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年前的一个秋天。供货商再三邀约去旅游。其实那个时候没有多大的心思去游山玩水,但是思来想去还是应了约。一是盛情难却,二是那段时间觉得里外不顺,全当是散散心情。
第一站就是位与鲁中山区的沂水县, 普普通通的县城,普普通通的街道,甚至通往旅游景点的那条小路都非常的平常;路边的没有成排的垂杨柳,更没有一尘不染的柏油路面和刚粉刷过的路标线,那些沟沟坎坎里都是萧条的貌相。
现在想想那两年自己总感觉诸事不顺导致情郁于中,总想发自于外,脾气自然暴躁,心态失衡,待人看物全然变了味道。
我们亦步亦趋地跟随着人流,拥入一个又一个景点。看到的那些人造的假山、泉眼让我很不耐烦,还有那安排在大自然里的一排排的塑料花更让我难以理解。甚至那些最自然的景观都让我觉得假极了,现在想想确实是心态起了作用。
没跟导游打招呼我就自己溜了出去,自顾自的寻找风景去了。景点之外的山景到也不错,没有人为的修饰,多了几分自然。那些散落在山坳里的村落让我着了迷。颤颤巍巍地爬到那些不算太高的山顶,我凝望着那村子。宁静的村子看不到人,却有袅袅炊烟。红的瓦、矮的石墙、成排成行,懒懒的牛儿、白白的群羊。看到这些心里的郁郁之情一下释然了。
我在山村与大山里穿梭了一个下午,忘记了时间。导游打电话给我,对我的擅自行动极为不满,我也没有给他什么好的态度。他们转往下一个景区,我继续游荡。傍晚又打来电话,态度有所缓和,让我迅速赶到她所在景区一同乘大巴回去。见她态度有所缓和我跟她商量想一个人乘车回去,不想再乘一个小时车程与她汇合。再三沟通见她态度坚决,我又跟活动发起者打去电话,谎称碰见熟人想多勾留一日这才平息。
我沿着来时路摸索着往回走,只顾着欣赏沿途的风景。走走停停,走走停停。转过一道急弯坡路,才看到渐落地红日——天色已晚。翻看手机才意识到今天回不去了。车站最后那辆大巴车早就绝尘而去。凭着来时的印象沿着公路朝着最近的小镇走去。
在马上到达小镇不远处一个村子立刻吸引了我,村子被几座大山环抱着一个很平整的山谷里,山谷高于地平线很多,更像是高原上的一块平地。村子旁边的大山植被茂密,满山遍野覆盖着浓翠浓翠地绿色,几排石砌的院子板板正正的排列着,特别安静。每一家的院墙都特别矮,每一块砌墙的石块都错落有致。每一家的烟囱都是一模一样,每一家也都有四个一模一样的后窗。整个村庄几乎是笼罩在清、净、安逸秋色的油光里。但是更加吸引我的是它散发的神秘的色彩。
我沿着果园里的田陌往上爬。去到村庄需爬上这座山,再经过山东侧的一条蜿蜒的小路下到村子里。
我奋力爬到山顶,有一个收拾的极规整的果园。园子不算太大,几乎看不到杂草。中间有一块平地,大约几十棵果树,其它的果树大都三三两两一伙,四四五五一小片,高高低低错落着。每一小片都用小石块归纳地平平坦坦地。有的几棵在陡峭的山崖旁也用小石块砌的归归整整,看着它们安逸极了。
在我刚要想歇歇脚的时候,一位中等身材的大叔闯入了我的视线。穿着一件已经褪色的土红色地体恤,带着一顶薄薄的草帽。他奋力的把镐头扬在空中,带起来的泥土散落在半空,然后他又用足够大的劲头把镐头刨在地上,散发着悠悠清香的新鲜土壤被翻了出来。
