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777贴子:956,826

你的来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你的来生从因果中来:
富贵从布施中来,贫穷从悭贪中来。
长寿从慈悲中来,短命从杀生中来。
庄严从忍辱中来,丑陋从嗔怒中来。
高位从恭敬中来,卑贱从憍慢中来。


IP属地:广西1楼2014-11-12 10:45回复
    布施,放生,持戒,是修行的起始点!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1-12 11:13
    回复
      2025-07-20 18:29:06
      广告
      修来生是不是很可笑?
      佛教说戒杀生,却让百姓杀生种地给他们吃?
      自己每天念经修来生 啥也不做混吃等死!
      出门化缘讨饭?
      社会蛀虫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4-11-12 11:19
      收起回复
        好么……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1-12 12:09
        回复
          烦恼不生,便是菩提,业障不生就是解脱,生死不生是涅盘,众生无生是为诸佛,所以众生
          成佛很容易,只要能够觉生无生便是佛,因此,佛称为大圆满觉。


          IP属地:广西9楼2014-11-13 15:37
          回复
            有些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
            但心还末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
            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盘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
            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


            IP属地:广西10楼2014-11-20 15:43
            回复
              参禅打坐可以健康身体、却病延年,是这样的吗?
              佛教在修习禅定过程中,有一些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的方法,是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的作用,但这不是佛教参禅静坐的目的。佛教修习禅观(包括各宗的修观),是为的制心一处、参究真理,以期显发智慧、彻见法性,此即所谓明心见性、解脱自在。至于静坐气功只是修禅的形式或基础,却病延寿也不过是修习禅观实践中的副产品,佛教并不专门提倡这些并以之为目的。但初学静坐的人必需懂得这些调身调气的基本方法,使身心保持健康状态,避免禅病的发生,才能保证修习禅观的顺利进行。


              IP属地:广西11楼2014-12-03 19:19
              回复
                佛陀教你如何把福报留住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福报的化现。福报可以化现成三种:
                第一,色身的健康,色身健康与否,或者法相庄严与否,或者是否有智慧,都是由福报决定的。不是吃出来的。
                第二个,吃的,用的,住的,享受的车子房子以及外在的条件,这个也是由福报决定的。福报大,就住在好的地方,空气好,水源好,地理环境也好。这些可以说用金钱可以得到。但金钱来自福报,并没有无缘无故就发财。发财都是有因缘的。
                第三个,他人的尊重,以及子孙后代是否繁荣昌盛,这也是由福报决定。不是靠着拉拢关系,阿谀奉承就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也是福报。
                打个比方:福报容量代表一个水桶,三个大盆子。福报大的人,水桶的水是满的,那倒满三个盆子,水都是满的。但人的福报一般都有欠缺,三个盆子一般很难满。总有缺欠。好比说,山里的农民,色身健康,也无病无恼,但衣食住行条件上就差一些。那城市里的人,衣食住行什么都方便,甚至自己有好多钱,买了车子房子,为了赚钱,身体就很累,多病。也就是他把福报都放在车子房子这些物质。大德都提倡要珍惜福报,吃饭,或者住宿,或者穿的用的,都很节省呢。这就是因为福报来的不容易,要消耗福报实在太容易了。他们很省,就是把福报省下来,用在利益众生的事情上,比如建寺造塔,供灯、挂经幡、放生,救济穷人。他们把福报不给自己享受,都分给了大家。那他得到了什么?他人的尊重,以及子孙的昌盛。出家人弟子佛门龙象辈出,好比近代的虚云和尚,弟子满天下。在家人子孙昌盛,好比宋代的范仲淹,还有古代的孔子,他们的子孙也是很昌盛。
                地藏经讲的,回向给法界,或者回向给自己。就好比说,你把福报布施给别人一样的道理。把福报布施给别人,不仅不会让福报减少,相反让福报增加。祖师大德法相庄严,佛子佛孙满堂,这就是他们把福报都留给了后人。好比佛,他本来一百岁入涅盘,当他提前八十岁入灭,就是把二十年的福报布施给了末法时代的修行人,末法时代修行人都很敬佛,敬祖师,是因为后人在享受他们的福报。那相同的道理,一个人为了众生做事情时,众生就会记住他。这个是回向的心。再比如说,你我一辈子辛辛苦苦,就为了买一辆车,那你福报的能量,只能化成一辆车。如果为了利益众生,福报的能量就给了众生。好比修道人,他为多少众生做事,就有多少人记得他。他的福报能量是转化的更大,他的追随者和后来者就越来越多。这个世界是不圆满的。有的人事业很顺利,求子却很困难,这时应该把福报往求子移。也就是赚的钱多拿来布施给穷人,或者供养给三宝建观音像,回向求到孩子。或者事业很顺利,身体却不健康。应该把钱多放生,多救济病人,照顾病人。也是把福报从事业移到关爱生命上。历代祖师大德都强调,不要贪图享受,是有道理的。辛辛苦苦的培养来了福报,就拿来花天酒地,或者享受五欲,这是很可惜的。福报享受完了,就会减寿,应该拿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福报还能留着住。


