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网络小说,但从《生死线》而知山影,觉得他们看中的东西应该不会差,且江湖、朝堂、雪冤、夺嫡这些关键词看起来都很带劲的样子,于是网搜了《琅琊榜》来看。结果,两天,一气呵成,每天看到凌晨2点。好久没这么上瘾地看过一部小说了。
作为一名花痴型读者,一个故事要看得下去,至少要有一个我很喜欢的人物,《琅琊榜》中的这个人叫梅长苏。
一、此身仍在,此血仍殷
13岁征战沙场,16岁执掌军中主力,论文才不输当世鸿儒,论武略奇兵绝谋、往来无敌,加之洞察世事人心、思维缜密、行事周全……这样一个人,简直就是人类才华的集大成者啊有木有~~其在庙堂则为国士,在江湖则为传奇。也就是某小苏没有进军教育界罢了,否则其成就又岂在他恩师黎崇之下。
只可叹惊世才华,虽历来为人仰慕,也最易招人忌惮。智惊天下,若不能为人强助,则必为强敌。所以梅岭浩劫,他被下了最狠绝的诛杀令,因为那些构陷之人,包括皇帝在内,都不敢在冤杀了他的父帅和七万同袍之后,还留下他这么强悍的后患。
有人说,当年的祁王声望极高,又与手掌重兵的林家血脉相连,这样瓜田李下的嫌疑,林氏为何不想法规避?我想林家也许不是不想规避,而是的确难以规避吧。皇帝派来的人,没有得到林帅的重用,祁王推举的人却在赤焰军中身居要职,这是让皇帝猜忌不满的重要原因。但这能怪谁呢?祁王慧眼,连林帅都自愧不如,聂真大才,岂有不用的道理。而皇帝派来的人,若非耳目,那么不受重用的原因只怕还是自身能力有限吧。兵者,凶也。强敌犯境,任何不以战事为先的杂念都有可能导致损兵折将、国土沦丧。林帅又怎么可能为了取悦皇帝而拿战事当儿戏、驱将士入死地?
就在梅岭之战的同一年,朝廷还削减了赤焰军的人数,想来也是猜忌日深之故。赤焰以7万之寡,敌大渝20万之众,还要被皇帝在千里之外各种掣肘,该进军时叫按兵不动,其间的委屈艰难,可想而知。违令开拔,兵发梅岭,在这么敏感的时期无异于授人以柄,但站在林帅的立场,他能为了规避嫌疑而贻误战机,致使北境沦丧,生灵涂炭吗?
自古名将多无下场,大概不是因为他们都不够明智、不懂自保。战场凶险,做事情的人千难万难,很多危机不是看不到,是看到了也避不开;很多事情不是想不到,是想到了也做不出来。
梅岭一战,大渝主力被歼,之后十数年,北境无战事。世间虽已无赤焰,但由赤焰缔造的和平仍然庇佑着百姓,也庇佑着那些曾向它痛下杀手的人。
只是从此以后,很多人的梦境都不再安宁。冤案是一柄双刃剑,既折磨它的制造者,也折磨着幸存者。皇帝无法阻止那些在梦中向他走来的故人,小苏每每梦中惊醒,都是梅岭的血与火又重现眼前,病中呓语,说出的都是那些锥心的往事和刻骨思念的人。死去的人都活在他身上了,他的生命也就不再属于自己了,他注定要背负起幸存者的责任,成为一个操心操劳的短命鬼。
书中提到从林殊到梅长苏的转变,有一句话特别让人心痛:“林殊是一团火,梅长苏是火熄灭之后的灰烬。”飞扬、明亮、热烈、跳脱,这是火的姿态;深沉、清冷、悲伤、苍凉,这是梅长苏给人的感觉。一眼看去,梅长苏几乎就是林殊的反义词,但拨开灰烬,你会看到下面隐隐不灭的火苗,安静而倔强,那是经历多少惨伤之后依然生生不息的信念之火。
