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传承吧 关注:65贴子:44
  • 3回复贴,共1

【道德经释义】吕祖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吕子道德经解序
玄元道祖为无始之至尊代分身。而启化函关。初度之年。紫气东来。青牛寄迹。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令尹真人。其书推本於声臭之原。旁及乎物理之变。体用本末盖綦详焉。秦汉而还。代有著述。惜多狃於肤见。偏泥玄文。昧厥源流。指为惝恍。句读之不明岂细故哉。予叨逢道化。证位清虚。深悼末学游谈。各分门户。仍譌踵谬。致误来兹。不惮亲为厘订。以祛千载之疑。虽无上妙奥非文字所能毕宣。而精一渊源即此书。堪为典要。得其义而大其传。是予之厚望也。夫是予之厚望也夫。
端平三年五月午日纯阳山人谨序
重刋道德经解叙
乾坤未剖。氤氲混融。浑浑沦沦。莫名其始。是天地万物之原。即无极太极之妙也。迨夫相摩相荡。乃奠两仪。於斯时也。混元一气。诞瑞钟灵。厥惟太上道祖。缘其先天奉天。不今不古。随时变化。更姓易名。以神奇之妙诣。常阐教而分真。住世留踪。隐显莫测。所以历代以来儒者罕究。其故夫子不云乎。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至於龙。吾不知其乘云而上青天也。呜呼。尽之矣。道德经五千言。总贯天人万物之理。直抉於穆清甯之机。秦汉以来。识者甚尠。兼忘本逐末之流。偏枯附会之辈。谬解虚无。妄相诟病。讵知言各有当。道无二端。清净自然乃纯一不已之极致。中庸渊渊浩浩。无臭无声。词异旨同。均言性体。世儒谈理或专倚於寂。言事则偏执於形。乌覩夫一本万殊。异用同原。太上德合无疆。不可以寻常肤见窥测也。沅幼从庭训。即受此经。每苦扪烛测蠡。未宣窽要。丙辰下第西归。道出留侯庙下。邂逅静一老人谭次畀以道德经解。予受而读之。如启琅环而遗身世也。独念儒服缁流。各是己见。黄老六经自昔分门。安得胥天下而悉读纯阳此书也哉。因不揣冒昧。公诸梨枣。俾知夫老子德盛化神不废人纪。可以廓清谈伪托诸说之谬。若夫玄功妙典。即是存养微言。符籙丹章。用驱阴阳灾沴。苟属解人。必能辨其真伪。又无俟沅之喋喋也。
嘉庆十年岁次乙丑广都刘沅谨识
重镌道德经解序
一。理也。而天地人共由之。故曰道体。诸身为德。道外无人。远人非德。道德以义理言。固非泛辞也。从古盛时圣人而为君相。则盈天下皆知道之当为。以修德为常事。周衰道敝。孔孟不遇於世。仅身体以教其徒。而邪说闲之。於是道德之言始紊。老子者隐君子也。夫子尝言老聃博古知今。则吾师也。吾将往而学焉。而临别称为犹龙。龙德而隐。遯世之名。非言其变化神奇也。而自汉以来。方外之士诡异支离。咸托於老子。竝夫子之言亦不为足信。老子遂为异端之祖。夫道者理之总名。德者所得於天。能全天理即为有德。岂特行文虚字。老子与子问答。无非至理。若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尤直抉造化生成之原。心性分合之义。而君子得时则驾。不得时则蓬累而行。用舍行藏。道亦如斯。曷尝有炉火升仙之说哉。古者方策繁重。藏书为难。尧舜以来。圣王之典籍尽在王府。不得其人以守之。保无散佚。老子之隐柱下也。其非有心。待吾子而传经欤。长年古人常事而俗易滋疑。故屡更姓字。檀弓载孔子从之助祭。老子直呼其名。非师弟何以如是。子夏告魏文侯曰。仲尼师耼。而刘彦和亦言。李实孔师。后世顾以为否。夫圣人之大也。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以老子为孔子师。未必有益於老子。亦复何损於孔子。而令后人谓天人性命之学可以无师。而能其误世非鲜。项槖尝为孔子师矣。孔子不因之而小。独於老子而自小乎。异端托老子。而老子遂非。刑名法术托孔子。而孔子岂谬。天人本无二理。圣人岂有二道。使老子本异端。而孔子称之犹龙。又何以为孔子。此书虽不可稽。中亦微有差误。然大要已明。自来诬老子者多矣。得是书可以稍正其妄愚。故与感应篇合而存之。夫道一而已矣。一者何理焉耳。理散於万事。而皆本於心。心纯乎理则天之与我者全。而道也德也皆是物也。白乐天云。道德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盖已得其大。凡而疵之者犹多。若韩昌黎其最著也。昌黎不知此书之义。而斥为坐井观天。然孔子美其犹龙。而昌黎讥其坐井。岂所见反超於孔子乎。鄙老子者。不过谓其为神仙之祖。然神仙之名起於迁。固彼不知古人多不求名。圣不可知即是神仙。如浮邱及河上翁。传诗传易皆圣门之徒。而目以为仙。梅福一高尚者耳。而曰仙去。谓圣贤之外别有神仙。则尽人合天之学视为难能。而辟老子者非宗老子者尤诞。呼马呼牛。老子亦复何计。第孔子所以称之之故。千载不明。为可叹耳。
道光甲辰乾月双流刘沅书时年七十有七


1楼2015-07-21 22:21回复
    绝圣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复、反也。以为太上自决之词。文、文告也。不足、言不足禁之。绝弃圣智。主昏於上矣。故民趋利者百倍。绝弃仁义。主残於上矣。故民反乎孝慈。巧利者与圣智仁义相悖者也。能绝弃之。盗贼何有。此三者皆非文诰所能感。非谓治民不必以合也。但命令必本於躬行。所系属者为要焉。见素则识定。抱璞则神全。少私寡欲则有天下而不与。此恭己无为之化。非圣智之资。居仁由义者不能也。
