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相为母治病 孝研医成名
宋代名臣高若讷,字敏之,并州榆次(今属山西)人。考中进士后,任官多有政绩,步步高升,官至工部侍郎,枢密使,参知政事(副宰相)。高若讷强学善记,秦汉以来各史传记无不精熟,尤喜申、韩、管子之书,还懂得历法。由于他母亲长期患病,高若讷遍请各地名医为其母治病,病情反而加重。于是,他深入钻研张仲景《伤寒论》,孙思邈《方书》、《外台秘要》等经典名著。终于治愈母亲的顽疾,连皇宫御医都十分钦佩。因医术高明,当时的名医多承袭其学。事见《宋史·高若讷传》(卷第二百八十八,列传第四十七)。
评辞:
为医亲人病,悉心读医书。
精诚开金石,千古魂不孤。
十三、孝心动天地 获鹿又感鱼
南宋福建名儒高登,字彦先,号东溪,以忠孝著称。他是当时抗金名将岳飞的儿女亲家,在政治上与岳飞志同道合,积极主张抗金复土,反对奸相秦桧的卖国行径,最后被迫害致死。他又是一个名留史册的高姓孝子。传说有两则故事:一是老虎送鹿。在古县,高母生病想吃鹿肉。东溪事母至孝,终日为买鹿肉而奔波。孝心动天地,夜有老虎含鹿放在门前。高母发现门前有受伤的小鹿,非常漂亮,痛爱它。高母说;我见小鹿后,病好了。把它养起来,给它治伤。在高母精心护理下,—月后小鹿伤势全愈。有门生问高母,小鹿何故流泪?高母说;思念母亲。于是将它放归大自然,让它回到母亲身边。放生时疾跑如飞,突又回到高母身边,连续三次才离去,成为千古奇谈。这就是获鹿的典故。二是孝心感鱼。高登自小奉待母亲极其孝顺,曾经乘船回漳浦老家,被狂风阻栏在封康一带,正挂念母亲没有早餐菜肴,忽然有鱼跳入船舱。高母是住海边的人,没有见到过这种美丽的鱼,就把它回养起来,放生在古镇港。这条母鱼在此繁殖后代,从此,漳浦海域又增加一种鱼,叫鲈鱼。鲈鱼味美可口,是人们的美食佳肴。这就是朱熹为高东溪祠堂撰写祠联:“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的典故。事见《宋史·高登传》(卷第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八)。
评辞:
莫道事不经,犹可见人情。
慈悲能悯物,不负天人明。
十四、侍母求辞官 奉父不解带
高定子,字瞻叔,蒲江人。南宋嘉泰二年中进土,任郪县主簿,后调任中江县丞。他是个忠孝兼顾的典型代表人物。母亲病时,他请求解除官职,回家事奉母亲;父亲患病后,他衣不解带达60天,终日为父亲寻医服药,在旁侍候。父去世守丧三年后,任丹棱令、太府少卿、太常少卿兼国史编修、礼部侍郎等职。高定子因孝得福,不仅官运亨通,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代理副宰相),而且热心办学,勤于著述。先后办起了夹江同人书院、长宁书院等,曾参与《孝宗宁宗日历》及国史的编修工作,著有《存著斋文集》、《经说》、《奏议》、《行世》等多部。卒后,追赠少保。事见《宋史》(卷第四百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评辞:
文人学士,自当明理;
事亲育人,身体力行。
十五、必达寻回父 心诚感道院
高必达,元代建昌(治今江西南城)人。5岁时,其父高明大突然离家出走,不知去向。高必达长大后,日夜思念,娶妻在家侍奉母亲,自己四处寻父。10余年后,终于打听到黄州全真道院一位道士叫虚明子,已学道三十年,本姓高,建昌人。高必达马上赶去拜见,述说自己的家世和生年月日,以及祖父母的丧葬过程,痛哭叩头不止。虚明却闭目端坐,不仅不理会,还假作镇静地说;“我不是你的父亲,你为什还不走?”高必达还是硬留在他身旁殷勤伺候,死活不肯离去。必达孝行至诚感人,虚明的徒弟也受到感动,说:“师父有这样的儿子,还忍心不回去吗?”虚明不得已,终于认子回家了。此后,高必达孝事父母,一家和睦完满。高必达极尽孝心,邻里们都啧啧称赞。事见《元史》(卷第一百九十八,列传第八十五)。