朝政清明、英才云集、国力强盛、朝气蓬勃,故事中的祁王时代是一个半掩于历史尘埃之中的黄金时代,小苏其实是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火种。他不是一个复仇者,复仇的格局对他来说太小了;他也不仅是为了雪冤和夺嫡,那只是他拨乱反正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已。他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完成祁王时代的未竟之志,重建那个祁王和他和景琰和所有有识之士共同憧憬过的理想国。
只是这一次,他不再以光明正大对抗阴诡险恶,因为那是以卵击石。他算计人心,为的是未来朝政中少一些阴沉算计,多一些光明磊落;他搅动风云,为的是一洗大梁上空的阴霾,重见朗朗乾坤。他极力保全景琰的真性情,一力承担了夺嫡过程中所有违心之事,是为了让景琰领衔的新朝有尽可能清新的风气。他为朝中能员干吏铺设晋升之路,又暗中保护他们不受政敌暗算,是为了开创精英治国的新局面。他身在江湖,却从没忘记过赤焰人守土安民的使命,南境危殆,他及时派去了聂铎辅助霓凰;对自己的老对手大渝更是从未放松过监控;扳倒谢玉之后,他马上意识到让楚人窥见大梁国中倾轧的弊端,并立刻安排了靖王和蒙挚伺机补救。
此身仍在,此血仍殷,他看透世事却不看破:背着叛臣的罪名,想的依然是天下安危;隐姓埋名,病骨支离,却操心着所有人都操心不到之处。他的一切都变了:容貌、声音、笔迹、性情;但又一切都没有变:他还是林家的儿子,坚守着林氏的风骨,他还是赤焰的少帅,肩负着赤焰的责任。他复活祁王的理想,重铸赤焰军魂,他用这样的方式,让逝者永生不死。
我们总是很容易为外界所改变,稍遇挫折便轻言放弃,稍有委曲便看破红尘。可小苏是那么倔强,再多的恶毒、再大的不公、再深的磨难,都无法易其心、夺其志。
故事最后,小苏重披战甲,再返北境。在他身边是知交故旧,在他背后是挚友。没有冷箭、没有阴谋、没有猜忌、没有顾虑和委屈,这是他亲手梳理过的江山,这是他失去过又重新找回来的世界,他们终于可以心境清爽地去打一场漂亮的胜仗,用他一生中最后三个月的时光为那个缓缓开启的新朝重塑北境安宁。我喜欢这样的结局,让人无比心痛,又无比欣慰,虽然难舍他的离去,但小苏的生命休止符理应如此完满、如此高亢。

作为一名花痴型读者,一个故事要看得下去,至少要有一个我很喜欢的人物,《琅琊榜》中的这个人叫梅长苏。
一、此身仍在,此血仍殷
13岁征战沙场,16岁执掌军中主力,论文才不输当世鸿儒,论武略奇兵绝谋、往来无敌,加之洞察世事人心、思维缜密、行事周全……这样一个人,简直就是人类才华的集大成者啊有木有~~其在庙堂则为国士,在江湖则为传奇。也就是某小苏没有进军教育界罢了,否则其成就又岂在他恩师黎崇之下。
只可叹惊世才华,虽历来为人仰慕,也最易招人忌惮。智惊天下,若不能为人强助,则必为强敌。所以梅岭浩劫,他被下了最狠绝的诛杀令,因为那些构陷之人,包括皇帝在内,都不敢在冤杀了他的父帅和七万同袍之后,还留下他这么强悍的后患。
有人说,当年的祁王声望极高,又与手掌重兵的林家血脉相连,这样瓜田李下的嫌疑,林氏为何不想法规避?我想林家也许不是不想规避,而是的确难以规避吧。皇帝派来的人,没有得到林帅的重用,祁王推举的人却在赤焰军中身居要职,这是让皇帝猜忌不满的重要原因。但这能怪谁呢?祁王慧眼,连林帅都自愧不如,聂真大才,岂有不用的道理。而皇帝派来的人,若非耳目,那么不受重用的原因只怕还是自身能力有限吧。兵者,凶也。强敌犯境,任何不以战事为先的杂念都有可能导致损兵折将、国土沦丧。林帅又怎么可能为了取悦皇帝而拿战事当儿戏、驱将士入死地?
