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陶大事记
公元前 16世纪~前221 年(商周春秋战国) 太湖地区出现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
公元 25~220 年(东汉时期) 宜兴已烧造釉陶,出现南山窑(均山窑)。
公元 220~589 年(三国两晋南北朝) 宜兴烧造青瓷,技艺日臻完善。
公元 581~600 年(隋开皇年间) 宜兴烧造白砂胎绿釉器。
公元 618~907 年(唐代) 宜兴开始使用匣钵烧制青瓷产品。
公元 960~1279 年(宋代) 宜兴开始烧造紫砂器。
公元 1386 年(洪武十九年) 为皇室制作大龙缸。洪武后期,生产宜兴均陶,欧(子明)窑问世。
公元 1506~1521 年(明正德年间) 宜兴紫砂供春壶面世。
公元 1573~1620 年(明万历年间) 欧子明烧造的均釉陶器为世人所珍,称“欧窑”。
公元 1651 年(清顺治八年) 宜兴汤渡窑户林十万为宫廷烧造御器——大龙缸。
公元 1700 年(清康熙三十九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订购各式宜兴大缸,用以存放生鸦片胶。
公元 1726~1732 年(清雍正四至十年) 宜兴大缸制作由“卡把法”向“片子镶接法” 演变,工效提高一倍。
公元 1729~1733 年(清雍正七至十一年) 宜兴三次为宫廷内务府造办处制造双管瓜棱瓶、鳅耳乳足三足炉和霁青、霁红陶钵等仿钧产品。
公元 1736~1820 年(清乾隆、嘉庆年间) 宜兴葛明祥、葛源祥兄弟烧造的宜均陶器以釉彩丰富而著名,称“葛窑”。
公元 1796~1820 年(嘉庆年间) 荆溪县知事陈曼生与紫砂名手杨彭年合作设计了18把紫砂壶,款式各异,制作精美。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关心民间工艺的官吏,便将这些紫砂壶取名为“曼生壶”。
公元 1824 年(清道光二十二年) 宜兴各式大缸经上海“鲍鼎泰”陶器行远销东南亚各国。
公元 1878 年(清光绪四年) 宜兴紫砂匠金师恒应日本常滑鲤江高须的邀请,东渡日本传艺,从学者有鲤江方寿、杉江寿门、伊奈长三人,金士恒被当地奉为陶业先师。
公元 1875~1908 年(清光绪年间)
江苏陶器大量出口东南亚、日本、墨西哥及南美各地。
丁山白宕鲍、陈二氏于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在新加坡开办“鼎生福”陶瓷店。
公元 1910 年(清宣统二年) 高1米的均釉大缸获南洋劝业会奖状;均釉特大花盆获南京工艺赛会金质奖章,该产品后被日本商人和田以重金购买收藏。
公元 1912 年(民国元年) 宜兴葛逸云与日本商人和田合资在大阪开设陶器店。
公元 1915 年(民国 4 年) 9 月 2 日 ,“葛德和”和“利永公司”生产的陶器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得头等奖和二等奖。
公元 1917 年(民国 6 年) 江苏省实业厅投资宜兴兴办永利、利永陶业股份公司。
公元 1919 年(民国 8 年)
宜兴潜洛窑户张兰舟试制成功汽灯用陶瓷三脚泥龙头。
北洋政府江苏省公署派员到宜兴视察陶业生产。
公元 1921 年(民国 10 年) 利永陶器公司在蜀山开办“利永陶工传习所”,并建30米龙窑1座。
公元 1925 年(民国 14 年) 10 月,葛定梅首次为苏州宝恩寺烧制金黄色琉璃瓦。
公元 1926 年(民国 15 年) 宜兴陶器大件和多式茶壶杯碟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特等奖。
公元 1928 年(民国 17 年) 宜兴陶工顾浩元、郭佩勋等人制成化工陶瓷面砖与管道。
公元 1930 年(民国 19 年) 宜兴紫砂陶瓷在比利时世界博览会获银牌奖。
公元 1931 年(民国 20 年) 江苏宜兴公立职业学校建立,设陶工科( 1932 年陶工科改为窑业科)。同时在江苏省立陶器工厂旧址设立制陶工厂。
公元 1932 年(民国 21 年)
宜兴潜洛张兰舟、张良金兄弟从美商“勒勃氏瓷器公司”引进技术图纸,建成省内第一座倒焰窑。
紫砂艺人朱可心的作品“云龙鼎”参加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并获得优秀奖。
公元 1935 年(民国 24 年)
紫砂名手范大生的作品“鹰”参加伦敦博览会获得奖状和奖章。
均陶制品“蟠桃核笔洗”参加英国伦敦博览会获得奖状和奖章。
公元 1936 年(民国 25 年)
宜兴龙窑多达 76 座,全年共烧 4740 窑,为宜兴陶业历史上鼎盛的一年。
宜兴潜洛窑户崔鹤鸣与上海商人万国安合股开办省第一家低压电瓷厂,定名“鹤鸣窑业厂”。
均陶鹬蚌式笔洗在英国伦敦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被誉为“名器名陶,天下无类”。
公元 1937 年(民国 26 年) 11 月 30 日 ,日军侵入丁蜀镇。两年中有 23 座龙窑相继被日军强占改作碉堡或炮台。
公元 1946 年(民国 35 年)
是年,宜兴“高大昌”陶器工场场主高汝舟与上海建筑工程师董乃康利用当地白泥试制成卫生陶瓷坐便器及水箱等。
宜兴陶新厂生产的金星绿釉









