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侯翠玲,一位90后沉香雕刻师。她放弃了北京优渥的薪酬,只身旅居安徽黄山的小镇,醉心山水,忘情沉香。在她眼里,手里小小的沉香早已不仅局限于一种器物,更重要的,是她和天然自然沟通的媒介。
安徽黄山,“徽州文化”的诞生地。这里,最早崛起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诞生了儒家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以及新安理学的奠基人程颖、程颢。悠久的文化底蕴让这里充满了世外桃源的气息,仿佛连时光都在这里慢了几分。
当我们在工作室第一眼见到侯老师时,她正在雕一块红土沉水的老料。仿佛早已对手中的作品了然于胸,她或削或铲,下刀时分寸拿捏的极稳,面上不见波澜,让人很难将这份定力与造诣和她尚未而立之年的年纪相联系起来。
在听闻我们采访的来意后,侯老师这才露出青年人的几分腼腆,似乎从沉浸的艺术世界中刚刚清醒过来。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90后南方姑娘,“循规蹈矩”似乎从来就不是她的标签。从艺术院校毕业后,因为喜欢沉香,崇尚“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随性自然,她便离家“艺漂”,独身一人去过许多有“香缘”的城市。北京、广州、莆田、厦门、海南.....天南海北的游历让她对沉香越发喜爱,也让她遇上了自己艺术生涯的恩师——著名学者沉香收藏家孙皖平先生和彼时正醉心于开辟一门世界全新的雕刻门类——‘沉香雕刻’的郑尧锦大师。沉香本就珍贵稀少,雕刻材质更是寻常匠师难以驾驭,充满挑战,求知若渴的她,非常珍惜这样的求学机会,她毅然放弃一切与外界的商业合作及丰厚的经济来源,下定决心,潜心进修,老师为她制定三年学习计划帮助她系统学习。
在谈及这段学艺生涯时,侯老师的眼里满是收获满满的欣喜。她说,正是那三年至纯至静的学习,为她打开了一扇新天地的大门。从前做雕刻时,她总是免不了随波逐流,跟着市场的风向跑,客户怎么说自己就怎么雕,久而久之,对艺术、对美感就失去了应有的触觉。但在老师这里,没有人会对她“指手画脚”。老师最经常跟她说的话就是,要把沉香当做是一种跟自然沟通的生命那样,和它交流、对话,去挖掘属于自己的风格。
她把恩师的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在学习了三年之后,她离开北京,放弃行业内雕刻师丰厚的薪水,也辞别老师的挽留,再度踏上一个人的旅程。兜兜转转,她又回到了黄山脚下。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拥挤和浮躁,只有悠悠历史留下的古韵梵音,和斑驳古墙上的倒影晨曦。
常人无法忍受的寂寞环境却让侯老师感受到“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她喜欢灵魂没有拘束的生活,喜欢和沉香、与自然来一场一对一的对话。在这里,徽派文化千年流传下的底蕴成了她创作的不竭源泉。行走在人烟稀少的街道上,穿梭流连于博物馆、艺术展中,一砖一瓦、一花一叶都成了她学习的对象。她甚至可以感觉自己的触觉正通过简简单单的一枚雕花、一方砚台,穿越历史和时空的桎梏,和古人促膝长谈。
古人云,读万里书,行万里路。读,是为了学,行,则是为了思。多年的游学生涯让侯老师在创作时总能处在“放空”的状态,放佛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她是世界的真实主人,里面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她和自然对话的产物。
采访的间隙,侯老师将手中正在雕琢的作品展示给我们看——那是一枚被雕作寒梅的红土沉水。据她所说,刚拿到这沉水料时就被它天然的特质所吸引。富有几何感的外形,光滑的纹理,错落有致的皮层,加上中空的结构,像极了一块湖石。
《道德经》里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枚已经被造化的鬼斧神工“劈凿”过的遗珍,如果创作时过多破坏了它的结构和纹理,就是对自然艺术的亵渎。所以,侯老师借鉴湖石“瘦、皱、漏、透”的特点,把这枚沉香雕琢、打磨的更为接近湖石。然后,又依凭沉香原本就斜凸向上的几何构造,将之塑造成一朵卓尔不凡、傲雪迎风的寒梅。遵循自然之道,发掘自然之美,“无为无不为”,成了这方作品最完美的注脚。
侯老师说,在创作这方作品的时候,她总感觉这不是在雕一枚沉香,而是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顶边、留皮、顺丝、冷合香.....”这些恩师交予她的技法如行云流水般在指尖跳动、转换,丝毫没有滞涩,一切都是顺势而为,好像冥冥之中已经可以捕捉到自然的呼吸声,那也是她最自然的生活状态。
以人御法,以器载道。沉香,作为天地间邂逅的产物,总予人无限的遐想。在沉香的世界里,清静无为,不见喧嚣,但见自己。用侯翠玲的话,雕刻,不是看具体雕了什么,而要看里面承载了创作者多少的思想。沉香,是自然的艺术,而沉香雕刻,就是一场向着艺术之巅的朝圣。



