能导致经济战,“中国制造”被拒之美国门外,美国债券则如同废纸,世界经济秩序会陷入极度混乱,但经济上确保互相摧毁至少可能避免核大战。
      不过中国经济正在迅速壮大,兰德报告估计,要不了几十年,中美经济就可能易势,美国市场不再构成对中国的经济威慑。
      不过兰德报告刻意指出,在经济上与中国脱钩不是办法,加强美国经济不仅是美国最好的防御,更是美国最好的进攻。
      外交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不过没有实力支持的外交是不能指望的,缺乏可信实力支持的承诺更不可取。
      在亚太扶植盟国是另一个手段,但面对中美易势,盟国的作用和可靠性可能成问题。美国既不能过度允诺,导致盟国的依赖心理;也不能鼓励军备竞赛,因为亚太盟国承担不起这个负担。
      兰德报告建议,美国应该是把中国拉进地区集体安全体制,但同时向中国邻国提供足够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支持,防止他们向中国一边倒。
      这样的美国策略可以促进地区安全,保障美国利益,至少可以止损。
      具体来说,美国可以提供亚太盟国缺乏的ISR能力和空间战威慑,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包括核保护伞。


      IP属地:上海19楼2013-03-09 12:25
      收起回复

        兰德报告告诫:美中缺乏互信正在毒化美中关系,带来严重的安全难题。
        美中需要共同努力,改变思维定势,避免零和博弈。
        中国应该成为美国维护世界安全的合作伙伴,甚至为美国分担世界**的职责。
        美国应该鼓励中国加入反海盗和联合国维和行动。最重要的是,美国应该乘还相对强势,主动推动美中安全合作,等到美中易势的时候再想起这一茬就晚了。


        IP属地:上海20楼2013-03-09 12:26
        收起回复

          在美国的智库中,兰德是资格较老也是较有影响的一个。
          兰德的名字RAND原本来自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这是1948年美国空军建立的同时组建的一个智库。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军政界产生很大的影响。
          原子弹、雷达、导弹、破译密码、运筹分析、战后的电子计算机,都给将军和政治家们带来了极大的震动,科技是战斗力的观念在美国军政界得到接受,尤其是技术至上的空军。
          由于核战争、导弹技术等超过了将军们的经验和政治家的见识,战后初期有关核武器和弹道导弹的战略战术及政策问题都由兰德的文职科学家们一手把持。
          今天兰德已经不再隶属于美国空军,但兰德对于美国军政界的影响依旧,这份报告就是美国陆军要求的。
          兰德的报告当然不会自动成为美国的政策,不过兰德的忠告很少被置之不理。
          这份报告里有多少忠告最终会变成美国国策,还有待观察。


          IP属地:上海21楼2013-03-09 12:26
          回复

            兰德报告最重要的忠告有:
            1、台海、朝鲜、南海都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
            2、美国武力保卫台湾的能力已经很成问题
            3、假以时日,美国介入朝鲜和南海也将成问题
            4、美国的常规军事和有限战争的选择越来越少,但核升级必然招致中国的核反击
            5、和中国的军事对抗不明智,经济上确保互相摧毁是最现实的威慑
            6、在所有冲突情况中,美国已经无法确保单赢
            7、美国应该寻求和中国的双赢,而不是围堵或者对抗


            IP属地:上海22楼2013-03-09 12:27
            收起回复

              事实上,这些和中国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只是过去美国军政界对聆听中国主张和反思美国的霸权主义立场没有兴趣,或者自信具有足够的海空军事优势可以轻易击败中国。
              美国对台军售也毫无顾忌,里根可以为了联华反苏而拒绝向台湾出售F-16/79或F-20,老布什也可以为了后冷战时代的新的政治需要而向台湾出售150架F-16。
              时间快进20年,2010年11月23日延坪岛炮击事件后,美韩计划在黄海举行大型军事演习,向朝鲜示威和警告,演习计划包括“华盛顿”号航母,但在中国强烈反应之后,“华盛顿”号的战斗群转移到日本海继续演习。
              小布什批准出售给台湾的8艘潜艇不了了之,台湾强烈要求的66架F-16也是泥牛入海。
              这反映了美国对华战略思维的转变。


