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回复贴,共1
十二、相为母治病 孝研医成名
宋代名臣高若讷,字敏之,并州榆次(今属山西)人。考中进士后,任官多有政绩,步步高升,官至工部侍郎,枢密使,参知政事(副宰相)。高若讷强学善记,秦汉以来各史传记无不精熟,尤喜申、韩、管子之书,还懂得历法。由于他母亲长期患病,高若讷遍请各地名医为其母治病,病情反而加重。于是,他深入钻研张仲景《伤寒论》,孙思邈《方书》、《外台秘要》等经典名著。终于治愈母亲的顽疾,连皇宫御医都十分钦佩。因医术高明,当时的名医多承袭其学。事见《宋史·高若讷传》(卷第二百八十八,列传第四十七)。
评辞:
为医亲人病,悉心读医书。
精诚开金石,千古魂不孤。
十三、孝心动天地 获鹿又感鱼
南宋福建名儒高登,字彦先,号东溪,以忠孝著称。他是当时抗金名将岳飞的儿女亲家,在政治上与岳飞志同道合,积极主张抗金复土,反对奸相秦桧的卖国行径,最后被迫害致死。他又是一个名留史册的高姓孝子。传说有两则故事:一是老虎送鹿。在古县,高母生病想吃鹿肉。东溪事母至孝,终日为买鹿肉而奔波。孝心动天地,夜有老虎含鹿放在门前。高母发现门前有受伤的小鹿,非常漂亮,痛爱它。高母说;我见小鹿后,病好了。把它养起来,给它治伤。在高母精心护理下,—月后小鹿伤势全愈。有门生问高母,小鹿何故流泪?高母说;思念母亲。于是将它放归大自然,让它回到母亲身边。放生时疾跑如飞,突又回到高母身边,连续三次才离去,成为千古奇谈。这就是获鹿的典故。二是孝心感鱼。高登自小奉待母亲极其孝顺,曾经乘船回漳浦老家,被狂风阻栏在封康一带,正挂念母亲没有早餐菜肴,忽然有鱼跳入船舱。高母是住海边的人,没有见到过这种美丽的鱼,就把它回养起来,放生在古镇港。这条母鱼在此繁殖后代,从此,漳浦海域又增加一种鱼,叫鲈鱼。鲈鱼味美可口,是人们的美食佳肴。这就是朱熹为高东溪祠堂撰写祠联:“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的典故。事见《宋史·高登传》(卷第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八)。
评辞:
莫道事不经,犹可见人情。
慈悲能悯物,不负天人明。
十四、侍母求辞官 奉父不解带
高定子,字瞻叔,蒲江人。南宋嘉泰二年中进土,任郪县主簿,后调任中江县丞。他是个忠孝兼顾的典型代表人物。母亲病时,他请求解除官职,回家事奉母亲;父亲患病后,他衣不解带达60天,终日为父亲寻医服药,在旁侍候。父去世守丧三年后,任丹棱令、太府少卿、太常少卿兼国史编修、礼部侍郎等职。高定子因孝得福,不仅官运亨通,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代理副宰相),而且热心办学,勤于著述。先后办起了夹江同人书院、长宁书院等,曾参与《孝宗宁宗日历》及国史的编修工作,著有《存著斋文集》、《经说》、《奏议》、《行世》等多部。卒后,追赠少保。事见《宋史》(卷第四百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评辞:
文人学士,自当明理;
事亲育人,身体力行。
十五、必达寻回父 心诚感道院
高必达,元代建昌(治今江西南城)人。5岁时,其父高明大突然离家出走,不知去向。高必达长大后,日夜思念,娶妻在家侍奉母亲,自己四处寻父。10余年后,终于打听到黄州全真道院一位道士叫虚明子,已学道三十年,本姓高,建昌人。高必达马上赶去拜见,述说自己的家世和生年月日,以及祖父母的丧葬过程,痛哭叩头不止。虚明却闭目端坐,不仅不理会,还假作镇静地说;“我不是你的父亲,你为什还不走?”高必达还是硬留在他身旁殷勤伺候,死活不肯离去。必达孝行至诚感人,虚明的徒弟也受到感动,说:“师父有这样的儿子,还忍心不回去吗?”虚明不得已,终于认子回家了。此后,高必达孝事父母,一家和睦完满。高必达极尽孝心,邻里们都啧啧称赞。事见《元史》(卷第一百九十八,列传第八十五)。


IP属地:河南1楼2013-03-21 04:30回复
    评辞:
    必达通达,请父还家。
    名满乡里,事迹可嘉。
    十六、巍荒岭素食 孝守墓三年
