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書院記
畢業百日有餘,會中秋良辰,瞻月光皎潔,念母校日甚,尤憶往昔之事,神遊龍泉之中,感流年似水,嘆光陰不複,思緒萬千,遂作文以記之。
彩雲之南,滇中之地,有彝人之州,謂之楚雄。城之南有書院者,嘉靖四十年始建,謂之龍泉。背倚群山,面眺江水,最占形勝。院內青松環攬,清幽靜謐;翠竹點襯,清麗自然;紅蓮映日,嬌美可人;游魚戲水,生氣勃勃;樓閣嚴整,古樸典雅;小橋流水,別具風韻。有雙泉藏于庭院深處者,汩汩然集天地之靈氣,潺潺然蘊日月之精華,百年以來,湧流不絕,清麗透亮,一曰龍泉,一曰鳳泉,書院之名,由此而來也。“龍泉匯鳳泉,三年出狀元”,憶往昔五百載,名家輩出,才俊湧現,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民國廿一年,倭據東北,虎視中原,泱泱華夏,存亡關頭。時局動盪,國將不國,國若不復,省將安在?雲南政府,慎思重量,於古龍泉書院之舊址,創省立楚雄中學,以明恥教戰,興學救國。誕生於烽火歲月,成長於戰伐硝煙,楚中兒女懷教育救國之信念,擔抗日圖存之重任,以教學育抗戰之英才,以行動彰抗日之決心。憶昔崢嶸歲月,熱血揮灑疆場,歷經戰火洗禮,楚中永綻光芒,爾後勵精圖治,龍泉再添輝煌。壬辰之年,余入楚中,會母校八十華誕,因得以了知校史,親感過往變遷之滄桑,發展之崎嶇,幸甚至哉!
遙記三年之前,余初入母校之門坊,見一巨石矗于屏風之旁,上鐫“明德 知行 致遠”六字校訓,深有所感。《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欲成人,先有德,德之高尚,識之遠卓。陽明先生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學以致用,方為學之大道。臥龍嘗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蘇子亦曰:“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以書為伴,淡薄治學,乃吾輩之應所為也。知行合一,明德致遠,實乃余與眾楚中人孜孜之所求也。
是值夏秋之交,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余漫步校園,滿目蔥鬱,倍感心曠神怡。仰觀古樹參天,俯看綠草茵茵,或見松鼠嬉戲,又聞飛鳥啼鳴,而身旁花隨風動,珊珊可愛,蟬隨雲鳴,遼遠悠長。須臾,至龍泉書院。書院歷經修繕,已不同往昔,然古風猶存,底蘊依舊。院門紅磚碧瓦,圓潤莊正,又有金字對聯刻于兩側,曰:“書聲不絕龍泉水,器識還登萬卷樓”。入則見步蓮之池,日照于荷花之上,魚戲于蓮葉之間,波光粼粼,青紅相映,良多韻味。迎風過橋,又至一門,仰見“楚威秀甲”四字,門側亦有對聯,曰:“龍泉春色來天地,書院育才歷古今”,百年光輝,皆蘊其中也。再入,又見一池,景致與前相似。而有亭翼然立于池中者,攬秀亭也。攬萬物之色,秀龍泉之美,故名攬秀也。過攬秀,愈覺書院深幽,廊腰縵回,終至其極,見一高樓聳立,氣勢宏偉,正中乃“萬卷樓”三字,筆鋒淩厲,大氣磅礴。彼萬卷樓,藏書之地,子美之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恰合此意。余遊龍泉,感其歷史厚重,寧靜淡雅,實乃求學之寶地也。其後三年,余亦數夜遊龍泉,見書院燈火閃爍,學子月下苦讀。而是時月光皎潔,星光點點,薄雲淡抹,清風撫柳,蓮池映月,凌波起舞,別有風情。正是“楊柳春風龍泉池畔書聲朗,芙蕖秋月書院深處燈火明”之佳景也。余今夜神遊龍泉,亦重觀此景,只覺百感交集,乃欲乘風而歸,親臨芙蕖,再賞秋月矣。
龍泉三載,中外之識,古今之言,自然人文,皆有涉獵,余亦孜孜,倍感充實。然致遠路慢慢,非一日之功就,仍需積跬步以至千里,積小流而成江海矣。蓋余三年之所得,知識第二,情感第一也。余之師愛吾輩,秉夫子之遺風,因材施教,懷丞相之精神,鞠躬盡瘁,韶光三載,傳道授業解惑,為吾輩之成長嘔心瀝血,不可不感激而涕零也。余之同窗,情同手足,相扶相助,為共同之理想奮斗不已,不可不情深而難捨也。三載歲月,若無師無友,安能舒心而度邪?嘗億三尺講臺,吾師以人文之情懷,講中華文化之博大,因科學之素養,演數理邏輯之高妙;半畝球場,同窗展颯爽英姿,顯青春活力,以堅韌精神,彰青雲志向。遙想梅香苑中,賞梅觀雪;墨香苑里,吟詩作賦;狀元橋畔,援疑質理;集英亭下,談古論今。顧冬陽之下,運動盛會,拼搏身影,依稀可見;遐春風之中,藝術佳節,動人歌聲,繚繞耳旁。此情此景,每每想及,歷歷在目,余未嘗不倍感溫馨而感傷矣。
吾愛吾校,書院幽美觸吾心,龍泉清流蕩余魂。悠悠龍泉水,永駐吾心頭,三載深情,永世不忘矣。今余雖身處異鄉,然心系母校,思念故人。月圓之夜,仰望天穹,惟感往事如煙,弗知言何,乃含淚低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乙未年八月十五日于中珠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