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三年,紫禁城,清晨。
睁开双眸,透过哀怨的眼睛,整个屋顶被染上了痛楚的颜色,瞳孔里还带着几分茫然,但随即明了。
“诺夕姑娘!”低低的敲门声响起,伴着一声唤,她环顾屋中,只有一张自己睡的床,看来是叫自己了,连忙应声:“诶!”
“诺夕姑娘今儿升任奉茶女官,早些到职为好。”门外传来一声嘱托。
“多谢公公,诺夕就去。”她应道,门外传来渐远的脚步声,她开始洗漱,坐在镜前看到那张完全陌生的脸,微微一愣,但随即梳妆好,出了屋。
“高公公。”她低眉行礼。
“嗯,去吧,皇上快上朝了。”高无庸看着眼前的她,吩咐着,心里却暗暗想着,不知道这又是第几个了。
“是。奴才告退。”她退下,走向御茶房。
高无庸待她走远,微微摇头叹了口气,自打若曦姑姑殁了之后,奉茶女官换了一个又一个,可每每都是因为想借此接近皇上,被罚又或是逐出宫去,已不知是第几个了,但愿她好运些吧。
她一路上理清了头绪,这是在自……在若曦姑娘死后了吧……
“皇上吉祥。”入耳几声请安,她极快地反应过来,至路边回避,待他的步辇走远,方遥遥望了一眼,心道:“好,我只看着你,远远地,一眼就好。”
下朝后,她端着沏好的茶走至殿内,遏制住自己想盯着他看的冲动,稳稳地放好茶碗,立侍一旁,眼角余光偷瞄,见他端起茶,微抿一口,毫无反应地放下,半晌没有多说什么,暗自松了一口气。
“高无庸。”他清冽的声音传来。
“奴才在。”高无庸闻声进殿,心想这是不是又要罚了。
“将这些折子拿了去吧。”他指了指,又随即批起其他的折子来,高无庸心中隐隐欣慰,看来这个诺夕是个本分的。遵了旨拿去了折子,便退出了殿。
一天就这么安稳地过下来了。她还在御茶房,整日摆弄着茶叶,别人不问,她也便什么也不多说。
第二日不轮她当值,下了朝奉过茶便回了屋,转头看到已经落了灰的桌上,放了几支笔。在洗笔池中舀了水,执笔润湿,也不蘸墨,就用清水在纸上写下那句熟悉到似是自己名字的诗句,盯着纸愣愣地出神,直到水渍风干,在纸上再也找不到痕迹,复又提笔再写一次。水过无痕,也免去许多纷杂之事吧。
闲暇时,她也曾走遍宫中的园林,却不见木兰树,一棵都没有,内务府的花样子也禁了木兰的样式,香粉也没有了木兰的味道,你,是太恨我了么……她失神地想着。
她素知他的喜好,那,如今……不用栀子香,也不用木兰香;不用太平猴魁沏茶;不用一切与木兰有关的东西;不用黑色,也不用雨后青蓝;不用白地皴染花蝶图;不讨厌狗,也不喜欢猫;不喜欢辣椒;不做玉寇糕;不摘葡萄;不读《金刚经》;不念《离骚》;不读王维的诗……其实这些,还是留在骨子里的,但现在,暂时变成一个他不讨厌,也不喜欢的人,这样看着他,也许,会好很多吧……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他面前,她从不多嘴一句,不该知道的,她从来不去听,该知道的,她记在心头,做一个循规蹈矩地、活在他面前的人……
她在默然间成为除了怡亲王,承欢,巧慧,高无庸外,唯一一个能在他眼皮子底下活得很久的人,尽管因此招惹来些许不轻不重的流言,可高无庸好容易找到一个本分的奉茶女官,哪里舍得叫她因此心头不快而意图舍掉这位子?而她也从未想过离开,这个距离,不近不远,刚刚好。
清雍正四年,除夕夜。
在宫中盛大的宴会后,他遣了下人,独自一个人来到西暖阁后用围墙高高束起的院落,望着宫中唯一一棵木兰树,久久出神,嘴角在笑意溢出前的一刹那钩回,平缓,不动声色。半晌,一声微微的呢喃:“若曦……”散在风中。
她看到他落寞的影子蹒跚着走进西暖阁,隐约闻到渺远的木兰清香,心中一动,这……
这几日,桃花开得很艳。
“高无庸。”殿里传来一声唤,高无庸立侍在门前应了一声,“派人送十三弟回府。”
“嗻。”高无庸应了一声,殿门打开,一身酒气的十三爷走出来,脚下已然踉跄,微带错乱。
她站在暗处,不自意瞧见,心想与他结识这许多年,却未曾见他这般醉过,这次,所为何……去年今日!她空洞地望向漆黑中枝头繁艳的桃花——岂不是自己殁了的日子么!
“诺夕,快去找几个人来。”高无庸唯恐自己一个人来有什么闪失,忙唤着旁边的她去找人,却不想被十三爷听作了“若曦”。
十三爷脚下一顿,脸上犹自几分醉意,可眼底满是悲痛和因疼痛而起的恼怒,像被挑破伤疤的猛兽,他回头怒视高无庸,低声喝道:“高无庸!”
高无庸一愣,方才反应过来,连声认罪。
她匆匆离去的脚步止住,却不敢回头,只是心底默默轻唤一声:“十三爷。”
霎那,双颊冰凉。
清雍正八年,十三爷走了,带着对承欢的愧疚,对绿芜的思念,对自己这个好四哥的挂念,对若曦的牵念走了。
从此,朝堂上,只有他一个人,与那些各怀鬼胎的臣子明争暗斗。
累了,却也累不得……
睁开双眸,透过哀怨的眼睛,整个屋顶被染上了痛楚的颜色,瞳孔里还带着几分茫然,但随即明了。
“诺夕姑娘!”低低的敲门声响起,伴着一声唤,她环顾屋中,只有一张自己睡的床,看来是叫自己了,连忙应声:“诶!”
