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会吧 关注:12,585贴子:66,178
  • 6回复贴,共1

【每周新书】《心流》——积极心理学奠基之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简介] · · · · · ·
[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论提出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誉之为“世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军人物”。
契克森米哈赖一直致力于幸福和创造力的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心流”的理论。他曾担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主任,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其著作包括《心流》《发现心流》《创造力》等畅销书,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心流》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影响了全球千万研究者和读者。
[内容简介] · · · · · ·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IP属地:上海1楼2018-03-26 11:22回复


    2楼2018-03-27 10:25
    回复
      2018年第12本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流》

      荐 语
      你是否有过这样一种体验?
      迎着风慢跑,坏心情随汗液排出了体外;
      地铁上,读到一本好书,竟然坐过了许多站;
      某天上班效率奇高,前一天的难题,轻松搞定。
      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快乐。这就是本书探讨的“心流”体验。
      这本书将为你系统阐述心流的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心流的方法,为你铺就通往稳定幸福的高速公路。

      作 者 简 介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契克森米哈赖,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论提出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誉之为“世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军人物”。多年来,他致力于幸福和创造力的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心流”的理论。
      他的著作包括《心流》《发现心流》《创造力》等畅销书,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心流》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影响了全球千万研究者和读者。

      试 读
      以下内容为《心流》一书精华解读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读书会APP的VIP会员即可获得全部解读内容。以下内容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心流,快乐的源泉
      二、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
      三、心流的构成要素
      四、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试 读
      为什么说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是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心流在心理学界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在开始正文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心流理论的背景知识。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在学界掀起了一场革命,它质疑心理学不应该只关注病态的心理问题,认为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幸福)也是非常重要的。在2000年1月,马丁·塞利格曼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发表了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下文简称米哈里)更是凭借其心流理论,为积极心理学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关于本书的内容,社会学家郑也夫在序言中总结得很妙,他说:“米哈里在本书的全部研讨都是在证明幸福不是人生的主题,而是附带现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心流能带给你的,不只有幸福感,还有价值更高的东西。

      一、 心流,快乐的源泉
      社会在进步,几百年前的奢侈品,如今都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中。我们比古人更长寿、更健康、生活条件也更优越了,按理说,应该觉得够幸福了吧?事实却截然相反。
      人类不满的根源
      月入三四千的时候,不快乐;月入三四万的时候,还是不快乐。追求幸福似乎成了人类永恒的母题,人们永远在追逐,也永远追不到。正如爱默生所言:“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 这些感受都源于我们内在秩序的缺失,它是一种生命没有意义、不值得继续的感觉。
      1.宇宙的混沌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宇宙初创之时,并没有以人类的安逸舒适为念。个人的力量撼动不了宇宙的运作方式。对与生活质量紧密关联的外在力量,我们的影响力实在是不足为道。归根结底,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
      2.无止境的欲望
      每个人对于自己这辈子希望完成的事,大致总有个模糊的概念,目标达成的程度就是衡量生活品质的指标。然而,欲望总是在膨胀,提高生活品质是永远没有尽头的苦差事,就像人们挂在驴面前骗它往前跑的胡萝卜一样。其实,只要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觉得愉快,设立新目标也没什么不好;但问题就在于一般人总把所有心力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此刻当下,也因此与知足的快乐绝缘。


      IP属地:上海3楼2018-03-27 12:28
      回复
        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4-04 18:35
        回复
          看了,书很好。
          谢谢楼主!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11-04 18: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