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爬自行车吧 关注:20,900贴子:241,810

那么多国外攀爬自行车历史,来看看我们中国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上ECHO官网,偶然看到前辈邓强写的回忆路程,ECHO不断的完善,越做越好。真是太棒了,几个亮点就是,车厂品牌的开办,开办到现在的经历,然后不断改善更新,越做越强,最后做到了国内几乎是王者的地位。
还说到了前几年买车订购时间的问题。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刹车漏油率不断减少,工厂越做越好,流水线生产,不用到处采购零件,所以今年开始发货才会快。
好了。我不废话了,我把原文搬过来。。。。


1楼2014-07-17 22:15回复
    ECHO历史1998-2010
    作者:邓强(本文写于2010年12月)
    2010快过去了,这个世纪的头十年就要走完了。不免要回头看看过去,抬头展望将来。
    这十年就是和攀爬自行车打交道的十年。但是事情的起源更早了。我开始玩攀爬车是1995年,刚开始仅仅接触而已,用一辆26山地车改装的。到了1996年我买了第一辆专门的攀爬车,MONTY221,很快黄光华也和我一样买了一辆,我们经常一起玩车。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是水平进步最快的,也是玩的最高兴的时候。可是我们发现我们的群体很难发展,因为对于1997年的中国人来说,接近一万元的售价太昂贵了。很多人想玩的,一打听价格就没兴趣了。于是我开始思考自己生产攀爬自行车,并开始说服黄光华加入进来和我一块干。我们的目的是降低攀爬车的门槛,让更多人从中得到快乐和自信。毕竟是造一辆没有太多零件的自行车,不是造飞机军舰。
    1998年中,我和黄光华终于在准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开始着手生产第一辆自己的攀爬自行车。并于1999年元旦从一家台资的车架厂得到了第一个车架的样品。我们利用一些原来存下来的MONTY车子的零件,装出来了一辆车子。并使用了我现在的妻子(当时的女友)的英文名字ECHO作为商标。
    生产出来第一批车架,是在1999农历春节之后了。我们立即开始销售。但是我们发现中国基本没有人玩攀爬自行车,连知道的人几乎都没有。所以根本无法销售。现在看,这是一个蠢得不能再蠢的失误了。生产之前没做市场调查。到了1999年底,就干不下去了,亏损的。我就开始思考了,我认为其实这个运动当时最缺的不是器材,而是资讯。于是我就用了四个月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做了一个网站,http://www.panpa.com,攀爬网。把我当时知道的所有关于攀爬自行车的资讯都分类放进去。这为攀爬运动在中国发展起到了关键的点火的做用。


