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9日四川绵阳市梓潼县发生4.9级地震,是梓潼地区有历史以来录的最大地震,在四川盆地内部是少见的,但是这次地震没有形成地表破裂带,而且四川盆地沉积物巨厚,官方在震后认为汶川地震后应力调整有关,对发震构造更是不清楚的,而且这次地震有前震和余震,震源深度21KM,绝对并非是什么矿震和塌陷地震,但是地震的发生和断裂带是有关系的,特别是深层断裂带,2013年4-20的芦山地震就是未知的深层隐伏断裂带向上中地壳扩展引起浅层的大川双石断裂带活动,由于四川盆地内部地下情况不明,受传统思想川中刚性地块的和扬子板块的影响,更没有人过多的关注盆地内部,因此探查这样的未知闷骚的深断裂带的确是有必要的,现在就这次梓潼地震来就各个方面来探究发震断裂带。
1.地震地质情况
研究区位于扬子克拉通准地台西北部的川中凹陷低缓隆起构造带,为新华夏系第三沉积的川北凹陷构造体系,北部毗邻龙门山断裂带,东部以德阳八角场构造相邻,西北与江油中坝潜伏构造相邻,,地质构造简单,构造裂隙不发育,研究区以及邻区均属于弱震活动区和地震研究空白区,梓潼向斜是研究区内的主要地质构造,向斜呈北东50-70度,向斜轴线西北受龙门山断裂带控制,西南受绵阳帚状扭旋构造哦制约,东面受巴中仪陇莲花状构造影响,致使梓潼向斜轴线弯曲,向斜两翼发育几组次一级构造,局部有微小错动,两翼岩层近水平,出漏地层为泥质岩类和砂质岩类交替的白垩系沉积层,此外,河谷地域上沉积有新生代的第四纪更新统和全新世地层。研究区内植被十分发育,该次地震也没有形成地表破裂带,实地考察中没有发现显著的断裂带痕迹,由于研究区是地震研究空白区,地下情况不明。只有官方李明欣学者利用遥感释义提出梓潼三台南北向断裂带的存在,而断裂带分布和活动性没有前人研究,为弄清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只有从余震序列和震源机制解两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判定。
1.地震地质情况
研究区位于扬子克拉通准地台西北部的川中凹陷低缓隆起构造带,为新华夏系第三沉积的川北凹陷构造体系,北部毗邻龙门山断裂带,东部以德阳八角场构造相邻,西北与江油中坝潜伏构造相邻,,地质构造简单,构造裂隙不发育,研究区以及邻区均属于弱震活动区和地震研究空白区,梓潼向斜是研究区内的主要地质构造,向斜呈北东50-70度,向斜轴线西北受龙门山断裂带控制,西南受绵阳帚状扭旋构造哦制约,东面受巴中仪陇莲花状构造影响,致使梓潼向斜轴线弯曲,向斜两翼发育几组次一级构造,局部有微小错动,两翼岩层近水平,出漏地层为泥质岩类和砂质岩类交替的白垩系沉积层,此外,河谷地域上沉积有新生代的第四纪更新统和全新世地层。研究区内植被十分发育,该次地震也没有形成地表破裂带,实地考察中没有发现显著的断裂带痕迹,由于研究区是地震研究空白区,地下情况不明。只有官方李明欣学者利用遥感释义提出梓潼三台南北向断裂带的存在,而断裂带分布和活动性没有前人研究,为弄清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只有从余震序列和震源机制解两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