就当我想上前跟他搭话的时候。他说:“秀娟呐,我把这一分地拾掇拾掇,再来一场雨种上麦子,喜子爱吃我烙的油饼。那天喜子天没亮就走了,都没吃上一口。”我左右瞧瞧没发现有人,很是纳闷。我上前几步,听见大叔还在嘟嘟囔囔地。我说:“大叔你好”他好像被突如其来的动静吓得晃荡了一下。我说:“大叔刚才跟谁说话?”他手指着园子边上一个坟包说:“喜子他娘,我孩子他娘”老头回过头来笑盈盈走过来。他面相特别的慈祥,操着一口浓浓沂水口音。他对我的出现好像一点都没有感到意外,他提起一个白色印花的高筒瓷茶壶,拿起一个粗糙的有薄薄茶垢的茶碗给我倒上一杯凉茶。他手臂粗壮,肩膀宽厚,皮肤黝黑。一开口说话都是笑盈盈的,所以脸上几道深深地皱纹像是被固定在那似的,给人一种舒服的亲切感。
我说:“这果园是你的吧?”他略带兴奋地说:“对啊,不光这一片是我的,山前山后一整片都是我的。我拾掇这片山有四十多年了,这些果树都是我亲手种的。”他指着山坳里那个几十户的村子说:“看到那棵大核桃树了吗?大树旁边那座老房子就是我的家。”他又盛情地请我到他家坐坐,我欣然接受,其实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呢。
我跟着他沿着那条蜿蜒的小路往村子里去了。后面跟着一条灰褐色的上了年纪的老狗,它走路都有点费力了,毛色都没有了光泽,腿也不够挺拔。但是还是给我一种亲近的感觉,就像它的主人一样——慈祥、和善、温暖。
去他家路上我向他“兜售”了我如何流落到此。他对此见怪不怪,从他的言辞中能感觉我已经不是第一个流落到此的人了。
那棵超大的核桃树,紧靠着他家的大门,大树的树冠几乎可以把整个大门遮住,大树的枝干特别粗壮,主干一个人根本没法搂过来,树皮受过很多伤,但都已愈合,在夕阳的红霞映衬下斑驳而陆离。在大树的右边三米样子有一条三米见宽的小溪,小溪里的沙石一尘不染,就像刚被大雨清洗过一样。溪水并不旺盛,只有薄薄一层,大叔说它是从深山涧的一个泉眼里淌出来的,从未断流过。
一阵吱吱嘎嘎的推门声,大门被推开。大叔急忙招呼我进去。一座磨台在堂屋的窗户下,上面拍满了花花草草。大叔说:“小伙子既然回不去了,今晚就陪我吃个饭吧。”我被这个突然的邀请问的愣了一下:“啊?好啊,好。我陪你。”我爽快的答应像是一剂兴奋剂,他动作开始加快频率。像是要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客或者很久没有回家的儿女。
我在井边洗洗手,正要去帮他,他略带愤意地把我从他的小厨房里撵了出来。我在门口看他忙活,他手脚特别麻利,头脑清晰。我看了一会又忍不住参观一下这个建在半山腰的小院子。
有三间堂屋,两间耳房。家具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样子。有一张大床站满了一间堂屋。堂屋最西边一间挂着一个大大的相框,有大大小小十多张照片。整个房间很整洁,但是感觉潮气有点重,可能是窗户太小且紧闭的原因。院子是东西见长的长方形,很多犄角旮旯都长出了青苔,所以感觉这院子平常就大叔一个人住,那个叫喜子(他儿子)的还有照片上那个非常俊俏的女孩(我猜想是他女儿),肯定不经常回来住,秀娟(他老伴)在山上果园已经安了“家”。老头真的很孤单,他肯定是每天用劳动排解寂寞,要不然这里里外外被他一个人收拾的这么井井有条干干净净的呢。
本来我们打算在院子里吃饭,可是中间起风了,特别大。无奈我俩又把摆好的饭菜抬到堂屋里。
那天晚上,跟这么一个老人坐在一起,我心里的结一下子好像都解开了。他既没有开解我,我也没有讲述我自己——就在那几十瓦电灯泡的昏黄的灯光下。
他家的酒劲很大,我只喝了一碗儿,就醉意朦胧了。我说:“大叔,他们经常回来看你吗?我是说喜子他们。”
“四年了,四年没见了。”
“他?怎么会四年?出国了?”
