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云堂吧 关注:2贴子:188
  • 5回复贴,共1

许小年:经济萧条至少5年 两个“中国模式”决定未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9月22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公开表达了他对未来5年经济的悲观,同时对两个“中国模式”、互联网金融等问题发表了精彩观点。
两种“中国模式”,即1978年—90年代以前,依靠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效率的提高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和90年代之后,主要依靠政府分配资源,刺激短期的需求拉动GDP增长的模式。
互联网思维早就有过总结,互联网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P2P,O2O等不创造价值,并没有解决金融行业的难点——信息不对称问题。


1楼2015-09-24 13:53回复
    认清两种不同性质的“中国模式”
    当我们谈“中国模式”的时候,我们混淆了一个概念,其实我们有两个“中国模式”,从1978年到1990末是一个“中国模式”,从1990年末到现在是另外一个“中国模式”,我们经常把这两个“中国模式”混淆了,现在有必要区分一下。
    从1990年到现在是什么模式?主要是依靠政府分配资源,刺激短期的需求拉动GDP的增长。现在中国模式主要是依靠借贷来实现的,政府发钱、支配资源、拉动经济的增长。政府的资源从哪里来,来自于税收,来自于国有银行扩张信用,政府的资源来自于中央发行货币,主要是依靠这样的方法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2009年启动了4万亿计划,更是第二阶段中国模式的典型代表。政府花钱靠银行发贷款,靠银行印钞票拉动经济发展,跟前一个中国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
    这种靠政府拉动短期需求维持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两个原因:第一个,政府的资源再多也是有限的;第二个,政府不断发钱,银行印钞票,虽然可以促进短期的增长,但是促进的作用越来越弱,政策同样存在着递减效应。这和吃药是一样的,一种药用多了,药力会不断衰减,我们叫做投资的效用递减或者政府作用递减。
    2009年我们执行了4万亿刺激计划,结果使得本来就已经过剩的产能又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由于4万亿主要靠债务融资,结果形成了今天政府债务、银行坏账的问题,这是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一个很大隐患,这个隐患不清除,我们无法进入下一轮的增长,大家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3楼2015-09-24 13:58
    回复
      2025-07-28 11:09: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政府债务问题是中国经济一大隐患
      新一轮经济景气的前提条件有两个,第一个是清理过去积留下来的债务。
      今年“两会”时,财政部宣布推出1万亿的长期债务置换的计划,用长期债务置换地方政府已经到期的债务,说白了就是解决企业贷款展期的问题。年初提出1万亿,年中加到2万亿,现在加到3万亿,这说明地方经济的债务问题比当初估计的还要严重。
      如果地方政府债务不清理就会转换为银行的坏账,银行的坏账正在上升,如果地方债务问题划不出来,如果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调,银行坏账会快速上升。所以,要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把过去执行单纯依靠政府政策拉动经济所遗留下的问题清理掉,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大包袱。
      第二个前提是必须从政府拉动需求的模式回到1978年到1990年那种,通过改革释放市场能量的模式。
      由于到目前为止,实质性的改革措施出台不多,因此新常态可能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怎么办?市场永远处于变化之中,企业必须求变,也就是转型的问题。


      4楼2015-09-24 13:58
      回复
        转型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和思维
        不仅国家经济要转型——经济增长模式从单纯依靠政府短期政策措施转向基于市场,释放市场力量,发挥企业家的创造和创新精神,提高效率、走可持续增长的道路。企业也需要转型——首先要转变观念。
        昨天正和岛的同事告诉我,要组织企业家去以色列、德国、美国访问学习,我觉得非常有必要,第一就是要学人家的观念、人家的心理,其次才是学商业模式,学技术、学产品。
        以色列的企业家创造能力如此之强,并不是犹太人比中国人聪明,其实中国人的智商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中国人非常聪明,但有时候太聪明了,聪明到了经常做蠢事。
        我们可以去看去学,但你要想照抄他们的商业模式极为困难。德国那么多的优秀中小企业手里都有独特的技术,在上百年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就那么一个小铺子,小作坊,专心致志走下去,在一项技术上做到世界领先,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心态,有没有这样的定力,有没有这样的钻研和精神。
        做企业,要的就是这种不以小为卑贱,不以小为低下的精神,这样一种内心的追求,把一件小事做好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会为自己的小作坊感到骄傲。


        5楼2015-09-24 13:58
        回复
          企业经营不应找风口 关键在创新
          中国的企业家一说就是做大做强,把大放在强的前面,都想着大,没有人专心一意做强。现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只要你找准风口,猪也能飞,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写照。
          有学生问我,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我觉得做企业不是找风口,不是财权力,做企业不需要听我讲宏观形势,宏观好有好企业,宏观差也有好企业,企业的经营不是跟着政策的大风扬帆启航,应该是无论刮风下雨,我都可以前行。
          我经常问学生,他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一半以上的人说是资源整合能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所谓的资源整合不就是拉关系吗,这不是核心竞争力。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长于模仿,短于创新,这是中国企业家的局限性。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我们的文化传承有关,我们的文化传统不鼓励独立思考,而是希望人们遵循集体规则,不管是显规则还是潜规则。
          这和政府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在4万亿计划的时候,人人做风电、太阳能,国际上说,中国人生产什么,什么价格就跌,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涨,因为中国人都是一窝蜂而上,最后搞得产能过剩。


          6楼2015-09-24 13:59
          回复
            P2P不创造价值 很多O2O也不创造价值
            我有个学生要做P2P,我坚决制止了他,我认为P2P不创造价值,甚至很多O2O也不创造价值,什么叫O2O?就是两边都是零,中间一个2,这就是O2O。需求这端不着边,供给也不着边,中间幻想一个百亿市值的公司,这就是O2O。
            为什么说P2P不创造价值,因为P2P没有解决金融的关键问题——信用问题,信用的基础是信息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无法判断这些潜在客户的信用风险,这是金融的实质。
            要想准确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必须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P2P并没有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P2P只是把企业和银行拉在一起,只是把借方和贷方拉到一起,相当于一个婚姻介绍所,他把男女拉到一起,至于婚姻成不成,介绍所不管,也不关心。
            做金融必须要关心能不能成,如果不能成,失败了就是坏账,就是损失。所以,做金融虽然像婚姻介绍所,但是又比婚姻介绍所要求高多了,要想确保贷款成功,要想办法降低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如果不能在这方面做出贡献,就没有创造价值。
            要是不创造价值,企业就没有一个能够活下去的商业模式,没有一个可靠的盈利模式,创业就要失败。


            7楼2015-09-24 13: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