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吧 关注:78贴子:63,181
  • 5回复贴,共1

【说礼论乐】礼的本质在于敬——徐晋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这一段是在讲礼的因时变革的问题,礼乐之事一定是顺应时代的,每一个朝代他都要对上一个朝代的礼乐进行增损,民间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礼乐问题上做一些变通。当然,有变更有不变。这里面孔子就谈到了两个变通的事情。
第一个,是在祭祀的时候戴的麻冕。冕是用一种木头,他先把它在里面做成一个架子,然后外面再蒙上一层布,它要象征天地,因此它的上半部是黑色的,下半部呢是红色的。从前,冕是用要麻来做的。但是,按照古代的布的大小,二尺二寸的这样的一个幅度,那么在这二次二寸的幅度里面,要能够有2400缕的麻,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事情,在物力上是不足以支撑的。那么当时的人就加以变通,我们不做那么费力的东西了,我们就用黑色的丝布来代替,丝布就是帛这一类的东西。这个“纯”实际上是一个通假字,通“缁”,“缁衣”的“缁”,黑色的布帛这样的一个意思。因为在篆书里面,这个“纯”它和“纟”傍一个“才能”的“才”是非常相似的,所以就成了它的通假字,而这个“纟”傍一个“才”,就是“缁”。
现在改用黑色的布帛,它是在物力使用上变得简约了,孔子认为,这个并没有毁坏礼的敬,内心的一种虔敬之心,因此孔子认为,我们就要与时并进,这是没有问题的。
好,但是对于另一件事情,孔子坚决地做了一个保守派。从前,臣下,他在得到君主的赏赐的时候,他要向他拜谢,他是要走到堂下,就是走出门外面,走到堂下去,匍匐在地,稽首敬礼。所谓“稽首”就是把两个手都要放在地上,然后把脑袋一直顶到地,然后再到堂上来。可是当时的很多的大臣,内心里面已经没有了对于君主的一种尊重之心,礼崩乐坏了,他变得很骄泰,所以他们直接在堂上就下拜了。孔子却依然谨守古礼,当他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依然跑到堂下去稽首敬礼,然后再回到堂上来。
这个就体现了孔子他对于礼的本质的一种深刻的把握,礼的本质应该是内心的虔敬,出自于自己的内在的良知,而不是说我们有一个外在的规则去要求你。因为一个人如果光是因为外在的规则,而去接受了礼的束缚,他其实是非常痛苦的,这样的人他会成为一个虚伪的人。为什么孔子的教育要从诗教开始,接下来才是礼教,他就是要首先通过施去激荡你的性情,让你内心那种真善美的东西迸发出来,然后你才好接受礼的这样一个规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9-19 08:38回复
    @无怨斋主 赞一个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9-20 08:02
    回复
      2025-07-27 00:23: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徐晋如写的?


      3楼2015-09-20 12:59
      回复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毋不敬。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9-20 13:03
        回复


          IP属地:河南5楼2015-09-25 10:55
          回复
            “居处恭,执事敬,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楼主好文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9-27 07: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