    2楼2014-07-17 22:16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仅仅一年,到了2000年底,攀爬网注册用户就有接近三千人了。我们开始生产2001年款的26攀爬车架。之所以生产26寸车架而不是20的小攀爬车,是因为已经加入到这个运动的人基本都是用越野山地车改装车攀爬车的,生产车架供他们换是更贴近实际的做法。我们用了半年,在另一家台资公司生产出了车架。这次的产品一个多星期就销售完了。可以说是卖的很火了。可是到头来一算账,几乎没赚任何钱。而这个过程我们却承担了很大的风险,那就是------如果卖不掉怎么办?我们意识到要发展必须有利润,在当时自己不可以生产的情况下,我们无法掌握成本,要想有利润只能把价格提高,不然是无法发展的。
      于是我们在2002年开始提价,并背上了奸商的骂名。在中国,赚钱就是奸商,这已然是一种社会文化,我们也理解的。我们还是继续走自己的路。我们当时的发展策略:赞助专业车手制作录影带放上互联网供车迷下载,一来发展运动,二来可以提高品牌形象,三来给赞助的车手一个压力。同时建立一个论坛,形成一种玩车的氛围。事情挺顺利的,这样很快到了2004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个让我和黄光华都很意外的事情。我们赞助的两个车手,也是当时的两个朋友,决定离开我们,不再和我们一起了。这个情况现在看来,我们作为赞助方是很被动的,因为一直以来我们是把品牌形象捆绑在这两个车手身上的,而且出于朋友关系没有签订保护品牌性质的合同(离职多少年之内不可以进入本行业、离职后不公开谈论涉及原公司和品牌)。他们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经营模式和我们的一模一样,商标的颜色和我们之前赞助的他的品牌颜色一模一样,出的产品和之前代言我们的产品在风格上和外观上几乎完全一样,也建立了论坛,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编造故事,对我们的产品和我本人的个人名誉加以攻击。而在售价上,他们的价格对当时的市场是具有冲击力的。而且其中一个还说之前代言的产品就是他设计的,所以不算抄袭。而且网上的舆论都是倾向于这两名车手的。因为作为车手的消费者,当然愿意相信车手背景的人而不愿意相信奸商。说实在话,这样的事实对于我当时发展攀爬车器材事业的决心有很大的打击,难道我一心服务的车友都是恨不得我死的人么?那我何必再做下去呢?我记得当时我在他们其中一个人的论坛上甚至见过一个帖子,标题是“如果邓强在你面前”,答案有很多,基本上都是见到了卖国贼的方法,真是恨不得置之于死地而后快。我俨然变成了过街老鼠。其实我很清楚,这是那个人在用自己的马甲制造舆论,煽动玩车的小年轻起哄罢了。在这两个车手离职的当天我们做的攀爬网就被关掉了,这两个车手都是以前的攀爬网管理者,都有密码。到底是谁关的我也不想追究了。不过我也不打算继续做论坛了,就没有继续开了。一来不想在论坛上和任何人争吵,二来当时已经有了很多的论坛,车手不缺论坛了。一直到现在,攀爬网再也没有开了。同时我彻底放弃了在中国赞助车手的做法,因为我发现几乎所有我赞助过的车手,在离开我之后,都尝试过自己生产自己品牌的产品。我们公司俨然就是中国攀爬自行车公司孵化器。而且这些人通常在出去后都把我们公司看作是他们自己发展的最大障碍,以内幕揭秘和知情人的身份,利用编造的故事大肆破坏我们赞助他的时候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所以在很多人看来,2004车手离开后,我们关掉了攀爬网、不再赞助车手、不在公开说任何话,似乎和这个运动越走越远了。


