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么看待spacex。
其实就是四点:spacex是什么?它的技术到底怎样?它如何运作?它的启示是啥?
先讲第一部分,spacex是什么?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认识,就是spacex并不是nasa的马甲,相反,spacex是在nasa已经忍无可忍的时候,偶然出现的一家航空分包商而已。
讲这个章节时,需要大家脑海里有一个基本概念:就是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LA)
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名义上是成立于2006年12月,是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各出资50%成立的一家合资企业。但实际上,远比这个时间悠久。
为什么是这两家公司成立呢?因为他们知道NASA没有其他选择,只有用这两家的火箭。也就是洛马的宇宙神系列火箭和波音的德尔塔系列火箭。
有同学会说,不是还有玛丽埃塔公司的大力神系列火箭吗?口可口可,别人早被洛马收购了,收购后,那就是"干儿子不如亲儿子",所以2005年,大力神就退役了。
ULA在没成立之前,就已经是"两家合谋市场"了,反映到市场上的就是:发射价格。
已经不是用一个"贵"字能解释的了,而是"其贵无比"
举个例子:ULA在2012财年,按照"惯例"又上涨了发射费用,幅度是30%。于是,一个让NASA想杀人的价格出现了:4次发射,17.4亿美元,平均每次发射4.35亿美元!
而同年的东部强国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费用为6000万美元以上。当然,俄国人的价格也不低,但也只有1个多亿。
NASA还不得不用,因为你不用,就没有别的供应商可以用,只有这两家。
在常年忍受ULA折磨的过程中,NASA发誓要降低发射成本,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深空探测等方面。
于是,2002年成立的spacex在辗转生存了几年后,终于靠马斯克背后的风投牵线,进入了NASA的视野。
大家需要认识到的是spacex的成立就不是为了做福利去的。
跟所有的互联网公司一样,spacex的成立逻辑就是:提出概念——依靠风投资金——通过海量资金的投入占领市场——形成垄断——提高价格。
但第一步就是要节省成本。
于是,spacex的节省成本方式几乎到了极致:
1.研发可回收火箭。可回收火箭并非是一项特别新的技术。
科普一下:早在80年代末,苏联就曾设想过多重可复用的火箭系统。其中以"能源"号超级火箭为母型研制的ГК-175可回收式重型运载火箭。其最大的特征,在于配备了可独立飞行滑翔降落的助推器组件。在火箭发射以后,全部助推器将在空中展开机翼,以滑翔的方式着陆返厂。
即使是这样,这个技术也没有也没有得到大规模的运用,反而束之高阁。
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政府在发射过程中并不是以成本为主要考虑因素,而使发射的成功率为考虑因素,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技术上的不成熟技术上的不成熟的。
所以spacex的可回收火箭技术只是中美俄三国常规技术中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一个很新鲜的技术。
但是space x他们主要以成本为自己的运营根本,所以必须使用这种技术。
回顾这项技术,可回收火箭技术并非只有垂直降落这一项,实际上伞降,自由滑行式的都是可回收火箭技术组成的一部分,无非是哪个技术更能够降低成本而已。
但是,spacex选择的垂直回收技术是其中最炫酷的一种方式。
所以很多资本爱好者,尤其是创业者觉得很新鲜。
2011年,他们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试验性的回收火箭,叫蚱蜢。
这也是马斯克的赌博。
通过5次左右的实验,互联网公司spacex就宣布"这项技术成功啦!"
让所有的人包括首席都目瞪口呆,因为这个超越了航天技术中最基本的实验规则。
然而作为互联网公司,短平快是他们遵循的基本基因,所以任何试验都只要有一点点成果,就能被夸大其词。
于是在2015年经过了数次猎鹰火箭的失败之后。猎鹰9号终于在太空中画上了一个完美的x。
2.不惜一切代价省成本。
spacex的本质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它的思路,也就是短平快。
这个思路在梅林发动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下个章节中我再详细的讲一讲梅林发动机的由来。
除了梅林发动机,spacex另外一个节省成本的地方就是发射场的选择。
无论是采用什么关系,混入卡纳维拉尔角和夸贾林环礁,马斯克在发射场额建设上就是"最大程度节省成本"
所以用最简单的推土机推出一片场地,保证三通一平就成为建设发射场的最基本的要求。
大家可以看一下spacex每次发射的时候,发射场的选择都非常非常的简陋。
只是到了猎鹰9号的时候,才稍微的改观,到了正式的发射场。
其实就是四点:spacex是什么?它的技术到底怎样?它如何运作?它的启示是啥?