侯翠玲,一位90后沉香雕刻师。她放弃了北京优渥的薪酬,只身旅居安徽黄山的小镇,醉心山水,忘情沉香。在她眼里,手里小小的沉香早已不仅局限于一种器物,更重要的,是她和天然自然沟通的媒介。
安徽黄山,“徽州文化”的诞生地。这里,最早崛起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诞生了儒家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以及新安理学的奠基人程颖、程颢。悠久的文化底蕴让这里充满了世外桃源的气息,仿佛连时光都在这里慢了几分。
当我们在工作室第一眼见到侯老师时,她正在雕一块红土沉水的老料。仿佛早已对手中的作品了然于胸,她或削或铲,下刀时分寸拿捏的极稳,面上不见波澜,让人很难将这份定力与造诣和她尚未而立之年的年纪相联系起来。
在听闻我们采访的来意后,侯老师这才露出青年人的几分腼腆,似乎从沉浸的艺术世界中刚刚清醒过来。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90后南方姑娘,“循规蹈矩”似乎从来就不是她的标签。从艺术院校毕业后,因为喜欢沉香,崇尚“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随性自然,她便离家“艺漂”,独身一人去过许多有“香缘”的城市。北京、广州、莆田、厦门、海南.....天南海北的游历让她对沉香越发喜爱,也让她遇上了自己艺术生涯的恩师——著名学者沉香收藏家孙皖平先生和彼时正醉心于开辟一门世界全新的雕刻门类——‘沉香雕刻’的郑尧锦大师。沉香本就珍贵稀少,雕刻材质更是寻常匠师难以驾驭,充满挑战,求知若渴的她,非常珍惜这样的求学机会,她毅然放弃一切与外界的商业合作及丰厚的经济来源,下定决心,潜心进修,老师为她制定三年学习计划帮助她系统学习。
在谈及这段学艺生涯时,侯老师的眼里满是收获满满的欣喜。她说,正是那三年至纯至静的学习,为她打开了一扇新天地的大门。从前做雕刻时,她总是免不了随波逐流,跟着市场的风向跑,客户怎么说自己就怎么雕,久而久之,对艺术、对美感就失去了应有的触觉。但在老师这里,没有人会对她“指手画脚”。老师最经常跟她说的话就是,要把沉香当做是一种跟自然沟通的生命那样,和它交流、对话,去挖掘属于自己的风格。
她把恩师的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在学习了三年之后,她离开北京,放弃行业内雕刻师丰厚的薪水,也辞别老师的挽留,再度踏上一个人的旅程。兜兜转转,她又回到了黄山脚下。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拥挤和浮躁,只有悠悠历史留下的古韵梵音,和斑驳古墙上的倒影晨曦。
常人无法忍受的寂寞环境却让侯老师感受到“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她喜欢灵魂没有拘束的生活,喜欢和沉香、与自然来一场一对一的对话。在这里,徽派文化千年流传下的底蕴成了她创作的不竭源泉。行走在人烟稀少的街道上,穿梭流连于博物馆、艺术展中,一砖一瓦、一花一叶都成了她学习的对象。她甚至可以感觉自己的触觉正通过简简单单的一枚雕花、一方砚台,穿越历史和时空的桎梏,和古人促膝长谈。
古人云,读万里书,行万里路。读,是为了学,行,则是为了思。多年的游学生涯让侯老师在创作时总能处在“放空”的状态,放佛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她是世界的真实主人,里面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她和自然对话的产物。
采访的间隙,侯老师将手中正在雕琢的作品展示给我们看——那是一枚被雕作寒梅的红土沉水。据她所说,刚拿到这沉水料时就被它天然的特质所吸引。富有几何感的外形,光滑的纹理,错落有致的皮层,加上中空的结构,像极了一块湖石。
《道德经》里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枚已经被造化的鬼斧神工“劈凿”过的遗珍,如果创作时过多破坏了它的结构和纹理,就是对自然艺术的亵渎。所以,侯老师借鉴湖石“瘦、皱、漏、透”的特点,把这枚沉香雕琢、打磨的更为接近湖石。然后,又依凭沉香原本就斜凸向上的几何构造,将之塑造成一朵卓尔不凡、傲雪迎风的寒梅。遵循自然之道,发掘自然之美,“无为无不为”,成了这方作品最完美的注脚。
侯老师说,在创作这方作品的时候,她总感觉这不是在雕一枚沉香,而是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顶边、留皮、顺丝、冷合香.....”这些恩师交予她的技法如行云流水般在指尖跳动、转换,丝毫没有滞涩,一切都是顺势而为,好像冥冥之中已经可以捕捉到自然的呼吸声,那也是她最自然的生活状态。
以人御法,以器载道。沉香,作为天地间邂逅的产物,总予人无限的遐想。在沉香的世界里,清静无为,不见喧嚣,但见自己。用侯翠玲的话,雕刻,不是看具体雕了什么,而要看里面承载了创作者多少的思想。沉香,是自然的艺术,而沉香雕刻,就是一场向着艺术之巅的朝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