    绝学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唯去声 绝学、大道不明之时。唯有答应而无问难也。阿、阿比。荒辽远意。未央、无穷也。言学术不明之时无他忧。惟是非得失之难辨为可惧耳。唯者未必即阿。而相去正自不远。善恶本自分途。而辨别介於几希。此人之所宜戒惧者。不可不知畏也。知其不可不畏。则无忧而有忧。戒愼恐惧。亦安有穷期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晦。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食去声熙熙、和育意。享太牢、饫其泽也。登春台、畅其天也。盖民化於至德。日用而不知为之者也。未孩、未离母腹之时。保愼不容不至。乘乘、任天而动。貌归倚著也。满假故有余。纯一故若遗。沌沌、虚静之貌。若昏则非果昏。闷闷、喻其神全。澹、谓无欲於外。漂、谓不泥於形。有以者、有所挟也。顽且鄙者。绝机谋也。无极之真。三五之精。为受气成形之原。是吾身之母也。食、养也。
    孔德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孔、空也通也。恍光之密。惚几之微。道虽恍惚而其中有象。下文恍惚。又以离珠之流动言也。盖离中真阴。是为恍惚中之物。坎中真阳是为窈冥中之精。二者性命之宅。道义之根。孔德之容者此也。三五之精别於凡精。故曰甚真。信阴阳递运不失其候。名体物而在不易其称。阅、观也。甫、始也。太上自言。以此能知万物之始。则道岂能外是而他求哉。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曲则全。中庸所谓曲能有诚也。此句下五句之纲领。文同而义别。枉、屈也。漥卑湿之处。得、自得也。枉与直。漥与盈。弊与新。极於此则伸於彼。物理之循环不穷者类如斯。守约则能自得。即此可以知彼也。贪多则反。多疑美恶。恶其杂揉也。惟圣人以一贯万。故可为天下式。其次则必致曲以求全。戒多而取少也。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发。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见去声 此覆解上文曲字之义。见以所知而言。是以所行而言。所谓曲则全者如此。期於道得诸已全而归也。岂委蛇迁就之比哉。
    希言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乐音洛 夫道不贵多言。为言有尽而道无穷也。飘风骤雨。喻其不久道统万物而言。德则人之体道於身者也。失谓失意。三者忧乐同人。故人亦信之。结二句反言以明之。若己信不足。人亦不信之。尚口乃穷者也。
    跂者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於道也。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跂去智切跨苦故切恶去声跂、举踵而望。跨、垂足而坐。以喻为其事而无其具也。余食、余弃之食。赘行、赘疣之行。自满假者视道为无用。徒见恶於物。有道者岂为之乎。此与二十二章略同。
    有物章第二十五
    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强去声浑成、无偏缺也。寂虚静寥空阔独立。其尊无对不改。悠久无疆。周行於万类而足以给之。故不殆母字育之也。机一往而不畱曰逝。境辽邈而无尽曰远。反者。其所归宿也。此极言道之所以为大。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此承上文推广言之。道之大不可见。天地实布昭之。王者参赞天地。体道施化。以四大并言之。见王者所以斡三才而能宏道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地之含宏光大。品物咸亨。则道无不济矣。地承天而时行。天本道为运化。道体无为。故极乎自然之。致此又承上四大之说。而推论之。以明凡人皆可崇效。卑法而体道也。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燕乘俱去声此示人以持重守静之功也。根、本君主也。辎重、行者载资重之车。借以为迟重之喻也。以身轻天下。谓危其身而亡乎天下。失臣无以驭气。失君无以镇心志以帅气。若君臣然也。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无辙迹、不拘成迹而合於时中。不用筹策、不逆不亿而自然先觉。善闭、谓凝神养气。不弛其闲。善结、谓抱一守中。緜緜不息。此五者修道之实功。圣人之能事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袭、重也。易曰。重明以丽乎天下是也。圣人尽人性以尽物性。明乎五者之义而已。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此又示人以取善之功。是善行善言五者之所以能深造也。资、取资。要妙、崇德修慝必取诸人以为善也。虽智亦迷。自用则小也。


    4楼2015-07-21 22:22
    回复
