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到了十八个省的四百九十多个县市的八百八十二个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处,而当时的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担负民众外移自然首当其冲。
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当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泽、潞、沁、汾和平阳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一带,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当地官府人员在树下为被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去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
明统治者定出的移民条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还不能同迁于一地,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得七零八散。
明朝初年,原有勾、孙二姓相继从山西搬来占地立庄,因村旁有三棵槐树,初名叫三槐庄,后该村财主勾飞龙、勾飞虎嫌三槐庄名气太小,遂改为照各庄,意思是照附近各村庄,因‘照’与‘赵’同音,逐渐演化为赵各庄。涞水山区许多村庄如计鹿,平浴,河口,龙门,蓬头,汤家庄,苟各庄……都是从山西移民而来。

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当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泽、潞、沁、汾和平阳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一带,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当地官府人员在树下为被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去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
明统治者定出的移民条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还不能同迁于一地,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得七零八散。
明朝初年,原有勾、孙二姓相继从山西搬来占地立庄,因村旁有三棵槐树,初名叫三槐庄,后该村财主勾飞龙、勾飞虎嫌三槐庄名气太小,遂改为照各庄,意思是照附近各村庄,因‘照’与‘赵’同音,逐渐演化为赵各庄。涞水山区许多村庄如计鹿,平浴,河口,龙门,蓬头,汤家庄,苟各庄……都是从山西移民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