              IP属地:上海23楼2013-03-09 12:28
              回复

                面对无核国家的时候,核威慑或许管用;但对于有核国家,核威慑实际上是弱势的做法,因为在核战争中,没有单赢,只有双输。
                美国是因为常规军力不足以制服中国才转向核威慑。
                历史上,美国最依赖核威慑的时代是艾森豪威尔时代,这也恰好是美国常规军力难以确保可靠抗衡苏联的时代。
                那时美国的军事承诺也相对简单:保卫欧洲。
                随着美国军事承诺的全球化和美国对常规军力信心的增长,美国对核威慑的依赖越来越低。
                到后冷战时代,美国对核威慑的依赖达到最低点。
                小布什的8年是美国国防预算几乎翻倍的8年,但美国用于核力量更新则是投资无几。
                奥巴马上台之初曾推动全球无核化,其基点就是对于美国常规军力绝对优势的信心。
                但现在美国关于核力量谈论得最多的是更新战略核潜艇,因为这是最可靠的核威慑和核反击力量,而“俄亥俄”级已经老旧了。


                IP属地:上海25楼2013-03-09 12:30
                回复
                  2025-07-25 09:23: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即使不诉诸核威慑,而是改用相对软性的空间和网络威慑,美国也无法确保单赢。经济战更是损人不利己。
                  克林顿时代美国国会就叫嚣要对中国经济制裁,现在公然制裁的话不再提了,转而压人民币升值。
                  但美国上下都明白,这只是政治游戏,谁也没有胃口真的打经济战。
                  在经济强劲的时候,没有人会自找没趣,用美中经济战把美国拖入萧条;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更没有人有胃口冒天下之大不韪,用美中经济战给美国经济落井下石。
                  正如兰德报告所说,经济战像软性的核大战一样,只能保证双输,不能给美国带来单赢。


                  IP属地:上海26楼2013-03-09 12:33
                  回复

                    威慑战略不是无效,但极大地压缩了决策选择的空间。
                    在1996年台海导弹危机期间,中国当然有决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中国面临的是同样的缺乏决策选择的空间。
                    如果美国军事介入,中国只有不惜核升级,而美国的选择则有从航母示威,到潜射、舰射、空射巡航导弹,到冲绳、关岛、航母作战飞机直接参战,一直到核升级。
                    从决策自由度来说,美国占尽了主动。随着中国军力的扎实提高,中国的选择极大地增加,反过来压缩了美国在亚太的决策选择空间。
                    兰德报告反映的正是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IP属地:上海27楼2013-03-09 12:33
                    回复

                      在传统上,美国的战略思维立足于对手的能力而不是动机,这起源于珍珠港的教训。
                      这样的战略思维立足于最坏情况,如果可以有效地处理最坏情况,所有其它情况当然都不在话下了。
                      但这是一个很昂贵的策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力强盛,苏联行为乖张,美国有能力也有必要采取立足于最坏情况的战略决策。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
                      尽管中国威胁论依然有市场,负责任的战略分析界已经对中国并不具有苏联式的扩展性没有异议。
                      另一方面,美国正在深陷30年代以来最深重的经济萧条,而中国的崛起不可抑止,美中实力易势已经不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探讨话题,而是一个实际可能性,甚至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美国战略转向立足于最可能的情况而不是最坏情况,或许是一个可预见的战略转折,其对世界秩序和美国行为的影响值得研究。


                      IP属地:上海28楼2013-03-09 12:34
                      回复
                        前排又让人抢没了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3-03-09 12:39
                        回复
                          总结一下
                          这个报告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个选择题:
                          是回到1960年代的冷战时代还是回到1930年代的太平洋集体安全时代
                          核威慑其实就是当年美国在苏联常规军力全面占优下的选择, 但这个选择代价高昂, 以至于不仅美国的盟国, 就连美国自己都开始偷偷摸摸地搞起了智能武器, 以增强常规部队的实际战斗力, 增加军事战略的应对灵活性. 但在中美经济联系缠绵之际, 这一点实际上是不可用的.
                          实际上, 兰德这个东西如果与其秘密分析的内容相似的话,基本可以肯定美国最终会采用太平洋模式: 通过明确划出给予中国的势力范围, 来换取中国在军力扩张上的限制. 这个方式的后果不好说, 因为以后的一切都可能在变, 也许中国也会象日本一样陷入某个国家战略危机而让美国翻盘, 也可能美国会象50年代的英国一样无力维持自己的地位而让出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
                          个人觉得, 这个模式是美国战略研究界倾向于采用, 而且大家最可能达成共识的方向. 当然这个模式不会意味着歌舞升平, 但军事上的实际和平将是主要基调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楼2013-03-09 12:40
                          收起回复
                            看完,顶一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3-03-09 12:46
                            回复
                              2025-07-25 09:17: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顶一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3-03-09 12: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