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阴阳吧 关注:9,613贴子:227,331
  • 11回复贴,共1

转载:宗萨钦哲仁波切--临终与死亡的忠告-中阴教法(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载背景介绍:汉地佛教以及其他宗教对人死亡后的状态鲜有描述,藏传佛教在以往数百上千年来,由于语言翻译及宗教传承习惯的原因对此类教法一直不为汉地所知。随着新世纪宗教大同的趋势而来,藏传佛教的很多传承渐渐从伟大的大德手中得到流布出来。宗萨钦哲仁波切就是其中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德,他一致致力于将东方宗教哲学向西方传播。
感谢伟大的佛菩萨!是佛菩萨的慈悲得以将这些知识让我们倾听和学习。感谢宗萨钦哲仁波切以及其他大德的教导与传承。
++++++++++++++++++++++++++++++++++++++++++++++++++++++++++++++++++++++++++++++++++++
有人要求我讲授有关死亡的题目,想到这是为自己累积福德好机会,于是我答应了。
在《般若十万颂》〈译:以下简称《般若经》〉当中,佛陀曾言:‘悲伤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认为我们有各式各样的财富,像是房子、金钱、朋友等等世俗财富,那么我们也有一种超越世俗的财富。各位都知道,财富很难获得,尤其是超越世俗的财富;对于佛法初学者,超越世俗的财富更是不多。‘悲伤’是身为一位修行者应该具备的重要财富之一,卓扬创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Rinpoche)称这种悲伤为‘由衷的悲伤(genuine heart of sadness)’。