宋代名臣高若讷,字敏之,并州榆次(今属山西)人。考中进士后,任官多有政绩,步步高升,官至工部侍郎,枢密使,参知政事(副宰相)。高若讷强学善记,秦汉以来各史传记无不精熟,尤喜申、韩、管子之书,还懂得历法。由于他母亲长期患病,高若讷遍请各地名医为其母治病,病情反而加重。于是,他深入钻研张仲景《伤寒论》,孙思邈《方书》、《外台秘要》等经典名著。终于治愈母亲的顽疾,连皇宫御医都十分钦佩。因医术高明,当时的名医多承袭其学。事见《宋史·高若讷传》(卷第二百八十八,列传第四十七)。
评辞:
为医亲人病,悉心读医书。
精诚开金石,千古魂不孤。
十三、孝心动天地 获鹿又感鱼
南宋福建名儒高登,字彦先,号东溪,以忠孝著称。他是当时抗金名将岳飞的儿女亲家,在政治上与岳飞志同道合,积极主张抗金复土,反对奸相秦桧的卖国行径,最后被迫害致死。他又是一个名留史册的高姓孝子。传说有两则故事:一是老虎送鹿。在古县,高母生病想吃鹿肉。东溪事母至孝,终日为买鹿肉而奔波。孝心动天地,夜有老虎含鹿放在门前。高母发现门前有受伤的小鹿,非常漂亮,痛爱它。高母说;我见小鹿后,病好了。把它养起来,给它治伤。在高母精心护理下,—月后小鹿伤势全愈。有门生问高母,小鹿何故流泪?高母说;思念母亲。于是将它放归大自然,让它回到母亲身边。放生时疾跑如飞,突又回到高母身边,连续三次才离去,成为千古奇谈。这就是获鹿的典故。二是孝心感鱼。高登自小奉待母亲极其孝顺,曾经乘船回漳浦老家,被狂风阻栏在封康一带,正挂念母亲没有早餐菜肴,忽然有鱼跳入船舱。高母是住海边的人,没有见到过这种美丽的鱼,就把它回养起来,放生在古镇港。这条母鱼在此繁殖后代,从此,漳浦海域又增加一种鱼,叫鲈鱼。鲈鱼味美可口,是人们的美食佳肴。这就是朱熹为高东溪祠堂撰写祠联:“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的典故。事见《宋史·高登传》(卷第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八)。
评辞:
莫道事不经,犹可见人情。
慈悲能悯物,不负天人明。
十四、侍母求辞官 奉父不解带
高定子,字瞻叔,蒲江人。南宋嘉泰二年中进土,任郪县主簿,后调任中江县丞。他是个忠孝兼顾的典型代表人物。母亲病时,他请求解除官职,回家事奉母亲;父亲患病后,他衣不解带达60天,终日为父亲寻医服药,在旁侍候。父去世守丧三年后,任丹棱令、太府少卿、太常少卿兼国史编修、礼部侍郎等职。高定子因孝得福,不仅官运亨通,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代理副宰相),而且热心办学,勤于著述。先后办起了夹江同人书院、长宁书院等,曾参与《孝宗宁宗日历》及国史的编修工作,著有《存著斋文集》、《经说》、《奏议》、《行世》等多部。卒后,追赠少保。事见《宋史》(卷第四百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评辞:
文人学士,自当明理;
事亲育人,身体力行。
十五、必达寻回父 心诚感道院
高必达,元代建昌(治今江西南城)人。5岁时,其父高明大突然离家出走,不知去向。高必达长大后,日夜思念,娶妻在家侍奉母亲,自己四处寻父。10余年后,终于打听到黄州全真道院一位道士叫虚明子,已学道三十年,本姓高,建昌人。高必达马上赶去拜见,述说自己的家世和生年月日,以及祖父母的丧葬过程,痛哭叩头不止。虚明却闭目端坐,不仅不理会,还假作镇静地说;“我不是你的父亲,你为什还不走?”高必达还是硬留在他身旁殷勤伺候,死活不肯离去。必达孝行至诚感人,虚明的徒弟也受到感动,说:“师父有这样的儿子,还忍心不回去吗?”虚明不得已,终于认子回家了。此后,高必达孝事父母,一家和睦完满。高必达极尽孝心,邻里们都啧啧称赞。事见《元史》(卷第一百九十八,列传第八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