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只有700万人口,仅有北京的1/3,如果中国的人均销售额能达到瑞士的数值,那么中国市场的收益不言而喻。”在谈到中国市场的潜力时,他曾做过这样的对比,而他也曾经担任过雀巢瑞士总裁。
事实上,几乎每个跨国公司来到中国时都会惊讶于中国的城市数量之多以及人口规模之庞大。对他们的国家来说,可能超过百万人口已经是大都市,而在中国,能称得上“大都市”的城市的人口数似乎都要再加个零,中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就超过100个。如果拿具体城市来对比的话,法国首都巴黎有220多万市区人口,而这一人口规模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地级市江苏无锡或者湖北襄樊;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有300多万市区人口,大约相当于中国中等人口规模的省会城市济南或者哈尔滨。
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是吸引大公司来到中国的原因之一,对它们来说,这些人口既意味着这里有数量无可比拟的消费者,也意味着这里有数量庞大的人才和劳动力。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报告,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11年达到了51.3%,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可以到达近7亿人。
但是当大公司想要为在中国城市的发展寻找更多的参考指标时却发现,它们难以找到一个针对数量如此之多的中国城市的现代意义上的分级和分类。在中国,当人们要定位一个城市或者划分城市等级时,首先考虑的会是它的行政级别,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跟中国城市的形成原因有关。台湾经济史学家赵冈研究认为,中国的城市的形成更多是基于行政驻地和军事驻点,政治和军事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按照国际通行的理解,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是资金、人才、货品、信息交流之地。英国着名城市经济学家K.J。巴顿就把城市定义为“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而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中国城市的发展事实上也正在冲破行政级别的枷锁,更加贴近现代意义上的由商业驱动的都市。这种突破意味着,依据工商业繁荣程度对城市进行分级已经成为可能,而且必要性也越来越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