                IP属地:广西13楼2014-12-15 18:51
                回复
                  2025-07-20 18:23:06
                  广告
                  菩萨所做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福德多,以福德无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12-15 19:11
                  回复
                    实无有法得菩提心,若有法得,燃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做佛。杀与持早已注定。何来改命?悟者自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2-15 19:15
                    回复
                      我们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如果不策励自己往善的方面努力,就自然会顺着我执习气发展,这种后果就很可怕。比如拿一年前跟一年后对比,看看他的心怎么样了?烦恼对治了吗?善心开展出来了吗?都没有。反而是我慢心越来越大。也就是学的法越多就越傲慢。他会认为,你看我现在什么都会了,没有人能超过我,他们都是笨蛋。或者说,我现在已经是大自在了,哪里还需要修基础法?就这样,完全发展成了自我欺骗。到最后就变得极其放逸、散乱,为所欲为,甚至肆无忌惮地放纵贪欲和恶习,后果会到不堪设想的地步。
                      人就是这样在不断地纵容自己,不断地堕落,到后来不但对于十万次五体投地的大礼拜抛弃不修,就连日常的小礼拜也都不是恭敬地去做,最多只是敷衍了事而已。这种恶习有很强的传染性,很快,所有的善法就全都会成为表面应付。
                      这就是现代人修法困难的原因之一。由于恭敬心没有凝固,没有成为秉性,导致很难持续地把善法修下去。特别强调的时候,可能会提起一点善心,修一些时间,但也非常短暂,可能只是坚持几分钟,或者是几个小时、几天,一不强调就又恢复老样子,这就是我们现前修法难以进步的地方。但越是难,就越要在这上面改过,否则心转不过来的话,是根本修不上去的。


                      IP属地:广西16楼2014-12-18 18:28
                      回复
                        食素者要注意营养方面的补充,比如维生素B12的缺乏造成贫血,给身体健康带来不利。
                        许多营养学家认为维生素B12,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当中比较多,植物素食中维生素B12不可能有的,所以吃纯素是不够营养的!
                        其实不然,在“美国妇产科医学会”所推荐的《怀孕蔬食宝典》一书明白指出:维生素 B12 的真正来源并不是动物,而是植物上粘附的菌类,因为动物会吃到沾附菌类的植物,所以肉食里才会有维生素 B12。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食品科学研究者用大量科学事实颠覆我们对维生素B12 来源的观念,提供了其他可以摄取到维生素B12 的植物性食品管道,包括健素糖、营养补充剂等!
                        东方医学也认为,例如当归、明日叶、康复力等中草药都含有维生素B12,日常食品中,奶酪(尤其是发酵过的)、脱脂奶粉及其制品(例如:酸奶)、海藻、小麦草、米糠、雏菊、泡菜、和酵母衍生食物(例如:健素糖)等也都含有维生素B12。


                        IP属地:广西17楼2014-12-19 12:47
                        回复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达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破除四颠倒后,我们就不会有贪爱与忧愁,众生之所以有种种忧愁,有各种贪瞋痴,就是执著常、乐、我、净。
                          我们修行总是执着于身体干净,快乐,常在,有我等境界之中,要逐渐脱离贪爱与忧愁,才能破我执。


                          IP属地:广西18楼2014-12-22 12: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