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烦了在去缅甸时,第一次看见飞机,他发出感慨:上学时写作文,论忠孝信悌为民族之魂,他夹七缠八论不清楚,论民族之血为石油,民族之骨为钢铁,民族之神经为技术,倒是对仗工整。
一直都在想,这段话为何总是给我一种隐隐的挥之不去的感觉。
或许这可以与春秋老师的千字文里这一段相互映证:“枪炮打开了近代中国的视野,枪炮惊醒一代代哲人的思索,曾左李的苦苦挣扎失败了,甲午打到45,我们得到了美械,却差点失去了黄色的心。标定精准,射界延展,火力钢铁倍增,信心爆棚,人道渐失,精神沦丧.....”
在技术与科学面前,人文似乎不值一提。实际到量化,效率化,用一个流水线生产所有东西,然后贴上先进的标签。
于是学生孟烦了无法论证为何那些忠孝礼义是民族之魂。他只能对仗工整那些钢铁石油技术,他认同,那些东西是民族的骨血。
现在我们依旧认同么?
我们比他还要彻底,因为忠孝礼义早被扔进垃圾堆了。谁还会给学生出民族之魂的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