      3楼2014-07-17 22:16
      回复
        其实我们还是在朝着刚开始的设定目标往前走。只不过模式发生了改变。改变不是自觉的,而是被逼的。那个时候已经很难经营了。因为他们是直接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和我们比高度的。
        他们中至少有一个人,离职的时候,已经在我们这里搜集了所有的他创业所需要的资料。我们甚至在为我们做机械加工的工厂里面接到了其中一位在柳州打过来的联系电话,连面都没见过就直接找老板了。我们的成本在他们眼里是透明的,而为了更低成本,柳州的这位车手一方面在利用我们以前为他创造的形象,鼓吹自己的产品的质量,一方面在使用行业里面连普通民用车都不敢使用的材料和加工商(这也是为什么日后他的业务发展受到产品质量影响的原因),可是我们不敢用------不是不想是真的不敢。在价格竞争上面我们全线告急,其实我们知道,即使我们把价格降到了成本,这样的竞争对手也会有利润的。我们充其量只是将车架从台资工厂转到了一家纯内资工厂生产,不过那是后来2007年的事情了,不转的话我们在国内就一个车架也不能买了,那时候仿我们的车架的零售价已经低于台湾厂的出厂价。但是在当时没有人知道他的质量的真实情况。他卖的一根把手即使一根加上了五倍以上的利润还是比我们的成本低。可是消费者觉得自己就是车手,都宁愿相信车手。
        我们简直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在战斗!因为他的竞争力的核心就是我们一个月支付给他2000元包吃包住三年培养起来的(2000年的时候,高级工程师也就这个工资),再加上车手的形象,超低的价格,因为仿制而避免掉的开发失败的风险。我们在这样的竞争下如何可以取胜如何可以发展?我们被逼进行思考,几个月思考的结果是:欺骗可以一时,绝不可以一世。我们认为,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设计上、生产成本上、质量上下功夫,继续降低价格提高质量是我们要做的。别人要怎么样我们管不了,也不应该管。
        欺骗真的不可以一世:2005说自己的产品是原创,现在再回头看看,就人人都知道真相了。其实是否原创不重要,所有的没有注册专利的设计都是公开的社会资源。但是不应该把别人的设计说成是自己的,这对于原设计者缺乏起码的尊重。而在质量上的欺骗更要命。把一种廉价材料说成是一种高级材料,在我国直到现在都是极为普遍的。我想如果当年我没有在攀爬网上说7075不可以焊接,现在应该有很多注明7075铝材的车架前叉在市场上了。难道真的就没办法揭穿谎言么?有的,不要急。
        继续说,在极大的竞争压力下,很快到了2006年,我们生产出了第一个关键产品,液压式刹车,刹车圈的那种。不能生产这个产品的话,我们就会被德国公司掐着喉咙的,一辆车子的成本一半在于刹车,如果这个东西的成本自己决定不了,就算把车架车圈白送,整车的价格也还是下不来。其实设计和开发足足用了一年时间,但是后来一直都有人说会漏油。说老实话的确有一定比率的漏油的产品卖到了市场上。借这个机会我说一下漏油的情况和原因:原因有几个方面:1。组装不是在自己的工厂中完成的,也不是我们自己的员工组装的。难以控制每一套刹车的组装质量。组装时工具场地有时候会不够清洁,造成系统内有铝碎屑,这样的刹车基本几天就会漏油;2。顾客更换了刹车液,但是所使用的液体不对,我们的液压刹车只可以使用矿物液压油,而我们收到的漏油的样品里面,DOT汽车刹车液、缝纫机油、清水,甚至汽油火水。这些油类都会在几天内腐蚀掉密封圈,清水则会使密封圈磨损------因为清水没有油脂的润滑作用。由于我们免费更换所有的漏油的刹车,所以至少在国内所有的漏油的刹车都会寄回来。因此我们可以统计得出漏油的比率,在2008和2008年以前,大约20%的漏油率(很高了,要是汽车就要召回了)。2009年我们自己的车架厂里面设立了组装车间,自己的员工组装,就很少有漏油的样品寄会来了。2010年一共收到的漏油的刹车只有不到十套,而且下半年就没有了。这个产品虽然现在看开发并不十分顺利,但是这毕竟是我们在自主设计生产关键零件上迈出的第一步。


