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浣纱记》中的矛盾冲突
《浣纱记》是戏曲声腔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浣纱记》的题材是春秋时期吴越斗争中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后来很多戏剧作品都反复表现这一题材,都受到过它的影响。
《浣纱记》春秋时期吴越争雄的故事。吴王夫差在相国伍员的支持下兴兵伐越欲报父仇,将越王勾践困于会稽山。勾践采纳大夫范蠡计谋,厚礼卑词吴王称臣,并携妻子大臣赴吴服役。勾践在吴三年,敝衣劳作,曲意事关。吴王不听伍员劝谏赦勾践还乡。越王卧薪尝胆,伺机复仇雪耻。范蠡举荐未婚妻西施使用美人计,西施与范蠡倾诉离情,并把当年定情物溪纱各留一半,互嘱毋忘。吴王色迷心窍不顾伍员反对,恣意荒淫。越国此时兵精粮足,又阴施计谋使吴年荒粮尽并出师伐齐,越乘机侵吴,西施又从中迷惑吴王,使吴大败,勾践拜谢西施。范蠡与西施登舟远遁。
剧中组织了很好的矛盾冲突,吴国内部有伍员和伯嚭的忠奸冲突,有夫差与伍员的君臣冲突,有夫差与公子友的父子冲突;越国内部,有范蠡和文种认识上的矛盾,有范蠡西施的个人爱情幸福与君国利益的矛盾等等。作者很注意把握两国的这些矛盾冲突的性质,吴国内部的冲突是对抗性的,不可调和;越国内部的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非对抗性的矛盾。
越国大夫范蠡是其中一个矛盾的中心点,全剧在开始的时候就将范蠡投入到了理智与情感的两难之中,范蠡要对吴王实施美人计,而自己的爱人西施是不二人选。于是范蠡为了自己的谋略,西施为了尊重夫君的意志,一起做出了可怕的牺牲。最终范蠡西施助勾践灭吴,双双泛舟而去。
除了范蠡政治抱负和爱情理想的矛盾之外,剧中另一个最主要的矛盾冲突就是越国和吴国——也就是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矛盾,作者在其中将两人的形象刻画的大相径庭,夫差是典型的亡国之君,他信任奸臣伯嚭,杀忠良伍员和说真话的公孙胜。纵宠西施,大兴土木,胜利使他头脑发昏,“歌舞的歌舞,打围的打围”,骄纵自满,目空一切,“遍江南独我尊,气凌空将湖海吞,看威行四海声名振”,刚结束战争,又要伐齐。越兵已攻破吴国,他还在外面与晋国争当盟主。他和伯嚭之间毫无君臣之礼,两人经常开低劣玩笑,不成样子。而越王勾践则被塑造成了一个明君的形象,他居安思危,忍辱负重,谦恭纳谏,重用贤良。他被拘吴国在石室养马,夫差从姑苏台上远远看见他端坐中间,范蠡和夫人恭立左右,不禁发出感慨说:“彼勾践不过一小国之君,夫人不过一裙钗之女,范蠡不过一草莽之士,当此流离困苦之际,不失君臣夫妇之仪,殊为可怜,殊为可敬。”勾践怀有爱国的大志,发愤图强,亡国仍可以复国。
吴国内部的矛盾冲突描写的也很突出,伍子胥和伯嚭两人是为吴国内部的一忠一奸,伍子胥劝谏帝王,保家卫国,偏偏伯嚭就要私通越国,通敌卖国。
在展示这些矛盾冲突时,作者不是单纯地,孤立地去描写,而是把这众多的矛盾冲突紧紧附着在吴越双方争霸这条基本矛盾冲突的主线上,将各种矛盾冲突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得剧情一浪推一浪,逐渐趋于高潮,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逐步得到表现,渐次趋于鲜明,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