      2025-07-24 14:03: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知雄守雌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而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长去声知、见之明。守、存之固。雄为阳精。雌为阴魄。溪、山水自上下注之所。常应常静。为不离婴儿先天一炁所生。谓圣胎也。金之色白。黑者神气入於幽静之意。式法忒差也。鍊神还虚。则归於无极。知荣、明其无与。於己谷汇川之名也。德足者无所不容。物质纯固曰朴。道体如是。散而为器。一本之所以万殊。官长君师之职。大制不割、本道以为宰制。而无所矫揉割裂於其闲也。
      将欲取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为纷更妄。作不得已。可已而不已也。神器、言其至重。妄为则反以扰民。拘执则无所变通。二者皆未适中。盖凡物之理各有所宜。行、自行。随从人嘘缓而吹。急物之以息相扇者也。强、嬴。以形质言。载、隳。以才能言。甚、太甚。奢华、侈泰。矜肆物情不一。圣人权其轻重缓急。去此三者。是以能理万物之宜。而天下相安於无事也。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好去声其事、谓兵事。好还、杀戮必有报也。荆棘生、则井里萧条。可知必有凶年。伤天地之和气所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为不道早已。
      善、善於为治。果、自强不息。取强兵力争也。不得已柔巽之意。太上恐人误以勇力为果。故详言五者。以明之物壮则老。正强力不能久之徵也。不道、不以道。早已敝之速也。
      佳兵不详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恶去声此与上章皆一时之言。三句乃一章之纲领。佳兵犹言利兵也。
      是以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澹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居、平居。恬澹、镇静而不扰。左为阳。右为阴。兵凶器故尚右。同於丧礼。杀人过多非禁乱之本心。虽胜必戚。见仁慈之无已。此承上文。反复申明之。欲人惩不详而广好生。贱武勇而崇仁义。其丁宁之意至深切矣。而后世且以申韩刻薄之学。归咎於道德。不亦谬哉。
      道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朴字解。见二十八章。不敢臣、无有加乎其上者。侯王守朴则可以恭己而理。故万物宾服。天地相合。以下推无名之道所由来。言天地以一气而均万物。氤氲化醇各正性命。始制有名。既有名矣。万殊一本。物各有当止之处。惟知止於至善。则以一贯万。所以不殆江海为川谷之王。大道为万物之本。侯王舍是。将安所守哉。
      知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胜人外鹜者也。自知自胜内省者也。知足则常觉其有余。强行则日新而不已。不失其所得主而有恒。也死而不亡。与天地同休也。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有衣被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兮而不为主。可名於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泛、如水之泛滥而满也。其可左右、言不可以一偏限。下文正言泛之实也。不辞、能容受不名有无迹象。衣被、以衣被人。借以言覆冒之意。不为主者、万物本道以生化而道实无为也。以其常清常静而言。其小无内。以其翕辟万物而言。其大无外。盖无微不入。是以能无物不包也。惟圣人为能体之。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乎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用之不可既。
      道本无象。而凡有象者莫能加。执之以驭天下。则天下归往。万姓时雍。共安於泰运之天。彼务缘饰以快目前者。如乐与饵非不悦於目耳。然移时辄忘。如过客之去而不畱。大道不然。所以视听不可穷。而取擕无有尽也。
      将欲潝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潝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疆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张潝强弱废兴。与夺往复相因。有自然之理势。烛其几於未萌。而贞其守於勿懈。惟知微知彰者能之。柔弱胜刚强。所谓不战而屈人也。利器、国之事权。示人与人。太上此言。为兢意气而昧知几者发也。


      5楼2015-07-21 22:22
      回复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以欲静。天下自正。
        道体无为。而其用至广。中庸所谓费而隐也。侯王能守之。则全体大用具矣。物有不化焉者乎。欲作、谓太平久而燕乐。兴镇以无名之朴。而民果返朴还淳。则欲作者亦将不欲。故夫本道化民者。不以一己之欲强民。而天下自正也。