        4楼2014-07-17 22:17
        收起回复
          接着,从2008年到2010年,我们先后完成了铝合金材料和钢材的材质分析和热处理的方案,从源头保证了产品的强度。成功地进行了脚踏、飞轮、中轴等关键零件的研发、生产,并以较低的价格大量生产供应市场。这些产品得到了一致赞许。而我们先后三次更改设计的碟刹,每一次的设计样品都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更改设计只是为了更美观、更容易生产、更容易组装。最终定下来的TR系列液压一体式大活塞攀爬专用碟刹会在2011年一月份随整车上市。所有这些,都是在打破关键零件的洋品牌垄断的格局,可以说,我们生产的攀爬自行车,是在世界唯一一家攀爬自行车工厂中设计生产。我们的攀爬车,已经没有任何产品来自中国以外的供应商了,从台湾省采购的产品仅仅是把手、把套、链条和轴承。这就为彻底解决了成本的控制问题,为下一步大量销售整车做好了准备。
          说完零件了继续说车架。前面说到2007年我们车架开始委托一家纯内资厂生产。但是从一开始他们的质量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到了2008年底,这些问题非但没有减少,相反更加泛滥:尾勾片不平行,中轴牙纹不同心,头管铰孔尺寸太大或太小或椭圆、校正不充分、焊缝歪歪扭扭、管材大量划伤痕迹、尾勾片校正时夹伤......,造成我们一些款式车架一度长达五个月无法供货。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当时是金融危机最厉害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时候设厂成本会比较低,因为机器厂房很便宜了。于是我们决定自己设车架焊接工厂,半年多以后,2009年中我们自己的车架工厂投产了。我们使用在国内可以购买的最高级的自行车专用铝管------捷安特生产的无缝管材。我们使用最高级的焊接机器------日本SUNREX焊接机。我们使用99.99%的液态氩气。最重要的是我们焊接工人是最优秀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车架的焊缝质量明显和其他工厂的拉开了距离,我们车架上焊缝宽度比在纯内资车架厂的时候窄了一倍,因为以前那家纯内资车架厂因为管子切得太短就用焊缝把管子连起来,所以他们的焊缝很宽。那样的强度很差,所以断裂率很高。我们的极窄的焊缝说明了我们管子切割的精准度。据我们观察,我们的焊缝是所有我们见过的量产车架里面最窄的。我们的焊缝的鱼鳞片,宽度和间距都是好像机器人做的一样,始终如一。这是由于焊接工人在我们工厂不是靠计算件数统计工资的,所以他们可以认真的慢慢把每个车架焊接好。这样的工作条件在中国大陆是唯一一家了。现在看,我们的车架子质量是一流的,2009年中直到2010年底我们自己焊接的车架断裂率居然低于一千分之一!而且这些车架都是比较轻的车架。要知道我们以前在台资厂生产特殊材料的车架,断裂率是在3-5%徘徊的。在纯内资的那家车架厂生产时,断裂率高达20%,那是让我们不得不自己设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我们赔不起,赔一个车架就要卖两个才可以赚回来,而他们工厂不负任何责任。事实上现在这家工厂还在生产大量的攀爬车架,去那里的客户,都可以免费获得我们曾经绘制的所有车架图纸。
          现在看,如果不是自己2008年底计划设厂,2009年下半年就很难有车架供应市场了。原因是别的车架工厂2008年底炒掉了太多的工人甚至卖掉了很多机器。2009夏天经济开始复苏,这些收缩了的厂家没有足够的工人和设备应付生产订单。而我们开了自己的工厂,不仅可以保障供应,质量也可以在现场控制,进而成本也可自己控制,这就是我们自己设厂的好处。于是我们决定再进一步将机械加工的部分也自己做。我们在2010年年中斥资购进了多台最新的CNC数控设备,还有多台高速数控全自动车床,聘请了20多位技师,一次到位地解决了数控加工的问题。经历了连续半年的三班倒连续生产后,确认零件的质量远超过去,生产速度远超过去,所以可以断定成本一会远低于过去的。
          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了,我们作为经营者,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同时开阔了自己的心胸。我们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够通过提高品质和降低价格让全世界所有的攀爬车爱好者都更加容易地享受到攀爬自行车运动带来的乐趣。


          5楼2014-07-17 22:17
          回复
            原文就这么多咯,车友们有心的多回味一下吧。ECHO国内良心牌子。
            对了。我逛贴吧看到好多车友说官网打不开,域名变了。现在是
            china.echo.bike


            6楼2014-07-17 22:20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7-17 22:33
              收起回复
                这是好东西,得顶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4-07-17 22:46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7-17 23:08
                  收起回复
                    表示看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7-18 01:10
                    收起回复
                      更新以后就看过了。不过又看了一遍。echo低调才是最牛逼的炫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7-18 01:32
                      收起回复
                        早看过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7-18 13:25
                        收起回复
                          良心货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4-07-19 14:46
                          回复
                            那位柳州车手就是姚大师吧? 哈哈


                            IP属地:福建16楼2014-07-19 19: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