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晓天府,汤池县,中梅河好比金銮殿”!】2
中梅河上通湖广,下达镇江【楼主注:民国时期,镇江为江苏省会】。最繁华的时期是抗日战争爆发,舒城县政府以及大小机关迁到这里之后,中梅河人口猛增到一万多,街道占地五平方华里。当时国共合作,县长陶若存经过上海留日学生救亡工作团团长李竹平的工作,成了民主人士,担任了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对组织活动很有帮助。中共县委先后书记鲍有荪、徐平、严佑民等在这里借国共合作的东风,组织了工抗、青抗、妇抗、商抗等民众组织,抗日气氛热烈,抗日工作搞得红红火火。特别是1939年,徐建楼任县委书记初期,在梅山上召开了一次各区委书记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工作。那次会议对全县抗战工作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当时胡泽润主办的《舒城战报》的报社就设在中梅河对面的梅山上,对这次会议作了及时报道,影响很大。
那时的中梅河,河下舟船排筏,卸货上货,载物渡人,日夜繁忙;街上商家密布,商贾云集,叫买叫卖,计货兑账,付钱找钱,送贾迎客,一片杂乱,一片昌盛。街上大小商铺近千户,家家悬挂着金字招牌,闽广台糖、红白蜡烛、扬州丝绸、药材大枣、生漆桐油、板栗老姜、毛坦厂雨伞、景德镇陶瓷,或销或购,各有财路。最著名的是钟、陆、聂三家,钟家财大气粗,常做善事;陆家联保主任、商会会长、财政局长系于一身;聂家大船载货,声势显赫。

1939年,县委书记鲍有荪(来源:《文化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