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辈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那是在明朝,历史上也有此事。据说是李子成农民起义之后,河南人口稀少,明朝国家强制性从山西移民到中原。先是把人集中到大槐树那个地方。然后统一发送到各地。其中有一个杜姓大户人家,弟兄好几个,临分别时,摔破了平时吃饭的大锅,弟兄几人每人拿走了一片,作为日后相认的表记。这就是破锅杜的来历。
在此之前,姓杜的远不止一家,但之后,破锅杜应是更近一些,近三百多年来是一个祖宗。
至于小脚指指甲,早已不能作为唯一可信的依据。因为之前不会只有一家人是小脚趾甲分两半,以后有招赘,出赘,收养,送出,人口买卖等等现象,及其他外民族通婚现象,遗传因素与姓氏早乱套了。
我现保存的杜氏家谱,虽是1926年续写的,但是谱中所记,本家是从大槐树迁来,始祖、一世、二世、三世、四世,皆为明痒生,迁来之时当不是明末之时。大约应于1670至1710年之间。
本谱所记始祖名 聪,一世祖名 何,二世祖名 增、坦、塘、坊共四人。若他地有破锅杜族,存有300年族谱的,当可以续得上。
至于辈分,可能不是300年以前就排定的,我们这里排的16个字,是大约100年的事。
在此之前,姓杜的远不止一家,但之后,破锅杜应是更近一些,近三百多年来是一个祖宗。
至于小脚指指甲,早已不能作为唯一可信的依据。因为之前不会只有一家人是小脚趾甲分两半,以后有招赘,出赘,收养,送出,人口买卖等等现象,及其他外民族通婚现象,遗传因素与姓氏早乱套了。
我现保存的杜氏家谱,虽是1926年续写的,但是谱中所记,本家是从大槐树迁来,始祖、一世、二世、三世、四世,皆为明痒生,迁来之时当不是明末之时。大约应于1670至1710年之间。
本谱所记始祖名 聪,一世祖名 何,二世祖名 增、坦、塘、坊共四人。若他地有破锅杜族,存有300年族谱的,当可以续得上。
至于辈分,可能不是300年以前就排定的,我们这里排的16个字,是大约100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