IP属地:广东1楼2015-03-10 22:40回复
    当然,各位可能会认为,我们生活当中已经有太多令人伤心的事了,但我们一般的悲伤跟我将要谈的代表财富的这种悲伤并不相同。一般的悲伤就像尝试将三颗草莓叠罗汉。你怀抱这样的希望:有了一颗草莓之后,就试图将第二颗草莓叠在第一颗上面;第二颗还可以站得住,但是要叠第三颗而且不掉下来就很难了。有时情况更糟,第三颗草莓看起来像是站在第二颗草莓上几秒钟,这可不妙!因为它给你希望,让你觉得下一次会成功,下一次会不同。我们的生活就有点像是这样。从一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尝试各种事物,但鲜少有人觉得自己还可以或自己已经充分活过了人生,我们想的多半是‘我还未好好活过’——这样的悲伤是世俗的悲伤。当我们谈超越世俗的悲伤,也就是我们将要讨论的代表财富的悲伤,它某种程度上像是一种幸福的悲伤。这有点儿像是聆听一首悲伤的歌,悲伤来自了悟事实,了解到不论你做什么、不论你多么接近成功,第三颗草莓终究只能站立一会儿然后掉落。了解那样的事实、那样的感觉,基本上就像是嘲笑自己--我们谈的是这种悲伤。我们就像是在嘲笑自己、自己做事的方式、自己的态度和想法,这对我们会有帮助。人生如此辛苦,那又怎么样?所以我们不停地逛街购物,彷佛会活上一千年似的。当我们逛街购物,就是尝试把第三颗草莓叠在第二颗之上。这就是为何‘由衷的悲伤’是如此重要的财富。获得这种财富的唯一之道,先别提‘获得’,唯一能让我们开始珍惜、渴望这种财富的方式,就是了解实相。我们要谈的并不是了悟很深奥的实相,譬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次要谈的是很简单的事实,我们别无选择而必须接受的事实——死亡。但我们谈的不是未来才会发生的死亡,而是现在就正在发生的事实——当下这一刻,我们正在死亡。了悟这种死亡的事实其实也就是了悟生存的实相。当然各位都知道这点,我会对此详加解释,但不会给各位一张临终时应该如何打包行李的清单。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转世、来生。如果没有来生,就没什么好担心,你就像一座工厂,当电力耗尽,工厂也随之停止运转。我们都算是佛教徒,所以我们许多人不加思索地就相信轮回转世的概念,并自豪于这样的信仰。相反地,一些无政府主义的科学家们也许自豪于相信没有转世这回事。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有没有转世,在究竟的层次上都属二元对立,因此我们只能在相对的层次上来讨论转世的概念。当我们在相对的层次上讨论时,基本上,我们是非常模糊地讨论。模糊、笼统、不精准,这是整套相对真理的一部分。同样也是在《般若经》当中,佛陀提到,他告诉一位即将证得初地的弟子,〈菩萨证得初地算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他于二大劫、无数生之中累积了许多福德,并且清净了所有染污。然而这位菩萨心生嘀咕说:‘二大劫、几百万次的转世再转世,这真是久啊!’佛陀回答:‘别担心,当你证得初地,你会发现,所有这些转世、新年、圣诞节、国籍变换、转化为各类众生——有时在天上飞、有时在水里游,这些全都发生在火花迸裂又熄灭的刹那之间。’佛陀又说:‘而后当你证得十地,回首发现自己已然渡化了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佛陀对这位菩萨说:‘如果一位菩萨认为自己已经渡了无量众生,这就像一只萤火虫认为自己点亮了全世界一样。’佛然后接着说:‘当你一旦成佛,将会发现自己从未曾是众生、从未曾努力修行、也从未自始即受苦,你那时甚至也不是佛。’上述三段话让我们洞悉大乘佛教令人惊叹的观点。第一段话当中,佛打破了时间的概念,如果没有时间,又如何会有转世来生?第二段话,佛打破空间的概念。在第三段话里面,佛打破道、果的整个概念。所以转世只存在于时间概念的背景之下。从昨天到今天我持续着,这种相续是我唯一拥有并且能指称为转世再生的东西。这种相续的经验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碰到阻碍为止。有一个类似的印度故事写得很好。有一个人总是向克里希那(Krishna)祈求,有天他梦见口渴,在梦中四处讨水喝,然后有人给他水,而这水变成了大洪水,他被洪水冲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岸边。他不知道该如何回家,也不知道该如何联系他的妻子与小孩,年复一年,他寻觅归途。在此同时,他遇见一个女孩,和她共组新的家庭。有天他去取水时,从湖面上看见自己的倒影,垂垂老矣,脸上爬满皱纹,胡须灰白。他感到悲伤莫名,忆起了前妻,就在此刻他突然从梦中惊醒,然后克里希那出现在他面前。抱歉,我知道这应该是要跟佛法有关的教授才对!克里希那对他说:‘你怎么了?你要喝水我就给你水了!’我提这个故事的原因是,当这个人由梦中惊醒时,他失去家庭、另组家庭等等事情所经历的时间,都在一瞬间消失。由于成长的文化,我们大部分人以为,转世是换一个身体,而且这在很久的将来才会发生,但我们不应该以为将来才会发生这种事。当那个人看见湖中自己的倒影,他感到非常悲伤,就在那时他惊醒了,也许是看见自己倒影时所产生的悲伤使得这个梦结束了。因此,佛教徒相信,转世会持续不断至摧毁相续的因缘来到,这是他们理解的方式。这个因缘就是赫赫有名的‘证悟’,‘证悟’意指从轮回相续中觉醒过来。我之所以提这些是因为,如果没有具备上述的观念,死亡意味着什么都没有——死亡实在毫无意义、毫无用处,也不值得被讨论,因为它是结束。但从佛教的观点,死亡并非结束,死亡并非你最后一次说再见的时候,你最后一次说再见应该是在证悟之前的时刻。在那一刻之前,从佛教的观点,有太多假的再见。因为再次重生,我曾经多次作你的丈夫、多次被你抛弃、多次为你而死,我曾多次被活炸,只为满足你的口腹之欲;反之亦然。这就是佛教徒思维的方式。这种连续性一直存在,如果你能接受这样的观点,我们才能稍微谈论死亡,这个议题也才会有意义、才会显得重要。事实上,对于密乘佛教徒而言,死亡或临终是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时刻,需要好好被讨论,因为在死亡的时刻,你拥有最好的机会。你得到这样的机会不是因为你是一个认真的求道者,不是因为你去寻求它,然后得到它。实际上,我们大部分的人并不会去寻求死亡,死亡降临是因为它是这整套的一部份。对于密乘佛教徒来说,如果懂得运用这机会,它会是个不寻常的加持。简单告诉各位为什么这是一个好机会。你曾经有过不忙碌的时候吗?在死亡的状态下,你被迫无法忙碌,因为所有东西都在分崩离析。你的眼睛看不见,你的耳朵听不到,你的身体无法再有任何感觉,这些感官都是受雇于‘忙碌’的经纪人。这些戴着领带、拿着公事包的‘忙碌’的经纪人,他们现在全部都被解雇!他们离开了,失业了。所以没有经纪人交代你任何工作,你也完全失业了!这时候,你得到一个机会,有生以来,你的心识第一次处在一个最自由、最赤裸、最有力量的状态。