就在梅岭之战的同一年,朝廷还削减了赤焰军的人数,想来也是猜忌日深之故。赤焰以7万之寡,敌大渝20万之众,还要被皇帝在千里之外各种掣肘,该进军时叫按兵不动,其间的委屈艰难,可想而知。违令开拔,兵发梅岭,在这么敏感的时期无异于授人以柄,但站在林帅的立场,他能为了规避嫌疑而贻误战机,致使北境沦丧,生灵涂炭吗?
自古名将多无下场,大概不是因为他们都不够明智、不懂自保。战场凶险,做事情的人千难万难,很多危机不是看不到,是看到了也避不开;很多事情不是想不到,是想到了也做不出来。
梅岭一战,大渝主力被歼,之后十数年,北境无战事。世间虽已无赤焰,但由赤焰缔造的和平仍然庇佑着百姓,也庇佑着那些曾向它痛下杀手的人。
只是从此以后,很多人的梦境都不再安宁。冤案是一柄双刃剑,既折磨它的制造者,也折磨着幸存者。皇帝无法阻止那些在梦中向他走来的故人,小苏每每梦中惊醒,都是梅岭的血与火又重现眼前,病中呓语,说出的都是那些锥心的往事和刻骨思念的人。死去的人都活在他身上了,他的生命也就不再属于自己了,他注定要背负起幸存者的责任,成为一个操心操劳的短命鬼。
书中提到从林殊到梅长苏的转变,有一句话特别让人心痛:“林殊是一团火,梅长苏是火熄灭之后的灰烬。”飞扬、明亮、热烈、跳脱,这是火的姿态;深沉、清冷、悲伤、苍凉,这是梅长苏给人的感觉。一眼看去,梅长苏几乎就是林殊的反义词,但拨开灰烬,你会看到下面隐隐不灭的火苗,安静而倔强,那是经历多少惨伤之后依然生生不息的信念之火。
朝政清明、英才云集、国力强盛、朝气蓬勃,故事中的祁王时代是一个半掩于历史尘埃之中的黄金时代,小苏其实是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火种。他不是一个复仇者,复仇的格局对他来说太小了;他也不仅是为了雪冤和夺嫡,那只是他拨乱反正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已。他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完成祁王时代的未竟之志,重建那个祁王和他和景琰和所有有识之士共同憧憬过的理想国。
只是这一次,他不再以光明正大对抗阴诡险恶,因为那是以卵击石。他算计人心,为的是未来朝政中少一些阴沉算计,多一些光明磊落;他搅动风云,为的是一洗大梁上空的阴霾,重见朗朗乾坤。他极力保全景琰的真性情,一力承担了夺嫡过程中所有违心之事,是为了让景琰领衔的新朝有尽可能清新的风气。他为朝中能员干吏铺设晋升之路,又暗中保护他们不受政敌暗算,是为了开创精英治国的新局面。他身在江湖,却从没忘记过赤焰人守土安民的使命,南境危殆,他及时派去了聂铎辅助霓凰;对自己的老对手大渝更是从未放松过监控;扳倒谢玉之后,他马上意识到让楚人窥见大梁国中倾轧的弊端,并立刻安排了靖王和蒙挚伺机补救。
此身仍在,此血仍殷,他看透世事却不看破:背着叛臣的罪名,想的依然是天下安危;隐姓埋名,病骨支离,却操心着所有人都操心不到之处。他的一切都变了:容貌、声音、笔迹、性情;但又一切都没有变:他还是林家的儿子,坚守着林氏的风骨,他还是赤焰的少帅,肩负着赤焰的责任。他复活祁王的理想,重铸赤焰军魂,他用这样的方式,让逝者永生不死。
我们总是很容易为外界所改变,稍遇挫折便轻言放弃,稍有委曲便看破红尘。可小苏是那么倔强,再多的恶毒、再大的不公、再深的磨难,都无法易其心、夺其志。
故事最后,小苏重披战甲,再返北境。在他身边是知交故旧,在他背后是挚友。没有冷箭、没有阴谋、没有猜忌、没有顾虑和委屈,这是他亲手梳理过的江山,这是他失去过又重新找回来的世界,他们终于可以心境清爽地去打一场漂亮的胜仗,用他一生中最后三个月的时光为那个缓缓开启的新朝重塑北境安宁。我喜欢这样的结局,让人无比心痛,又无比欣慰,虽然难舍他的离去,但小苏的生命休止符理应如此完满、如此高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