“诺夕姑娘今儿升任奉茶女官,早些到职为好。”门外传来一声嘱托。
“多谢公公,诺夕就去。”她应道,门外传来渐远的脚步声,她开始洗漱,坐在镜前看到那张完全陌生的脸,微微一愣,但随即梳妆好,出了屋。
“高公公。”她低眉行礼。
“嗯,去吧,皇上快上朝了。”高无庸看着眼前的她,吩咐着,心里却暗暗想着,不知道这又是第几个了。
“是。奴才告退。”她退下,走向御茶房。
高无庸待她走远,微微摇头叹了口气,自打若曦姑姑殁了之后,奉茶女官换了一个又一个,可每每都是因为想借此接近皇上,被罚又或是逐出宫去,已不知是第几个了,但愿她好运些吧。
她一路上理清了头绪,这是在自……在若曦姑娘死后了吧……
“皇上吉祥。”入耳几声请安,她极快地反应过来,至路边回避,待他的步辇走远,方遥遥望了一眼,心道:“好,我只看着你,远远地,一眼就好。”
下朝后,她端着沏好的茶走至殿内,遏制住自己想盯着他看的冲动,稳稳地放好茶碗,立侍一旁,眼角余光偷瞄,见他端起茶,微抿一口,毫无反应地放下,半晌没有多说什么,暗自松了一口气。
“高无庸。”他清冽的声音传来。
“奴才在。”高无庸闻声进殿,心想这是不是又要罚了。
“将这些折子拿了去吧。”他指了指,又随即批起其他的折子来,高无庸心中隐隐欣慰,看来这个诺夕是个本分的。遵了旨拿去了折子,便退出了殿。
一天就这么安稳地过下来了。她还在御茶房,整日摆弄着茶叶,别人不问,她也便什么也不多说。
第二日不轮她当值,下了朝奉过茶便回了屋,转头看到已经落了灰的桌上,放了几支笔。在洗笔池中舀了水,执笔润湿,也不蘸墨,就用清水在纸上写下那句熟悉到似是自己名字的诗句,盯着纸愣愣地出神,直到水渍风干,在纸上再也找不到痕迹,复又提笔再写一次。水过无痕,也免去许多纷杂之事吧。
闲暇时,她也曾走遍宫中的园林,却不见木兰树,一棵都没有,内务府的花样子也禁了木兰的样式,香粉也没有了木兰的味道,你,是太恨我了么……她失神地想着。
她素知他的喜好,那,如今……不用栀子香,也不用木兰香;不用太平猴魁沏茶;不用一切与木兰有关的东西;不用黑色,也不用雨后青蓝;不用白地皴染花蝶图;不讨厌狗,也不喜欢猫;不喜欢辣椒;不做玉寇糕;不摘葡萄;不读《金刚经》;不念《离骚》;不读王维的诗……其实这些,还是留在骨子里的,但现在,暂时变成一个他不讨厌,也不喜欢的人,这样看着他,也许,会好很多吧……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他面前,她从不多嘴一句,不该知道的,她从来不去听,该知道的,她记在心头,做一个循规蹈矩地、活在他面前的人……
她在默然间成为除了怡亲王,承欢,巧慧,高无庸外,唯一一个能在他眼皮子底下活得很久的人,尽管因此招惹来些许不轻不重的流言,可高无庸好容易找到一个本分的奉茶女官,哪里舍得叫她因此心头不快而意图舍掉这位子?而她也从未想过离开,这个距离,不近不远,刚刚好。
清雍正四年,除夕夜。
在宫中盛大的宴会后,他遣了下人,独自一个人来到西暖阁后用围墙高高束起的院落,望着宫中唯一一棵木兰树,久久出神,嘴角在笑意溢出前的一刹那钩回,平缓,不动声色。半晌,一声微微的呢喃:“若曦……”散在风中。
她看到他落寞的影子蹒跚着走进西暖阁,隐约闻到渺远的木兰清香,心中一动,这……
这几日,桃花开得很艳。
“高无庸。”殿里传来一声唤,高无庸立侍在门前应了一声,“派人送十三弟回府。”
“嗻。”高无庸应了一声,殿门打开,一身酒气的十三爷走出来,脚下已然踉跄,微带错乱。
她站在暗处,不自意瞧见,心想与他结识这许多年,却未曾见他这般醉过,这次,所为何……去年今日!她空洞地望向漆黑中枝头繁艳的桃花——岂不是自己殁了的日子么!
“诺夕,快去找几个人来。”高无庸唯恐自己一个人来有什么闪失,忙唤着旁边的她去找人,却不想被十三爷听作了“若曦”。
十三爷脚下一顿,脸上犹自几分醉意,可眼底满是悲痛和因疼痛而起的恼怒,像被挑破伤疤的猛兽,他回头怒视高无庸,低声喝道:“高无庸!”
高无庸一愣,方才反应过来,连声认罪。
她匆匆离去的脚步止住,却不敢回头,只是心底默默轻唤一声:“十三爷。”
霎那,双颊冰凉。
清雍正八年,十三爷走了,带着对承欢的愧疚,对绿芜的思念,对自己这个好四哥的挂念,对若曦的牵念走了。
从此,朝堂上,只有他一个人,与那些各怀鬼胎的臣子明争暗斗。
累了,却也累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