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筸吧 关注:3贴子:14
  • 3回复贴,共1

是镇“筸”而不是镇“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经过清代到民国,凤凰古城有一个别称叫“镇筸”。在湘西,这个别称与她的正名一样响亮知名,在某一时期,其使用频率甚至超过了正名。随着历史的变迁,凤凰回归为湘西一个普通的小县,凤凰的别称也就逐渐淡出于人们的口语和书面语之中。凤凰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凤凰的历史别称又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书面语和口语之中。在口语中,前后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书面语中,不少人用“竿”字取代了原来的“筸”字,镇筸写成了“镇竿”,这一字之变,关涉到凤凰的历史文化,值得大家讨论辨析。


1楼2016-02-22 22:03回复
     一、史籍名著中凤凰别称的书写。
      先弄清楚别称“镇筸”的由来。明代嘉靖时期,明王朝以武力镇压了持续十多年的湘黔边区苗民起义后,增加兵力,调整在湘西的军事部局。据道光《凤凰厅志》所述,嘉靖三十一年,朝廷于麻阳(今锦河镇)置参将一员。由于凤凰古城(当时为五寨长官司城)的位置比麻阳更具军事意义,于是朝廷在嘉靖三十三年(1552),将参将由麻阳移驻到五寨司城。该参将虽驻守凤凰,但兼管镇溪军民千户所(今吉首、花垣辖地)和“筸”子坪长官司(今凤凰竿子坪、三拱桥一带)的苗民,因而官方就从这二处地名中各取第一个字,给该参将冠名,称“镇筸”参将。随后,凤凰古城也就被称为“镇筸”,这样凤凰就有了一个蕴含军事意义的别称。


    2楼2016-02-22 22:05
    回复
      2025-07-25 04:28: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嘉靖三十五年(1557)仲春,首任镇筸参将孙贤领官军拆除了五寨司城的土筑城墙,于次年修成了新的砖石城墙和参将衙署及兵房,立下了刻有“新建五寨城记”的石碑一座。清道光《凤凰厅志·卷十九》辑录了该碑文的全文,凡书写凤凰别称的文字,均为“镇筸”。这是凤凰别称的书写之始,后人均按此书写凤凰的别称。
        清代,凤凰厅地方官府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道光四年(1824)和光绪八年(1882),各编刻成《凤凰厅志》一部。在这三部厅志中,凡用到凤凰别称的,都写为“镇筸”。晚清著名思想家魏源,写了一篇《傅鼐传》,提及傅鼐于嘉庆四年平定永绥(今花垣县)苗民起义一事,原文为“镇筸黑苗吴陈受众数犯边”,“责巡抚姜晟严获首贼,鼐为擒之”。(见著名学者孟森著《清史讲义》第271页)可见,别称的这一书写延续到了晚清。此后的民国,依然相承这一书写。


      3楼2016-02-22 22:06
      回复
        民国三年,为纪念在凤凰辛亥举义中牺牲的光复军义士,凤凰官方在城外擂草坡为他们修建了“复汉流血义士塚”,在墓园立了“烈士纪念碑”,上刻墓志铭一篇。其正文之后刻的是撰写人的身份及姓名,其原文是:“陆军少将三等文虎章镇筸总镇湘西镇守使田应诏谨撰”。成书于民国初被称为二十五史之一的《清史稿》,在它的“兵志二”部份中,有一段话解释了清末凤凰和永绥的绿营兵不被全部裁汰的原因,其原文为:“唯湖南镇筸系改土归流,无土著农户,除苗产外,地皆屯田,民皆兵籍。绥靖镇亦然,请于此两镇兵额不再裁汰。”
          凤凰籍的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他的著名散文作品多写于民国时期,也喜欢以别称称凤凰。他在《凤凰》一文的开头,还特给“镇筸”加上了引号以引起读者注意。对以凤凰子弟为骨干所组成的军队,无论是晚清还是民国,凤凰人均自豪地称之为“筸军”。沈从文在作品中中所写的这一特称,均为“筸军”两字,绝不是“竿军”。以上数例说明,凤凰别称的正确书写一直延续到了民国。


        4楼2016-02-22 22: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