先讲第一部分,spacex是什么?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认识,就是spacex并不是nasa的马甲,相反,spacex是在nasa已经忍无可忍的时候,偶然出现的一家航空分包商而已。
讲这个章节时,需要大家脑海里有一个基本概念:就是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LA)
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名义上是成立于2006年12月,是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各出资50%成立的一家合资企业。但实际上,远比这个时间悠久。
为什么是这两家公司成立呢?因为他们知道NASA没有其他选择,只有用这两家的火箭。也就是洛马的宇宙神系列火箭和波音的德尔塔系列火箭。
有同学会说,不是还有玛丽埃塔公司的大力神系列火箭吗?口可口可,别人早被洛马收购了,收购后,那就是"干儿子不如亲儿子",所以2005年,大力神就退役了。
ULA在没成立之前,就已经是"两家合谋市场"了,反映到市场上的就是:发射价格。
已经不是用一个"贵"字能解释的了,而是"其贵无比"
举个例子:ULA在2012财年,按照"惯例"又上涨了发射费用,幅度是30%。于是,一个让NASA想杀人的价格出现了:4次发射,17.4亿美元,平均每次发射4.35亿美元!
而同年的东部强国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费用为6000万美元以上。当然,俄国人的价格也不低,但也只有1个多亿。
NASA还不得不用,因为你不用,就没有别的供应商可以用,只有这两家。
在常年忍受ULA折磨的过程中,NASA发誓要降低发射成本,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深空探测等方面。
于是,2002年成立的spacex在辗转生存了几年后,终于靠马斯克背后的风投牵线,进入了NASA的视野。
大家需要认识到的是spacex的成立就不是为了做福利去的。
跟所有的互联网公司一样,spacex的成立逻辑就是:提出概念——依靠风投资金——通过海量资金的投入占领市场——形成垄断——提高价格。
但第一步就是要节省成本。
于是,spacex的节省成本方式几乎到了极致:
1.研发可回收火箭。可回收火箭并非是一项特别新的技术。
科普一下:早在80年代末,苏联就曾设想过多重可复用的火箭系统。其中以"能源"号超级火箭为母型研制的ГК-175可回收式重型运载火箭。其最大的特征,在于配备了可独立飞行滑翔降落的助推器组件。在火箭发射以后,全部助推器将在空中展开机翼,以滑翔的方式着陆返厂。
即使是这样,这个技术也没有也没有得到大规模的运用,反而束之高阁。
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政府在发射过程中并不是以成本为主要考虑因素,而使发射的成功率为考虑因素,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技术上的不成熟技术上的不成熟的。
所以spacex的可回收火箭技术只是中美俄三国常规技术中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一个很新鲜的技术。
但是space x他们主要以成本为自己的运营根本,所以必须使用这种技术。
回顾这项技术,可回收火箭技术并非只有垂直降落这一项,实际上伞降,自由滑行式的都是可回收火箭技术组成的一部分,无非是哪个技术更能够降低成本而已。
但是,spacex选择的垂直回收技术是其中最炫酷的一种方式。
所以很多资本爱好者,尤其是创业者觉得很新鲜。
2011年,他们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试验性的回收火箭,叫蚱蜢。
这也是马斯克的赌博。
通过5次左右的实验,互联网公司spacex就宣布"这项技术成功啦!"
让所有的人包括首席都目瞪口呆,因为这个超越了航天技术中最基本的实验规则。
然而作为互联网公司,短平快是他们遵循的基本基因,所以任何试验都只要有一点点成果,就能被夸大其词。
于是在2015年经过了数次猎鹰火箭的失败之后。猎鹰9号终于在太空中画上了一个完美的x。
2.不惜一切代价省成本。
spacex的本质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它的思路,也就是短平快。
这个思路在梅林发动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下个章节中我再详细的讲一讲梅林发动机的由来。
除了梅林发动机,spacex另外一个节省成本的地方就是发射场的选择。
无论是采用什么关系,混入卡纳维拉尔角和夸贾林环礁,马斯克在发射场额建设上就是"最大程度节省成本"
所以用最简单的推土机推出一片场地,保证三通一平就成为建设发射场的最基本的要求。
大家可以看一下spacex每次发射的时候,发射场的选择都非常非常的简陋。
只是到了猎鹰9号的时候,才稍微的改观,到了正式的发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