    IP属地:广东2楼2015-03-10 22:4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藏文里‘中阴’一词,相信你们已经听过上千次,这可不是美国牛仔裤的品牌 GAP!它真正的意思是‘间隔’。‘间隔’这个词其实是众多模糊语汇中的一个,但它是非常有力量的一个。对某些人来说,‘中阴’算是重要的。‘中阴’到底是什么意思?‘二者之间’、‘间隔’的意思。我说‘中阴’是个模糊语汇是因为根本没有‘这’或‘那’。‘间隔’的意思应该是在二者之间,但事实上根本没有这二者的存在。然而我们有‘间隔’这种概念,而这是解释中阴状态、解释死亡与临终状态的一个好方法。我举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我们进行‘毗婆舍那’观的修行时,我们理应住于现在,住于过去与未来之间。这多么讽刺、多么愚蠢!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到临,究竟何谓‘现在’?住于现在,住于当下,这种说法多么模糊却又如此有力!所以我们要来讨论这个‘间隔’。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必须假设有开始与结束这两个端点,以便呈现出间隔。从佛教的观点,我们正在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中阴。不同于一般认为中阴发生在死亡之后,我们说每一件事都是中阴。所以你会问:‘好,如果每一件事都是中阴,那么这个间隔的始末两端是什么?’别忘记,它们只是为了讨论的方便。从佛性到证悟,这之间的每件事都是中阴。


      IP属地:广东4楼2015-03-10 22:47
      回复
        受生中阴
        第六个中阴比较简单。从你投生在母亲的子宫里一直到出生,就是‘受生中阴’。但不确定的状态仍存在,别以为胎儿没有不确定性,它还是有。然后出生,来到生存中阴,第一个中阴,接着就不断重复循环这六个中阴。顺道一提,对大部分人而言,他们缺少一种中阴,三摩地中阴,他们只有全然昏沉的中阴。
        这就是关于中阴的教法。我这次只讲述中阴的架构与意涵,特意不提及实修,因为我想单单这样的知识与讯息就已经足够;至于你们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那是另一个很大的题目。在这六个中阴里,想必你已经注意到一件事,你能够做的就是去了解生存中阴的精髓,不是智识上的了解,而是对于这个不确定性的觉察。如果能觉察到这种不确定性,你对于计画的心态就会随之改变。你可能还是会计画2031年1月2日的下午四点钟,我们要一起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共饮下午茶;但在做这个计画的同时,你会取笑自己——这种自我取笑就是觉知。在所有的中阴里,唯一需要的就是觉知,这是为何佛教珍惜、重视智慧与觉知超过任何东西。有许多方法能够发展这样的觉知,但我还是建议各位,最好、最有效、最便宜、最没风险又便于携带的方法,就是奢摩他和毗婆舍那〈译:止观〉。
        对于那些真正的初学者,如果你们不知道如何修持止观,就试着坐下并且什么也不做。既然大家都喜欢有组织的方式,如果你愿意,这不是强制或命令,你何不从今天开始打坐300个小时?完成了再来见我。不需要冥想,只要坐着,坐直就好。计算300个小时的方式是:如果一次打坐少于5分钟,那就不能算进去,至少坐满5分钟才可以计算。所以假设你做了两次5分钟的打坐,加起来就是10分钟,像这样累计。当你完成了300个小时之后,可以回来找我谈。这种方法是针对那些非常初学的人,以及不需要做其他法本功课或持咒的人。300个小时要花十年?那么让我们减少一点,我们设定做100小时,三年内完成。不过有个条件,如果你五天做满100个小时,那就不算。这个功课有点像是中式炖羊肉一样地慢火烹调,据说羊肉要在砂锅里慢慢炖,味道才会好。如果你在一星期内做完这100个小时,这样的打坐不会有效。我宁愿你们慢慢炖,一天5分钟或10分钟,所以条件是:1.一次不能少于5分钟。2.至少必须长达一年以上。3.不要期待完成100个小时之后,我不会要你再做另外100个小时。所以,这完全不确定,我们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这很重要。即使是在禅宗里,你是为了洗厕所而洗厕所,为了擦而擦,而不是为了清洁才去做的。


        IP属地:广东10楼2015-03-10 23:00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5-03-10 23:09
          回复
            师兄如果对藏传中阴身概念比较陌生的话,建议可以重点关注一下关于临终中阴的介绍。其他概念可以慢慢参详。


            IP属地:广东14楼2015-03-10 23:36
            回复
              阿弥陀佛 感谢师兄分享受益匪浅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5-03-11 04:59
              收起回复


                16楼2015-03-11 09:2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17楼2015-03-11 0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