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养蜂闲季,在贴吧又看到有关石蜜的帖子,以前一直顾名思义地以为石蜜应该是一种硬的和蜂蜜有关的东西,遍查资料后才发现原来纯属误解,石蜜只不过就是蜂蜜而已,中国古人把悬崖、山洞、山石缝隙等处蜂巢采集到的蜂蜜统称为“石蜜”,并非是“象石头一样硬的蜂蜜”。
据资料考证,我国殷商时代已经有蜂蜜,出自殷墟的甲骨文中就有“蜜”字,中国最早用蜂蜜治病的配方是出土于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的公元前3世纪的手写帛书《五十二病方》。
经我多次咨询中医朋友并查找古籍,公元1—2世纪成书的中医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是最早把蜂蜜称作“石蜜”的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其关于蜂蜜的内容被后世医家引用和传诵。
在《神农本草经》上经·上品·虫鱼部记载:石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一名石饴。生山谷。
很多古籍资料对蜂蜜都有记载:
《御览》:石蜜,生于武都山谷(武都是地名)。
《名医》记载:石蜜生武都河源及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如膏者“也证明石蜜并不硬)
《说文》里写到:蜂,甘饴也。一曰螟子,或作蜜。
《中山经》记载:平逢之山多沙石,实惟蜂蜜之庐。
《西京杂记》:南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这里证明蜂蜜在古代曾是皇家贡品)
《玉篇》:螽,甘饴也。苏恭云:当去石字。(”螽“即蜂蜜,“石蜜”去“石”字只剩一个“蜜”字,意思就是指蜂蜜)
苏颂《土经本草》中更具体记述了石蜜的产地:石蜜生武都山谷及河源诸山谷中,今川蜀江南岭南处处皆有之。石蜜即崖蜜也,其蜜色黑。
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弟子孟洗著《补养方》,后由张鼎增补改写成《食疗本草》,载有“点目中热膜,家养白蜜为上,木蜜次之,岩蜜更次之”。
当然,蜂蜜不仅叫“石蜜”,还有很多叫法,如:
石蜜、石始(《本经》),食蜜(《伤寒论》),蜜(《金匮要略》),白蜜(《药性论》),白沙蜜(《本草衍义》),蜜糖(《本草蒙筌》),沙蜜、蜂糖(《纲目》)。——其中《本经》即指《神农本草经》,《纲目》即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另外,罗愿在《尔雅翼》中记载:“今土木之蜂,亦各有蜜。北方地燥,多在土中,故名土蜜。南方地湿,多在木中,故名木蜜。
据资料考证,我国殷商时代已经有蜂蜜,出自殷墟的甲骨文中就有“蜜”字,中国最早用蜂蜜治病的配方是出土于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的公元前3世纪的手写帛书《五十二病方》。
经我多次咨询中医朋友并查找古籍,公元1—2世纪成书的中医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是最早把蜂蜜称作“石蜜”的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其关于蜂蜜的内容被后世医家引用和传诵。
在《神农本草经》上经·上品·虫鱼部记载:石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一名石饴。生山谷。
很多古籍资料对蜂蜜都有记载:
《御览》:石蜜,生于武都山谷(武都是地名)。
《名医》记载:石蜜生武都河源及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如膏者“也证明石蜜并不硬)
《说文》里写到:蜂,甘饴也。一曰螟子,或作蜜。
《中山经》记载:平逢之山多沙石,实惟蜂蜜之庐。
《西京杂记》:南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这里证明蜂蜜在古代曾是皇家贡品)
《玉篇》:螽,甘饴也。苏恭云:当去石字。(”螽“即蜂蜜,“石蜜”去“石”字只剩一个“蜜”字,意思就是指蜂蜜)
苏颂《土经本草》中更具体记述了石蜜的产地:石蜜生武都山谷及河源诸山谷中,今川蜀江南岭南处处皆有之。石蜜即崖蜜也,其蜜色黑。
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弟子孟洗著《补养方》,后由张鼎增补改写成《食疗本草》,载有“点目中热膜,家养白蜜为上,木蜜次之,岩蜜更次之”。
当然,蜂蜜不仅叫“石蜜”,还有很多叫法,如:
石蜜、石始(《本经》),食蜜(《伤寒论》),蜜(《金匮要略》),白蜜(《药性论》),白沙蜜(《本草衍义》),蜜糖(《本草蒙筌》),沙蜜、蜂糖(《纲目》)。——其中《本经》即指《神农本草经》,《纲目》即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另外,罗愿在《尔雅翼》中记载:“今土木之蜂,亦各有蜜。北方地燥,多在土中,故名土蜜。南方地湿,多在木中,故名木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