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红楼梦里,几个主要人物的结局基本是确定了,
宝玉和惜春都遁入空门。探春远嫁,王熙凤,贾母,贾政等的结局也都确定了。
大结局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宝钗和黛玉身上。
而宝钗最后肯定是活了下来,争论在于她和宝玉的关系如何,那我认为87版电视剧中对面不识,形同陌路的这种处理方式更突出了红楼梦的悲剧意味,还是可以接受的。
怎么理解彻底的悲剧这句话?
是不是所有主要人物都不得善终就是彻底的悲剧呢?
或者说把所有主要人物都写死了,是不是其悲剧意味就比苟活着或遁入空门的悲剧意味更大呢?
我倒是觉得如果主要人物都不得善终,或者都在短期内死去,反而不那么悲剧了。
因为如果我们相信还有另一个世界,或者相信有太虚幻境的话,他她们应该能在那里重聚。
最大的悲剧应该是阴阳两隔,或者是对面不识,如同陌路,或者是欲说还休,欲罢不能。
至于黛玉的结局,现在主要有几种说法,这可以做成一个选择题:
A. 上吊而死,主要依据就是那句判词:玉带林中挂。
B. 沉湖而死,主要依据是那首中秋诗: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刘心武好像是这种观点,并认为不会留下尸体)
C.泪尽病死,其实就是寻常床箦死。(87,89影视剧,包括越剧好像都是这个结局)
我倾向于C选项,即病死。
首先上吊而死,似乎更突出了黛玉的小性狭隘,似乎有赌气的意思,那么黛玉这个人物的魅力就大打折扣了,就不那么可爱了,那她的死也就不那么令人惋惜了。明知自己命不久矣,又何必强求姻缘的圆满?黛玉比宝玉更有悟性,所以黛玉最后应该能够看开自己的结局和宝玉和宝钗的结合,出于对宝玉的真爱和理解,她甚至可以祝福他们,而不是通过上吊来诅咒他们或表达不满失意。这也体现了宝黛合一的思想。
而且,秦可卿好像就是上吊而死的,黛玉如果也上吊,有重复的嫌疑。 脂砚斋经常说“不犯”,似乎就是不重复的意思。
其次,沉湖而死,其实和上吊一样,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失意绝望或不满的表达,也还是突出了黛玉的小性狭隘
或者说她放不下,想不开。从而削弱了其人格魅力。黛玉说过“无立足处,方是干净”。也就是说她能把一切看空,但佛家的看空绝不是自尽,而是不刻意强求,不执着。
另外,葬花吟中说:强于污浊陷渠沟。自沉之说和陷入渠沟说可以说是一样的,因此和黛玉本意是矛盾的。
所以,我认为,黛玉应该就是病死的。虽然有些平淡,但更真实,更符合其性格。可以通过焚诗和对宝玉宝钗的祝福等,渲染悲剧意味。
不知众位是否同意,当然也许还有其他选项,也请不吝补充。
宝玉和惜春都遁入空门。探春远嫁,王熙凤,贾母,贾政等的结局也都确定了。
大结局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宝钗和黛玉身上。
而宝钗最后肯定是活了下来,争论在于她和宝玉的关系如何,那我认为87版电视剧中对面不识,形同陌路的这种处理方式更突出了红楼梦的悲剧意味,还是可以接受的。
怎么理解彻底的悲剧这句话?
是不是所有主要人物都不得善终就是彻底的悲剧呢?
或者说把所有主要人物都写死了,是不是其悲剧意味就比苟活着或遁入空门的悲剧意味更大呢?
我倒是觉得如果主要人物都不得善终,或者都在短期内死去,反而不那么悲剧了。
因为如果我们相信还有另一个世界,或者相信有太虚幻境的话,他她们应该能在那里重聚。
最大的悲剧应该是阴阳两隔,或者是对面不识,如同陌路,或者是欲说还休,欲罢不能。
至于黛玉的结局,现在主要有几种说法,这可以做成一个选择题:
A. 上吊而死,主要依据就是那句判词:玉带林中挂。
B. 沉湖而死,主要依据是那首中秋诗: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刘心武好像是这种观点,并认为不会留下尸体)
C.泪尽病死,其实就是寻常床箦死。(87,89影视剧,包括越剧好像都是这个结局)
我倾向于C选项,即病死。
首先上吊而死,似乎更突出了黛玉的小性狭隘,似乎有赌气的意思,那么黛玉这个人物的魅力就大打折扣了,就不那么可爱了,那她的死也就不那么令人惋惜了。明知自己命不久矣,又何必强求姻缘的圆满?黛玉比宝玉更有悟性,所以黛玉最后应该能够看开自己的结局和宝玉和宝钗的结合,出于对宝玉的真爱和理解,她甚至可以祝福他们,而不是通过上吊来诅咒他们或表达不满失意。这也体现了宝黛合一的思想。
而且,秦可卿好像就是上吊而死的,黛玉如果也上吊,有重复的嫌疑。 脂砚斋经常说“不犯”,似乎就是不重复的意思。
其次,沉湖而死,其实和上吊一样,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失意绝望或不满的表达,也还是突出了黛玉的小性狭隘
或者说她放不下,想不开。从而削弱了其人格魅力。黛玉说过“无立足处,方是干净”。也就是说她能把一切看空,但佛家的看空绝不是自尽,而是不刻意强求,不执着。
另外,葬花吟中说:强于污浊陷渠沟。自沉之说和陷入渠沟说可以说是一样的,因此和黛玉本意是矛盾的。
所以,我认为,黛玉应该就是病死的。虽然有些平淡,但更真实,更符合其性格。可以通过焚诗和对宝玉宝钗的祝福等,渲染悲剧意味。
不知众位是否同意,当然也许还有其他选项,也请不吝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