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到底是一个劇(下面一般用简体“剧”)还是两个剧,经史学家有不同的说法,至今似乎也没有个统一的结论,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做一辩析:
《汉书·地理志·北海郡》载:景帝中二年置。属青州。县二十六。这二十六县中有剧,侯国。《汉书·地理志·甾川国》载:故齐,文帝十八年别为国。县三,首县为剧。全祖望曰:“故属秦齐郡,文帝属甾川国,景帝分置。”
《水经注疏》载:“丹水有二源,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北流迳剧县故城东。”就是说北流的西丹水的西面,有剧县故城。《水经注疏》又载:“巨洋水┅┅又北过剧县西。”“康浪水北流,注于巨洋。巨洋水又东北迳剧县故城西,古纪国也。”是说巨洋水会合康浪水后,往东北流时经过剧县故城西。这样就有两个剧县,一个在西丹水的西侧,一个在巨洋水的东侧,即古纪国地。对此,赵(一清)云:“按《郡国志》云,北海国,建武十三年,省菑川、高密、胶东三国,以县属。但《前汉志》菑川有剧,北海也有之。此(巨洋水东侧之剧)是菑川之剧,非北海之剧也。”也认为是有两个“剧”。赵(一清)又云:“菑川国之剧,在寿光县东南三十里,亦曰剧南城。北海之剧在昌乐县西北。后汉时,此剧废省,而移北海郡治菑川之剧也。”并明确,这两个“剧”一个在寿光地,一个在昌乐地。
清人叶圭绶在《续山考古录》中也延用此说。他说:“汉有两剧县。一属北海,在今昌乐,而西北去纪城四五里。一即纪城,甾川国治之。名同地近,后人称隶北海者为剧南城以示别。”因此,他在《寿光县》条下注:“甾川国剧县故城在(寿光城)南二十五里。┅┅此即纪国城,今故址内犹有故台。”在《昌乐县》条下注:“北海郡剧县故城在(昌乐县)西十里,又名剧南城。”此说有误,赵一清说的纪南城是菑川国,在寿光东南三十里的剧,非昌乐之剧。
另外,文献中对“剧”还有些别的说法,如:《补三国志》:“剧属东莞”;《晋太康志》:“剧属琅琊”。而清代的经史学家程恩泽在其《国策地名考》中,对剧的地望说的就更难以理解,比如他说:“剧,齐附庸。今淄川剧县。”说剧是齐的附庸,这是对的。但说剧即“今淄川剧县”就与上述各种说法相悖,因今淄川在青州以西,属淄博地区管辖,而我们说的剧在今寿光,属潍坊地区管辖。那么是否在今淄川地域古也有剧县?他还说:“北海之剧,在丹水之西,今在青州府临朐县西南。”在临朐县西南的话,还真是淄川地。这是笔误还是对剧的地望的一个新判断,从文字上还无法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在汉时古青州地,到底是一个剧还是两个剧?抑或是多个剧?对此问题,经史学家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为了澄清问题,必须弄清“剧”的源流,即弄清“剧”的来龙去脉,弄清“剧”的隶属关系的变迁。
《汉书·地理志·北海郡》载:景帝中二年置。属青州。县二十六。这二十六县中有剧,侯国。《汉书·地理志·甾川国》载:故齐,文帝十八年别为国。县三,首县为剧。全祖望曰:“故属秦齐郡,文帝属甾川国,景帝分置。”
《水经注疏》载:“丹水有二源,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北流迳剧县故城东。”就是说北流的西丹水的西面,有剧县故城。《水经注疏》又载:“巨洋水┅┅又北过剧县西。”“康浪水北流,注于巨洋。巨洋水又东北迳剧县故城西,古纪国也。”是说巨洋水会合康浪水后,往东北流时经过剧县故城西。这样就有两个剧县,一个在西丹水的西侧,一个在巨洋水的东侧,即古纪国地。对此,赵(一清)云:“按《郡国志》云,北海国,建武十三年,省菑川、高密、胶东三国,以县属。但《前汉志》菑川有剧,北海也有之。此(巨洋水东侧之剧)是菑川之剧,非北海之剧也。”也认为是有两个“剧”。赵(一清)又云:“菑川国之剧,在寿光县东南三十里,亦曰剧南城。北海之剧在昌乐县西北。后汉时,此剧废省,而移北海郡治菑川之剧也。”并明确,这两个“剧”一个在寿光地,一个在昌乐地。
清人叶圭绶在《续山考古录》中也延用此说。他说:“汉有两剧县。一属北海,在今昌乐,而西北去纪城四五里。一即纪城,甾川国治之。名同地近,后人称隶北海者为剧南城以示别。”因此,他在《寿光县》条下注:“甾川国剧县故城在(寿光城)南二十五里。┅┅此即纪国城,今故址内犹有故台。”在《昌乐县》条下注:“北海郡剧县故城在(昌乐县)西十里,又名剧南城。”此说有误,赵一清说的纪南城是菑川国,在寿光东南三十里的剧,非昌乐之剧。
另外,文献中对“剧”还有些别的说法,如:《补三国志》:“剧属东莞”;《晋太康志》:“剧属琅琊”。而清代的经史学家程恩泽在其《国策地名考》中,对剧的地望说的就更难以理解,比如他说:“剧,齐附庸。今淄川剧县。”说剧是齐的附庸,这是对的。但说剧即“今淄川剧县”就与上述各种说法相悖,因今淄川在青州以西,属淄博地区管辖,而我们说的剧在今寿光,属潍坊地区管辖。那么是否在今淄川地域古也有剧县?他还说:“北海之剧,在丹水之西,今在青州府临朐县西南。”在临朐县西南的话,还真是淄川地。这是笔误还是对剧的地望的一个新判断,从文字上还无法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在汉时古青州地,到底是一个剧还是两个剧?抑或是多个剧?对此问题,经史学家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为了澄清问题,必须弄清“剧”的源流,即弄清“剧”的来龙去脉,弄清“剧”的隶属关系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