        上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尚仁为之而无以为。尚义为之而有以为。尚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不德、不自是。其德不失德。常自见为德。无为为之。以主治者言。无以为有以为。以在下者言。攘臂忿争之状仍执固乱治也。书曰。乱臣十人。道该全体大用。德则有浅深分量之不同。仁义礼专指其用之及人者言。上德无为。而民亦无由测其所为。荡荡难名者也。下德为之。而民亦知其有以为形格势禁者也。仁义礼皆治世之具。而其用各殊。仁主於慈爱。故尚仁则百姓日用而不知。义主於断制。故尚义则天下服教而畏神。若夫礼。周乎人官物。曲而其制严密。故礼之至者。民莫之应或反攘臂而自是其见。盖世运递降。人心因之。仁义礼今古不易。而其播为政教。则详略损益之分。理势所趋。不能强齐。由太古逮於今。政教有加而风气未必古。若而后云者。言天人气数之适然。非谓仁义礼之可以偏任也。礼以忠信为本。故忠信薄而礼教尤先。前知亦道之发皇。而偏尚则反陷於愚。诬宁厚毋薄。宁实毋华。去取之闲。必务其本。太上此章之旨。因末俗文胜而反复推言之。欲人本道德仁义以化民也。
        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贵高将恐蹙。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以贱为本也。非乎。
        昔太初之始。一、太极也。不贰之意。谷、江海之属。贞、正也。致之所以致此者。发、决坼蹙危踬也。言天地万物无不得一以成。以明侯王代天理物。必得一而后可正天下。不可恃贵高。而忘自下也。
        故致句数车无车。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致、与致之之致同。言推极具至也。数车、玑轮天之所以旋运也。无车、无车之真。形琭琭圭角落落不同羣也。承上文言。致一之道非可泥象滞形。夫至一者。莫如天。天运旋枢。数度无忒。然究其所以然。实惟一气运行。非实有车之形器也。人惟不能如天之纯一。是以执贵贱之形。自高则琭琭如玉。自贱则落落如石。致一者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不欲如此也。
        反者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反、复也。人知以动为动。而不知反本还元。正道之所以动而无动也。弱、致柔也。人知以强为用。而不知专气致柔。正道之所以用而不穷也。有者道之迹。无者道之妙。
        上士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若存若亡。犹言可有可无。道本中庸下士所忽。而上士所重也。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
        建言、古之立言者。若昧、暗然而日章若退。敛拥而自下。夷、平也。易也。诗曰。有夷之行若类。混俗和光若辱。含垢纳污本广德也。而若不足、本建德也。而若偷安澡厉在神明。不务外以求知也。质直忠信也。若渝、变化不拘。此引建言以明有道之象如此。所以非中下士所能知也。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夫惟道。善贷且成。
        此六句又推广上文之意。而勉人以勤道也。物之方者皆有隅。大方、随时处中而无圭角也。大器、不甘小就故晚成。希歇寂也。大音、大象以未发之中。言参诸物情。稽诸道体可名也。善贷、给万物而不匮也。且成化功成也。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自虚无生。一炁又从一炁产。阴阳三元剖而万物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恶父俱去声冲气、冲虚无朕之气。即上文所谓一也。和、调畅之意。王公贵谦下。体冲和以宜民也。损益、无常要归於冲和为尚。人之所以教人者。太上自言。我亦犹人。惟不失冲和为难耳。强梁与冲和相戾故凶。教父、言教人必以此为先。太上以忍辱慈悲为教。故其言如此。孔子系易於谦卦。三致意焉。而金人攲器之类示训谆谆。其不以此欤。
        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闲。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闲去声道不倚於形气。故为天下之至柔。驰骋、操纵由之也。无有道之体。无为者自然之用希。及民鲜能之也。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徇名殖货自忘其身。贪得无已自蹈於亡。皆由不知权度其轻重也。大费、谓自耗其所有。厚亡、谓徒甚其悖出。知足知止安有此患哉。
        大成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缺、亏歉意。冲、虚也。范万物而无迹。纳万有而若虚。盖德盛化神者然也。求伸者反折。炫长者必败。多言者易穷。圣贤以理胜气。以拙晦才。以默屈人。皆反身修慝之实功。躁胜寒、温以解冻也。静胜热、定以除蒸也。二者阴阳之义。修道者体此以审乎寒暖燥湿之宜。动静交养。俾未发之中已发之和。无稍差谬。而清静之道心其亦庶几矣。不然而小成易盈。纷纷於直与巧辩以正天下。何惑乎烦劳而无成功哉。


        6楼2015-07-21 22: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