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崇沙洲群
通崇沙洲群泛指18世纪以后通州及崇明县境在长江口的诸多沙洲。其位置约在今海门、启东两市的南半部。
宋初海门县是长江口北岸的一个大县,起初有户口120里(明代一里有110户),三乡一镇。宋元以来,海门县沿江地带多次发生水灾,县城屡遭江潮巨涛冲击而多次被迫迁移。从元至正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的300多年间,海门县多次迁移县城,县境除吕四一角外,几乎没有土地了。于是,只得割借通州清干乡部分土地作为辖地,维持残局。清康熙十一年,海门县裁县为乡,并入通州。古代海门县在历史上仅存714年。长江在吞噬海门境土时,通州东部的利和、余中等盐场也被江潮侵蚀殆尽,金沙镇以东到吕四,呈一东西长、南北狭的半岛,凸入海中,蓼角嘴北移到了吕四以东。
清代,通州东南、崇明岛以北的长江北支水道中,出现了数十个沙洲,这片水域原为海门旧县范围。新沙出水,通州、崇明县两地以及江南的农民纷纷登陆,进行围垦。新沙变良田,吸引了大批垦民登沙围垦。由垦民争地而引起的纠纷不断,于是江苏巡抚报请清廷设立海门厅,归江苏省管辖以平息争沙纠纷。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通州、崇明两地划天补、南安、裙带、藤盘、日照、复兴、半洋、大安等40个沙洲建立海门直隶厅,这个海门厅就是现在海门市的前身。
海门设厅后,东南海口附近又涨出了一些沙洲。这些沙洲接近崇明县,多由崇明人移民开垦,归崇明县管辖,一般称为“崇明外沙”,其中最早出现的是惠安沙。乾隆中叶以后,惠安沙四周又有新沙涨出,如永丰沙、永泰沙、永兴沙、永旺沙等。海门厅诸沙洲及崇明外沙间有较宽的水道相隔,清光绪年间(1871~1908)这些沙洲终于和通州陆地连成一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崇明外沙中的惠安沙、连升沙、杨家沙等沙洲逐渐同大陆相连。1928年,在崇明外沙设立启东县,南通的境域大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