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讲的念珠故事
南怀瑾先生也在一篇文章中讲过一个念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也是文殊师利菩萨,十分有趣。
据说文殊菩萨在无量劫以前度众生的时候,遇到了一阐提。所谓“一阐提”,就是非常顽固的,极难度化、极难成佛的人。这一类人要到无量劫以后,才能发觉悟心、才能成佛。可是文殊菩萨是个急性子,等不到无量劫以后再来度这些众生,于是文殊菩萨手中宝剑出鞘,“咔、咔、咔、咔”,这些一阐提的头就掉了一地。
掉了以后怎么办呢?文殊菩萨就把这些一阐提的脑袋用绳子串起来,给他身边的阿罗汉每人发一串。阿罗汉拿在手里边就一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着念着,就把这些一阐提的佛性给唤醒了,不需要等到无量劫以后他才发心,才成佛。也就是说文殊菩萨今天杀了这些一阐提,阿罗汉拿着他们的头念佛,他们下一世投胎以后,菩提种子马上就萌发了。
文殊菩萨替极难成佛的一阐提着急,把他们的头都砍下来了,这就是念珠的来历。佛教里有些阿罗汉成圣以后,不出来度众生,他手里拿着念珠不停地念。意思是说大地的众生好比是一阐提,我虽然不出去有形有相地度众生,但在这山上不停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加持一阐提,也是在度众生。
南怀瑾先生这个故事里的一阐提,也可以理解成顽固之极的习气,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其实也是这样的一阐提,尘垢重重,极其冥顽不灵,诡计多端,不受教化,因此需要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宝剑一挥,把它的头-直接砍下来才行。
谁偷了佛祖的念珠
另有一个关于佛教念珠的故事,也意蕴深刻。
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供奉这串念珠的地方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他的七个弟子知道。这七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
不想有一天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老住持就召集七个弟子问:“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自己放回原处,我就不去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的。”

(海南黄花梨精品欣赏)
七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说:“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七天,还是没人承认。老住持很失望,说:“明天你们就都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吧。”
第二天,六个弟子收拾好东西,长长地舒了口气,干干净净地走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了下来。
老住持问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说:“我没拿。”老住持又问:“那为何要背个偷窃之名?”弟子说:“这几天我们几个相互猜疑,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脱。再说,念珠不见了,佛还在呀。”
老住持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这名弟子手上。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说清楚,比说清楚更重要的是:能承担、能行动、能化解、能改变,能想自己更能想着别人,这就是佛法。否则要一串珠子,意义又何在呢?
南怀瑾先生也在一篇文章中讲过一个念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也是文殊师利菩萨,十分有趣。
据说文殊菩萨在无量劫以前度众生的时候,遇到了一阐提。所谓“一阐提”,就是非常顽固的,极难度化、极难成佛的人。这一类人要到无量劫以后,才能发觉悟心、才能成佛。可是文殊菩萨是个急性子,等不到无量劫以后再来度这些众生,于是文殊菩萨手中宝剑出鞘,“咔、咔、咔、咔”,这些一阐提的头就掉了一地。
掉了以后怎么办呢?文殊菩萨就把这些一阐提的脑袋用绳子串起来,给他身边的阿罗汉每人发一串。阿罗汉拿在手里边就一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着念着,就把这些一阐提的佛性给唤醒了,不需要等到无量劫以后他才发心,才成佛。也就是说文殊菩萨今天杀了这些一阐提,阿罗汉拿着他们的头念佛,他们下一世投胎以后,菩提种子马上就萌发了。
文殊菩萨替极难成佛的一阐提着急,把他们的头都砍下来了,这就是念珠的来历。佛教里有些阿罗汉成圣以后,不出来度众生,他手里拿着念珠不停地念。意思是说大地的众生好比是一阐提,我虽然不出去有形有相地度众生,但在这山上不停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加持一阐提,也是在度众生。
南怀瑾先生这个故事里的一阐提,也可以理解成顽固之极的习气,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其实也是这样的一阐提,尘垢重重,极其冥顽不灵,诡计多端,不受教化,因此需要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宝剑一挥,把它的头-直接砍下来才行。
谁偷了佛祖的念珠
另有一个关于佛教念珠的故事,也意蕴深刻。
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供奉这串念珠的地方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他的七个弟子知道。这七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
不想有一天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老住持就召集七个弟子问:“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自己放回原处,我就不去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的。”

(海南黄花梨精品欣赏)
七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说:“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七天,还是没人承认。老住持很失望,说:“明天你们就都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吧。”
第二天,六个弟子收拾好东西,长长地舒了口气,干干净净地走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了下来。
老住持问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说:“我没拿。”老住持又问:“那为何要背个偷窃之名?”弟子说:“这几天我们几个相互猜疑,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脱。再说,念珠不见了,佛还在呀。”
老住持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这名弟子手上。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说清楚,比说清楚更重要的是:能承担、能行动、能化解、能改变,能想自己更能想着别人,这就是佛法。否则要一串珠子,意义又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