    高巍,字不危,明代辽州(今山西左权)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宗孔孟,推崇程朱理学,崇尚气节,善写文章。他的母亲萧氏患了—种难治的疾病,高巍左右侍奉母亲一直到母亲病逝,无丝毫怠懈。母亲去世后,他在荒岭素食守墓三年。明朝洪武中期,朱元璋皇帝下诏表彰他的孝行,并奖励他一定的官职。将他由太学生提拔为前军都督府左断事。事见《明史·高巍传》(卷第一百四十三,列传笫二十一)。
    评辞:
    事亲守孝,精神可嘉。
    荒素三年,实不可取。
    十七、泣墓庐三年 旌孝义传家
    明天顺年间,庐州府(今合肥)高姓创业始祖——唐宰相高士廉、宋重臣高若纳后裔高文病逝,其次子高兴,在父墓旁搭建茅庐守孝三年,哭泣得眼鼻流血,感天动地,誉满乡里,传至京城朝廷,圣旨旌表,封兴公为孝义公,许建牌坊,御笔亲题“孝义传家”匾额,封其居为“孝义巷”(在合肥小东门);封其祠为“孝义祠”(现保留在合肥小东门,残留的祠屋,1985年7月12日被合肥市人民政府命为“合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封其堂为“孝义堂”(后为合肥高家祠堂的堂号)。孝义堂的楹联为:孝道齐天地,义声播千古。合肥高氏族谱把孝义列为祖训族规。(高荣清根据家谱与先辈传说编撰)
    评辞:
    孝义传家,誉满乡里。
    圣旨旌表,题匾建坊。
    十八、伏墓泣护坟 河水绕道行
    高尚学,明代山东省荷泽县人。据山东《曹县志》记载,高尚学的父亲去世后,他在墓边盖了一所简易的房屋,守墓3年,自己背土为父亲堆起了坟。当时黄河水泛滥,他担心父亲的坟墓被河水淹没,就伏在墓上号哭,结果河水绕西折而北行,使他父亲的墓得以完好无损,当地人都说河水也被他的孝行所感动。他的母亲去世后,高尚学也是守墓3年,在他守墓期间,白鹊、雉鸡都在他的房屋旁筑巢陪伴他。公元1567年(隆庆初年),明穆宗授以他鸿胪寺(掌外朝大朝会之事)。5年后又出为内乡典史,年82卒。
    评辞:
    行孝精神可赞,感天动地可叹;
    彼时彼人彼行,今当莫从妄云!
      十九、割肱疗母病 年幼孝感天
    高孝子,明代宣化里人。父高配阳早逝,留下年幼的孝子和高腾兄弟两人,由母刘氏抚育成人。孝子对母亲真爱至孝,精心侍奉。万历十三年五月,母亲病重,数日不咽饮食。年幼的孝子,求医祈神无效,想到古有割股愈亲后说:“用母生我的骨肉,还治母体,可能有疗效吧?如果不敢割股,我作为人子等于死了,还谈什么孝呢?”遂素洁身心告天,躲在暗室,操刀割左臂肉不下,用口咬断,却不痛,不出血,俨然有神助。孝子亲自烹调敬母说:“煮的鹿肉,母亲尝尝。”母食后,随饮汤粥,渐渐康愈。太守杨公闻之,念其幼而知孝,孝且称难,上书台省,举荐高孝子为孝廉,挂匾表彰。(选自保德州志—艺文)
    评辞:
    割肉医母,彼时愚昧。
    孝心可嘉,剔糟取华。
    二十、送婆后葬亲 孝女载史册
    明朝高氏女,武邑(河北济州)人,嫁当地学生陈和为妻。陈和早逝,高氏主持家务,对待公婆极为孝敬。到宣德年间,公婆相继去世,高氏以礼殡葬,她当时已年过半百。丧毕,她哭着对刚儿说:我的父亲,洪武年间举家客居河南虞城。不久父亲去世,权葬城北,我母亲用枣木做成小车轮框陪葬,来日好辨认。到我及家,母亲回老家后也已去世,我弟软弱不能,没能迁回父亲的灵柩与母亲合葬。你母三十年来不敢说起此事,因为你祖父母健在,要朝夕侍养她们。今大事已完结,我要去带我父的遗骸回老家与母一起合葬。刚儿恭敬应答,随母亲到虞城。找到葬地,冢墓众多不能辨认。高氏以发系马鞍逆行,从早到晚,当走到一小冢时,突然鞍重不能前行,即开其冢,所见小车轮框,真像旧日情景。远近观看的人都觉的奇怪,动手帮助迁墓,运回老家,然后开母穴与父同葬。事见《明史》(卷三百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九)。


    IP属地:河南2楼2013-03-21 04: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