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很多人在探讨要不要与父母和解。
有人说要和解,因为父母是我们的一部分,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潜意识里,我们和父母都无法分开。
负责记忆的海马体,还有全身上下的850亿个神经元,负责情绪的杏核仁,都有父母的痕迹。
你试一试,光是提到“爸爸”,“妈妈”这几个字,你就会自动出现一些画面,身体自动有一些感受。
他们真实的存在脑海里,身体里。
不和解,相当于和自己身体里的这部分物理存在较劲,让自己痛苦。
有人说不要和解,因为我心中就是有恨,我无法勉强自己。
我就是恨他们,和解、孝顺,我做不到。
让我不要恨,是否定我的感受,因此也是否定我。
我不希望自己被否定,我希望自己被看见,被理解。
所以有些人会喜欢武志红老师讨伐父母的文章,这样可以找到共鸣,发现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同时也可以放下潜在的道德谴责。
爱也不是,怨也不是,又该如何?
1

有一天,我发现,其实爱也好,恨也罢,都在我自己的身上。
也就是说,我们的爱与恨并不是仅仅发生在父母身上,我们也会因类似的原因和事件去恨别人。
比如你看到一个喝酒发脾气的男人,忽然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当年就是这样,在酒后的打了妈妈,于是你开始恨你看到的这个男人。
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你痛恨所有喝了酒以乱发脾气的男人。你甚至觉得自己应该温顺,于是你压抑着自己,让自己变成了一个缺乏生命力的人。
所以,重点是,在我们自己的内在,就有着这些爱与恨的种子,它们一直蠢蠢欲都,寻找机会把力量释放出去。
最严重的就是,痛恨外界的人事物的同时,你也会用更严苛的标准在规范、要求自己。
“不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不要重复妈妈的错误!”
这样坚固的想法,让自己处在不是战斗就是逃跑的两极,难以体验到生活的美,或者失去了生命力。
来访者,身边的朋友,常常会不断的要求自己,要这样,要那样,
“要和解,要宽容,要勇敢面对,要突破,要蜕变!”
外在的和解或挣扎,不过是对自己严苛的一种表现形式,只要这种严苛存在,我们就不得不在爱与恨的两极中挣扎,难以脱身。
而,你唯一可以做的,是与自己和解。
当一个人不再挑剔、指责自己,不再用外界的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的生命力,你不仅仅是与父母和解,也与整个世界和解了。
与父母和解,与别人和解,不是一个可以强求的结果,而是与自己和解后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
2

如何与自己和解呢?
一,先明白爱与恨都在自己身上。
你爱,是因为那些人、那些事在自己身上激发的美好的感受,你喜欢这些感受,珍惜这些感受。
你怨,是怨那些人、那些事在自己身体上的激发的“痛苦”的感受,你太不喜欢这些感受了,所以找到一些责任人,把责任丢给她们,攻击她们,这样也许可以让自己舒服。
试一下,在心情愉悦的时候,再想到那些让自己痛恨的人事物,是不是就淡了一些呢,或者甚至不在意了呢。
二,觉察超我
“我觉得自己很可耻
我很想扇自己嘴巴
我很龌龊
我真的太差劲了
我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来访者,或者身边的人,很容易明里暗里这样指责、甚至辱骂和攻击自己。如果你也会这样,也可以拿一张纸,写下所有对自己的苛责。
写完后,问自己:
“那么这个攻击自己的是谁呢?
被攻击的又是谁呢?”
我常常让来访者去辨认,其中有两个角色出现,并分别给两个角色命名。
有的来访者,忽然恍然大悟。
“原来一直有一个声音,在我肩膀上、耳朵边,指责自己!”
心理学把人格的这个部分叫做“超我”。
“超我”有的时候以更温和的方式存在。
“我应该更孝顺
我应该更聪明
我应该对孩子少些脾气”
你也可以试着列一下,超我给自己多少“应该”。
我会问,当你说应该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感觉到很沉重,来访者可能会说。
然后,我们试着一起把“我应该”改成,“我想要”。
“我想要更有钱!
我想要对妈妈好一些!”
“我想要”是自己的内在需要,而不是超我对自己的要求和苛求。
把“我应该”换成“我想要”试试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苛责的另外一种形式是以“别人”的身份来要求、评价自己。
“我这样做,“别人”会怎么说呢?”
来访者说。
“你说的“别人”是谁?”
我会突然问来访者这样一句话。
我自己也是一样,有的时候在路上走路,或者唱歌,总觉得有别人在看自己,会议论自己,所以会扭捏,会小心翼翼。
忽然有一天,我发现,并没有这样的“别人”,这都是我自己的假设,于是我把焦点从假设中抽离出来,转为感受自己愉悦的心情,唱着歌,扭着屁股一路回到了家里。
三,觉察到更广阔的自己
在第二步里,给攻击者和被攻击者命名以后,比如攻击者是小黑,被攻击者是小白。
我会让来访者分别以小黑和小白的身份对话,充分感受一下这两个角色。
比如小黑说:
“你太没出息了,你太不孝顺了。”
小白说:
“我也不想这样,我也过的很不容易。”
似乎被攻击者是更真实的自己。站在被攻击者的角色里对话,来访者往往会流出珍贵的眼泪。
也许,我会冷不丁的问这句话:
“当你以小黑的身份说话时,你是小黑,当你以小白的身份说话时,你是小白。现在你正在同时谈论小黑和小白,此刻你是谁呢?”
来访者突然会愣住。
有一个更广阔的自己,更完整的自己,一直都在。
有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懦弱,有的时候以为自己是愤怒,有时候觉得自己是爱,有时候觉得自己是恨,我们要么卡在一种情绪中,或者一种角色里,忽视了这都是广阔的自己的一部分。
完整的、安全的自己一直都在,是一个大背景。
就像无边的天空,可以飘各种的云朵。
知道这一点,让我们可以更有机会去面对那些不舒服的感受。在这些感受来临时,选择去面对和经验,不用去责怪谁,恨谁。

