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传承文化吧 关注:1贴子:6
  • 0回复贴,共1

用智慧学《弟子规》(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由清代李毓秀所著。以《论语·学尔》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后由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弟子规》。
“训蒙”是指教导初入学的人或孩童,所以《弟子规》是一篇教导初入学孩童在家外出与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的文章,类似现在的小学生守则。
因为面对的对象都是尚未启蒙的幼童,所以《弟子规》里边少有说理的成分,而多是非常具体的行为规范和生活常识,比如“出必告,反必面”、“便溺回、辄净手”。
但是没有说理,并不意味着没有“理”的依据。当然,尽管《弟子规》出自“圣人训”,但由于个人学养所限,作者对于“理”(圣人本意)的理解有所偏差也是在所难免,毕竟作者本人并非圣人;而且由于所处的时代为皇权专制社会,其某些观点也难免会带有专制主义的烙印。因此,在现代社会学习《弟子规》就不能食古不化,一定要用智慧加以分辨,要领会圣人的本意而不是死执教条。
一、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段总叙,源于《论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儒家思想,在孔子的最初阐述里,“仁”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思想核心。孔子强调“仁”,其伦理学也往往被称为“仁爱伦理”。
“仁”字的字形是“二”与“人”的合体。“仁”是怀孕之“妊”的会意字,因此其字记作“二人”。这可以说是从人的先天性存在的角度来理解“仁”字的字源,因为每一个人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前,都是母子二人相连为“仁”的,母子之情本来就是“仁”情,所以“仁”的本源义是母亲对子女的爱心。
  中国传统的文字结构学,认为仁字的“二”,上一画是天,下一画是地,“仁”就是人立于天地之间。天是阳,地是阴,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处在对立统一之中,也是在彼此的关系之中。所以“仁”就是“道”。
  《论语》通过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的有子之口说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说明,孝悌是“仁”道的根本。又“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孝悌也是做人的根本。
但君子行孝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生发“仁”道,即“本立则道生”。所以,“仁孝”之中,“仁”才是目的,是核心。《孟子·尽心上》中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郭店楚简》中说:“孝之放,爱天下之民”。由此可见,先秦儒家认为,“亲亲”(即“孝悌”)必须推而广之到“仁民”(即“爱天下之民”或曰“泛爱众”),直至推广到“爱物”,才叫作“仁”。
所以,《弟子规》总叙中的“孝、悌、信、爱”只是“道生”的过程,“仁”道才是这个过程的终点。把握了“仁”这样一个核心,我们才不至于陷入“愚孝”的泥潭。


IP属地:辽宁1楼2014-04-18 12:1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