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这些研究或以性交频度为观察指标,或以射精频度为观察指标,但是否有 以手淫本身为对象的研究 呢?当然有。2009年英国Dimitropoulou等人发表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中,研究者得到的结论是:年轻时(20~30岁)手淫过频与前列腺癌患病风险增加有关,而年老时(50~60岁)每周较多次数的手淫则与前列腺癌患病风险降低相关。这项研究点研究对象为431例前列腺癌和409例对照。但文中的讨论部分指出,如果光看总的性行为频度,该研究与Leitzmann和Giles的研究结果是相同的。该研究结果同时显示,首次性生活年龄越早,患前列腺癌风险越高,这点也与其它研究结果相同。
上面几项研究的结果实在令人眼花缭乱,到底信谁好呢?面对科学的研究,我们也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首先,流行病学对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的方法是有三六九等之分的,通常我们认为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对相关关系的论证强度要大于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研究),当然,研究的成本也更高。上文所述研究中,Leitzmann等的研究为队列研究,而其它都是病例对照研究,因此一般会认为Leitzmann等的研究结果的参考价值更高。
其次,上述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手淫与前列腺癌之间相关性的线索,但手淫和前列腺癌间的内在因果关系还需要更严密的研究来论证。在Leitzmann等发表的文章中,作者推测,前列腺能分泌致癌因子,而射精则可以使这些物质排出从而降低前列腺癌风险。是否果真存在这些因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设计来证实。因此,对于是不是能通过提高手淫频度来降低前列腺癌患病风险,目前的研究结果还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上面几项研究的结果实在令人眼花缭乱,到底信谁好呢?面对科学的研究,我们也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首先,流行病学对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的方法是有三六九等之分的,通常我们认为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对相关关系的论证强度要大于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研究),当然,研究的成本也更高。上文所述研究中,Leitzmann等的研究为队列研究,而其它都是病例对照研究,因此一般会认为Leitzmann等的研究结果的参考价值更高。
其次,上述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手淫与前列腺癌之间相关性的线索,但手淫和前列腺癌间的内在因果关系还需要更严密的研究来论证。在Leitzmann等发表的文章中,作者推测,前列腺能分泌致癌因子,而射精则可以使这些物质排出从而降低前列腺癌风险。是否果真存在这些因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设计来证实。因此,对于是不是能通过提高手淫频度来降低前列腺癌患病风险,目前的研究结果还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