四,体验自己的身心
既然已经知道,是那些感受,决定我们是爱还是恨。
我们要和解的是自己那些不舒服的感受,正是这一部分的自己,让自己一直在抗争,一直在逃避。
因为父母忽视了自己,很没有安全感,我不喜欢这种不安全的感受。
因为老板否定了自己,让自己有一种无力感,我不喜欢这种无力感。
是因为自己没有安全感,所以一直很孤独,我不喜欢孤独,所以我痛恨自己没有安全感!
就是这些感受,让我们痛恨、抗争,无论在内在,还是外在,无法安宁。
“我们就可以直接去碰触感受,与它们和解,这就是与自己和解的下手处。”
当心口堵的时候,我们只是感受到堵;
当肩膀紧的时候,我们只是感受到紧。
允许这些舒服或者不舒服的感受发生,也允许自己的各种情绪发生,愤怒,怨恨,爱,感动。
作为完整、安全的自己,允许自己的一切想法,一切的感受,发生和流动。
你会发现,想法川流不息,感受不断的涌动和变化。
与自己的感受和解,与情绪和解,最终我们才逐渐的与自己和解。不用再去对抗那些自己不舒服的人事物,包括父母。
我知道,虽然有如此的认识,但是仍然做不到。做不到从此就可以一路和解了所有“负面”,“正面”的感受。
但我知道,有了方向和路径。
在我做不到的时候,我也许看到自己,有些着急,甚至“超我”也会表达不满,我有些失望的情绪。
但是,此刻我仍然有个选择,那就是,也与“做不到的自己”和解。

很多人在探讨要不要与父母和解。
有人说要和解,因为父母是我们的一部分,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潜意识里,我们和父母都无法分开。
负责记忆的海马体,还有全身上下的850亿个神经元,负责情绪的杏核仁,都有父母的痕迹。
你试一试,光是提到“爸爸”,“妈妈”这几个字,你就会自动出现一些画面,身体自动有一些感受。
他们真实的存在脑海里,身体里。
不和解,相当于和自己身体里的这部分物理存在较劲,让自己痛苦。
有人说不要和解,因为我心中就是有恨,我无法勉强自己。
我就是恨他们,和解、孝顺,我做不到。
让我不要恨,是否定我的感受,因此也是否定我。
我不希望自己被否定,我希望自己被看见,被理解。
所以有些人会喜欢武志红老师讨伐父母的文章,这样可以找到共鸣,发现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同时也可以放下潜在的道德谴责。
爱也不是,怨也不是,又该如何?
1

有一天,我发现,其实爱也好,恨也罢,都在我自己的身上。
也就是说,我们的爱与恨并不是仅仅发生在父母身上,我们也会因类似的原因和事件去恨别人。
比如你看到一个喝酒发脾气的男人,忽然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当年就是这样,在酒后的打了妈妈,于是你开始恨你看到的这个男人。
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你痛恨所有喝了酒以乱发脾气的男人。你甚至觉得自己应该温顺,于是你压抑着自己,让自己变成了一个缺乏生命力的人。
所以,重点是,在我们自己的内在,就有着这些爱与恨的种子,它们一直蠢蠢欲都,寻找机会把力量释放出去。
最严重的就是,痛恨外界的人事物的同时,你也会用更严苛的标准在规范、要求自己。
“不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不要重复妈妈的错误!”
这样坚固的想法,让自己处在不是战斗就是逃跑的两极,难以体验到生活的美,或者失去了生命力。
来访者,身边的朋友,常常会不断的要求自己,要这样,要那样,
“要和解,要宽容,要勇敢面对,要突破,要蜕变!”
外在的和解或挣扎,不过是对自己严苛的一种表现形式,只要这种严苛存在,我们就不得不在爱与恨的两极中挣扎,难以脱身。
而,你唯一可以做的,是与自己和解。
当一个人不再挑剔、指责自己,不再用外界的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的生命力,你不仅仅是与父母和解,也与整个世界和解了。
与父母和解,与别人和解,不是一个可以强求的结果,而是与自己和解后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
2