公元前 16世纪~前221 年(商周春秋战国) 太湖地区出现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
公元 25~220 年(东汉时期) 宜兴已烧造釉陶,出现南山窑(均山窑)。
公元 220~589 年(三国两晋南北朝) 宜兴烧造青瓷,技艺日臻完善。
公元 581~600 年(隋开皇年间) 宜兴烧造白砂胎绿釉器。
公元 618~907 年(唐代) 宜兴开始使用匣钵烧制青瓷产品。
公元 960~1279 年(宋代) 宜兴开始烧造紫砂器。
公元 1386 年(洪武十九年) 为皇室制作大龙缸。洪武后期,生产宜兴均陶,欧(子明)窑问世。
公元 1506~1521 年(明正德年间) 宜兴紫砂供春壶面世。
公元 1573~1620 年(明万历年间) 欧子明烧造的均釉陶器为世人所珍,称“欧窑”。
公元 1651 年(清顺治八年) 宜兴汤渡窑户林十万为宫廷烧造御器——大龙缸。
公元 1700 年(清康熙三十九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订购各式宜兴大缸,用以存放生鸦片胶。
公元 1726~1732 年(清雍正四至十年) 宜兴大缸制作由“卡把法”向“片子镶接法” 演变,工效提高一倍。
公元 1729~1733 年(清雍正七至十一年) 宜兴三次为宫廷内务府造办处制造双管瓜棱瓶、鳅耳乳足三足炉和霁青、霁红陶钵等仿钧产品。
公元 1736~1820 年(清乾隆、嘉庆年间) 宜兴葛明祥、葛源祥兄弟烧造的宜均陶器以釉彩丰富而著名,称“葛窑”。
公元 1796~1820 年(嘉庆年间) 荆溪县知事陈曼生与紫砂名手杨彭年合作设计了18把紫砂壶,款式各异,制作精美。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关心民间工艺的官吏,便将这些紫砂壶取名为“曼生壶”。
公元 1824 年(清道光二十二年) 宜兴各式大缸经上海“鲍鼎泰”陶器行远销东南亚各国。
公元 1878 年(清光绪四年) 宜兴紫砂匠金师恒应日本常滑鲤江高须的邀请,东渡日本传艺,从学者有鲤江方寿、杉江寿门、伊奈长三人,金士恒被当地奉为陶业先师。
公元 1875~1908 年(清光绪年间)
江苏陶器大量出口东南亚、日本、墨西哥及南美各地。
丁山白宕鲍、陈二氏于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在新加坡开办“鼎生福”陶瓷店。
公元 1910 年(清宣统二年) 高1米的均釉大缸获南洋劝业会奖状;均釉特大花盆获南京工艺赛会金质奖章,该产品后被日本商人和田以重金购买收藏。
公元 1912 年(民国元年) 宜兴葛逸云与日本商人和田合资在大阪开设陶器店。
公元 1915 年(民国 4 年) 9 月 2 日 ,“葛德和”和“利永公司”生产的陶器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得头等奖和二等奖。
公元 1917 年(民国 6 年) 江苏省实业厅投资宜兴兴办永利、利永陶业股份公司。
公元 1919 年(民国 8 年)
宜兴潜洛窑户张兰舟试制成功汽灯用陶瓷三脚泥龙头。
北洋政府江苏省公署派员到宜兴视察陶业生产。
公元 1921 年(民国 10 年) 利永陶器公司在蜀山开办“利永陶工传习所”,并建30米龙窑1座。
公元 1925 年(民国 14 年) 10 月,葛定梅首次为苏州宝恩寺烧制金黄色琉璃瓦。
公元 1926 年(民国 15 年) 宜兴陶器大件和多式茶壶杯碟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特等奖。
公元 1928 年(民国 17 年) 宜兴陶工顾浩元、郭佩勋等人制成化工陶瓷面砖与管道。
公元 1930 年(民国 19 年) 宜兴紫砂陶瓷在比利时世界博览会获银牌奖。
公元 1931 年(民国 20 年) 江苏宜兴公立职业学校建立,设陶工科( 1932 年陶工科改为窑业科)。同时在江苏省立陶器工厂旧址设立制陶工厂。
公元 1932 年(民国 21 年)
宜兴潜洛张兰舟、张良金兄弟从美商“勒勃氏瓷器公司”引进技术图纸,建成省内第一座倒焰窑。
紫砂艺人朱可心的作品“云龙鼎”参加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并获得优秀奖。
公元 1935 年(民国 24 年)
紫砂名手范大生的作品“鹰”参加伦敦博览会获得奖状和奖章。
均陶制品“蟠桃核笔洗”参加英国伦敦博览会获得奖状和奖章。
公元 1936 年(民国 25 年)
宜兴龙窑多达 76 座,全年共烧 4740 窑,为宜兴陶业历史上鼎盛的一年。
宜兴潜洛窑户崔鹤鸣与上海商人万国安合股开办省第一家低压电瓷厂,定名“鹤鸣窑业厂”。
均陶鹬蚌式笔洗在英国伦敦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被誉为“名器名陶,天下无类”。
公元 1937 年(民国 26 年) 11 月 30 日 ,日军侵入丁蜀镇。两年中有 23 座龙窑相继被日军强占改作碉堡或炮台。
公元 1946 年(民国 35 年)
是年,宜兴“高大昌”陶器工场场主高汝舟与上海建筑工程师董乃康利用当地白泥试制成卫生陶瓷坐便器及水箱等。
宜兴陶新厂生产的金星绿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