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水手呤俐曾经参与泰平军,为其购买军火并参与战斗,呤俐后回到英国,曾作《泰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一书,其中记载了泰平军在革命后期的装备与战斗情况。呤俐回忆道:当时的泰平军将兵员按照优劣程度分为四等:第一等为骑兵,普遍装备西方火器——或是步枪或是两支手枪——并配有马刀;第二等为火枪手,其中大部分仍然使用土制的火绳枪,呤俐认为其威力甚至不如军中少数来自北方的弓手使用的弓箭;第三等为抬枪手;最末等的兵员为新兵或是俘获的清军战俘,为戟手。
呤俐称其本人与其他几位西方人曾经在江苏训练泰平军一套新创的“半中半西”的阵法以适应枪炮带来的战争变化,但具体内容在书中没有介绍。不过,呤俐在书中描述过他亲身经历的一次战斗,其中提及泰平军在作战时各部队分为若干纵队前进,每队前方有大红旗为导引,各纵队间隔一定距离平行前进,最前方有大量的戟兵作为散兵掩护主力前进。与清军接近后,各纵队“像铰链一样”整齐的转变为横队展开。当面对装备有铠甲与长矛弓箭的鞑靼骑兵进攻时,泰平军变化为若干“或圆或方”的阵型,戟手居最前列,其次为抬枪手,再次为火枪手,呤俐提到泰平军中火枪手数量不足,他们不得不在阵型中“跑来跑去的向各处开火”,直到最后将鞑靼骑兵击溃。
呤俐称其本人与其他几位西方人曾经在江苏训练泰平军一套新创的“半中半西”的阵法以适应枪炮带来的战争变化,但具体内容在书中没有介绍。不过,呤俐在书中描述过他亲身经历的一次战斗,其中提及泰平军在作战时各部队分为若干纵队前进,每队前方有大红旗为导引,各纵队间隔一定距离平行前进,最前方有大量的戟兵作为散兵掩护主力前进。与清军接近后,各纵队“像铰链一样”整齐的转变为横队展开。当面对装备有铠甲与长矛弓箭的鞑靼骑兵进攻时,泰平军变化为若干“或圆或方”的阵型,戟手居最前列,其次为抬枪手,再次为火枪手,呤俐提到泰平军中火枪手数量不足,他们不得不在阵型中“跑来跑去的向各处开火”,直到最后将鞑靼骑兵击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