如何与自己和解呢?
一,先明白爱与恨都在自己身上。
你爱,是因为那些人、那些事在自己身上激发的美好的感受,你喜欢这些感受,珍惜这些感受。
你怨,是怨那些人、那些事在自己身体上的激发的“痛苦”的感受,你太不喜欢这些感受了,所以找到一些责任人,把责任丢给她们,攻击她们,这样也许可以让自己舒服。
试一下,在心情愉悦的时候,再想到那些让自己痛恨的人事物,是不是就淡了一些呢,或者甚至不在意了呢。
二,觉察超我
“我觉得自己很可耻
我很想扇自己嘴巴
我很龌龊
我真的太差劲了
我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来访者,或者身边的人,很容易明里暗里这样指责、甚至辱骂和攻击自己。如果你也会这样,也可以拿一张纸,写下所有对自己的苛责。
写完后,问自己:
“那么这个攻击自己的是谁呢?
被攻击的又是谁呢?”
我常常让来访者去辨认,其中有两个角色出现,并分别给两个角色命名。
有的来访者,忽然恍然大悟。
“原来一直有一个声音,在我肩膀上、耳朵边,指责自己!”
心理学把人格的这个部分叫做“超我”。
“超我”有的时候以更温和的方式存在。
“我应该更孝顺
我应该更聪明
我应该对孩子少些脾气”
你也可以试着列一下,超我给自己多少“应该”。
我会问,当你说应该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感觉到很沉重,来访者可能会说。
然后,我们试着一起把“我应该”改成,“我想要”。
“我想要更有钱!
我想要对妈妈好一些!”
“我想要”是自己的内在需要,而不是超我对自己的要求和苛求。
把“我应该”换成“我想要”试试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苛责的另外一种形式是以“别人”的身份来要求、评价自己。
“我这样做,“别人”会怎么说呢?”
来访者说。
“你说的“别人”是谁?”
我会突然问来访者这样一句话。
我自己也是一样,有的时候在路上走路,或者唱歌,总觉得有别人在看自己,会议论自己,所以会扭捏,会小心翼翼。
忽然有一天,我发现,并没有这样的“别人”,这都是我自己的假设,于是我把焦点从假设中抽离出来,转为感受自己愉悦的心情,唱着歌,扭着屁股一路回到了家里。
三,觉察到更广阔的自己
在第二步里,给攻击者和被攻击者命名以后,比如攻击者是小黑,被攻击者是小白。
我会让来访者分别以小黑和小白的身份对话,充分感受一下这两个角色。
比如小黑说:
“你太没出息了,你太不孝顺了。”
小白说:
“我也不想这样,我也过的很不容易。”
似乎被攻击者是更真实的自己。站在被攻击者的角色里对话,来访者往往会流出珍贵的眼泪。
也许,我会冷不丁的问这句话:
“当你以小黑的身份说话时,你是小黑,当你以小白的身份说话时,你是小白。现在你正在同时谈论小黑和小白,此刻你是谁呢?”
来访者突然会愣住。
有一个更广阔的自己,更完整的自己,一直都在。
有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懦弱,有的时候以为自己是愤怒,有时候觉得自己是爱,有时候觉得自己是恨,我们要么卡在一种情绪中,或者一种角色里,忽视了这都是广阔的自己的一部分。
完整的、安全的自己一直都在,是一个大背景。
就像无边的天空,可以飘各种的云朵。
知道这一点,让我们可以更有机会去面对那些不舒服的感受。在这些感受来临时,选择去面对和经验,不用去责怪谁,恨谁。

四,体验自己的身心
既然已经知道,是那些感受,决定我们是爱还是恨。
我们要和解的是自己那些不舒服的感受,正是这一部分的自己,让自己一直在抗争,一直在逃避。
因为父母忽视了自己,很没有安全感,我不喜欢这种不安全的感受。
因为老板否定了自己,让自己有一种无力感,我不喜欢这种无力感。
是因为自己没有安全感,所以一直很孤独,我不喜欢孤独,所以我痛恨自己没有安全感!
就是这些感受,让我们痛恨、抗争,无论在内在,还是外在,无法安宁。
“我们就可以直接去碰触感受,与它们和解,这就是与自己和解的下手处。”
当心口堵的时候,我们只是感受到堵;
当肩膀紧的时候,我们只是感受到紧。
允许这些舒服或者不舒服的感受发生,也允许自己的各种情绪发生,愤怒,怨恨,爱,感动。
作为完整、安全的自己,允许自己的一切想法,一切的感受,发生和流动。
你会发现,想法川流不息,感受不断的涌动和变化。
与自己的感受和解,与情绪和解,最终我们才逐渐的与自己和解。不用再去对抗那些自己不舒服的人事物,包括父母。
我知道,虽然有如此的认识,但是仍然做不到。做不到从此就可以一路和解了所有“负面”,“正面”的感受。
但我知道,有了方向和路径。
在我做不到的时候,我也许看到自己,有些着急,甚至“超我”也会表达不满,我有些失望的情绪。
但是,此刻我仍然有个选择,那就是,也与“做不到的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