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
我第一次遇见苏锴是在一年前的今天,而一年后,我坐在去往她所在的城市的火车上。我挺困的,但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想要把这些事情说与你听。
你知道,我从来就是一个不怎么听话也不怎么放纵的小孩,我生在这里也居住在这里,在这个寂静偏僻的小镇上。
我自小因为意外失了父母,那是我尚且年幼,稚嫩的不懂得死亡的含义,虽然现在我也未必懂得。有别家调皮的小孩告诉我:“他们不喜欢你所以把你丢下自己走了。”我向家里其他人证实这些,他们犹豫了半晌最终只是说:“他们死了。”
而后那群孩子又戏弄我,他们说“死”就代表他们特别讨厌你,是比“抛弃”更狠的对待。当时我不知道为什么那群孩子一定要把我弄哭才罢休,也许他们只是看不惯我。
那时我一个人走在村里的小溪边上暗自琢磨,没一会就来了个比我年级略大的女孩子,她示意我坐在地上听她说话。她说:“对于你的父母而言,‘死亡’并非抛弃,只是不由控制的离开罢了。”我似懂非懂,但我却毫无疑虑的相信了她的话。
后来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我常常和她在小溪边聊天玩耍,我们几乎无话不谈,但我们一直忘了交换姓名。也许她是知道我的姓名的,但我不知晓她的。
和她相处的日子里让我明白一些事情,她只比我大了一岁,却着实教给了我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学会的东西,比如人死不能复生,比如内心的强大是打败一切的根源,比如我们都在走向自己选择的结局。
之所以和她分开,是因为她举家要搬到大城市,她离开的时候我问她:“我知道你不是要死了,那你算不算是抛弃我?”也许是我的天真让我问出这句话,也许不是。
她脸上带着些狡黠的笑意,明媚的眼睛里闪着光:“不算,这叫离开。”
没有老师告诉过我离开、抛弃与死的差别,不过我终究还大致是理解了这三个词语——死是不由控制的离开,抛弃是处心积虑的离开。
我循规蹈矩地读完了六年的小学和三年的初中,这个夏天过去我便要念高三,就在这个连风都能让你浮躁起来的八月,我碰见了苏锴。
她从远方搬回这里,一家人忙忙碌碌,只有她的母亲还留在那座城市,她的眉眼像极了我幼时遇见的那个女孩。只是我不知道她的名字,所以我只能无声地向她靠近,隔着铁门向她招手:“嗨。”
苏锴似乎不记得我了,不记得她教给我的勇气、坚强与希望,“但那也没关系,”我心说,“那时的你,我喜欢,现在的你,我依然喜欢。”
她没有回答我,只是望着我,露出一个生涩的微笑。一阵黏腻的风捎来穿过云层的阳光印在苏锴脸上。真美。原谅我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在初次见她时仍只能想到“美”这样直白浅显的文字。
我第一次遇见苏锴是在一年前的今天,而一年后,我坐在去往她所在的城市的火车上。我挺困的,但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想要把这些事情说与你听。
你知道,我从来就是一个不怎么听话也不怎么放纵的小孩,我生在这里也居住在这里,在这个寂静偏僻的小镇上。
我自小因为意外失了父母,那是我尚且年幼,稚嫩的不懂得死亡的含义,虽然现在我也未必懂得。有别家调皮的小孩告诉我:“他们不喜欢你所以把你丢下自己走了。”我向家里其他人证实这些,他们犹豫了半晌最终只是说:“他们死了。”
而后那群孩子又戏弄我,他们说“死”就代表他们特别讨厌你,是比“抛弃”更狠的对待。当时我不知道为什么那群孩子一定要把我弄哭才罢休,也许他们只是看不惯我。
那时我一个人走在村里的小溪边上暗自琢磨,没一会就来了个比我年级略大的女孩子,她示意我坐在地上听她说话。她说:“对于你的父母而言,‘死亡’并非抛弃,只是不由控制的离开罢了。”我似懂非懂,但我却毫无疑虑的相信了她的话。
后来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我常常和她在小溪边聊天玩耍,我们几乎无话不谈,但我们一直忘了交换姓名。也许她是知道我的姓名的,但我不知晓她的。
和她相处的日子里让我明白一些事情,她只比我大了一岁,却着实教给了我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学会的东西,比如人死不能复生,比如内心的强大是打败一切的根源,比如我们都在走向自己选择的结局。
之所以和她分开,是因为她举家要搬到大城市,她离开的时候我问她:“我知道你不是要死了,那你算不算是抛弃我?”也许是我的天真让我问出这句话,也许不是。
她脸上带着些狡黠的笑意,明媚的眼睛里闪着光:“不算,这叫离开。”
没有老师告诉过我离开、抛弃与死的差别,不过我终究还大致是理解了这三个词语——死是不由控制的离开,抛弃是处心积虑的离开。
我循规蹈矩地读完了六年的小学和三年的初中,这个夏天过去我便要念高三,就在这个连风都能让你浮躁起来的八月,我碰见了苏锴。
她从远方搬回这里,一家人忙忙碌碌,只有她的母亲还留在那座城市,她的眉眼像极了我幼时遇见的那个女孩。只是我不知道她的名字,所以我只能无声地向她靠近,隔着铁门向她招手:“嗨。”
苏锴似乎不记得我了,不记得她教给我的勇气、坚强与希望,“但那也没关系,”我心说,“那时的你,我喜欢,现在的你,我依然喜欢。”
她没有回答我,只是望着我,露出一个生涩的微笑。一阵黏腻的风捎来穿过云层的阳光印在苏锴脸上。真美。原谅我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在初次见她时仍只能想到“美”这样直白浅显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