“他在北京念的博士。这孩子从小就有一股倔劲,从小就想去北京念书。高考没考好,只上了一个普通本科,又从济南考到吉林大学念研究生,从吉林还是去了北京。从去北京,就很少很少回来了,一年回来一两次。那天我在地里干活,他媳妇打来电话,说喜子住院了,让我赶紧去一趟北京。我买的最快的票,可是还是晚了一步。实验室一把大火,最后整个楼都爆炸了。他是第一个跑出来的,本来可以一点事都没有。为了抢救实验报告和几个同学,又返了回去。就死了他一个,被人抬出来的时候都烧成黑碳头了。我本来想把他从北京运回来,可看看他那个样子,真没法动他了。想想他以前的样子,清清白白的脸,再看看他被烧成碳的样子,我真是一眼都不想看了。”
老头只沉默一会然后就开始侃侃而谈了,而我真的没法再开口说什么了。我只听他讲述他自己,年轻的时候多么身强力壮,一个人能干三个壮劳力的活。讲他跟秀娟年轻的时候怎么谈恋爱的,怎么被他一个村的老丈人丈母娘刁难的。
我又问他:“你的女儿挺好的吧?她看起来很像你的模样,慈眉善目的样子。她是不是经常来看你?”
“闺女,天天见啊。有时一天见好几次呢”她是我从医院背回来的。秀娟的坟旁边那个坟就是她的。那闺女太善良随她娘,十六岁那年上高二,借人家的自行车去看电影,车子在门口被偷了。回来跟我要钱说那车子两千多块钱。她娘在医院住了一年多,家里一分钱都没有,哪来的两千多块钱给她。回去三天就跳楼了。这妮子心眼太实了。”
老头沉默半天不说话。他又喝了一碗白酒,我也喝了一碗。他又说:“喜子有一个儿子,快五岁,长得特别随喜子。我看到他就像喜子又活过来一样,心里那个高兴劲啊,甭提了!喜子出事的时候他还差一个月就出生了。头两年跟他妈妈每年回来看我两次,他特别老吃门口这棵大核桃树的果子。我每次收了果子,晾干了,都给他剥好了,留着他回来吃。”说着从柜子里拿出给我看。老头用食品包装纸包的利利索索漂漂亮亮地四包核桃仁。
可老头的孙子,这一年多没有来过了。他的孙子又有了新爸爸。那四包核桃仁是去年剥的。老头说他的喜子最爱吃他烙的油饼,天天吃都吃不够。最后走的那天,老头起晚了儿子没吃上。说着他起身拿起白面瓢子,挖了一瓢白面,开始和面,非要烙几张给我吃。我没有阻拦他,尽管已经是大半夜的了。他从厨房搬出一个鏊子,在院子里生上火,不一会一个白面饼就上了鏊子。老头动作非常熟练,院子里的风很大,火光被大风刮的四处乱跑。老头的衣服衣领被大风刮翻来覆去,看到他认真的样、看到他被呛的睁不开眼的样子,我的眼泪来了,再也控制不住了。他在院子烙饼我在屋里稀里哗啦地哭。
第二天,我一大早就走了,老头半夜剥了两包核桃仁给我偷偷放包里,我穿了好几天的臭鞋垫也给我换了新的,手工绣花的。我沿着那条蜿蜒的小路原路返回,走到山下,听到一声狗叫,我一回头就看见那宽厚的身影。我突然想起了头一天晚上他说的一句话。他说我张的很像他的喜子,瘦瘦高高的,都有一副清白脸庞。想到这我的眼泪又来了,还是不写了……
一条老狗和一个老头,他们站在山头上目送我的身影……
不知何时才能与他们相见。


第一站就是位与鲁中山区的沂水县, 普普通通的县城,普普通通的街道,甚至通往旅游景点的那条小路都非常的平常;路边的没有成排的垂杨柳,更没有一尘不染的柏油路面和刚粉刷过的路标线,那些沟沟坎坎里都是萧条的貌相。
现在想想那两年自己总感觉诸事不顺导致情郁于中,总想发自于外,脾气自然暴躁,心态失衡,待人看物全然变了味道。
我们亦步亦趋地跟随着人流,拥入一个又一个景点。看到的那些人造的假山、泉眼让我很不耐烦,还有那安排在大自然里的一排排的塑料花更让我难以理解。甚至那些最自然的景观都让我觉得假极了,现在想想确实是心态起了作用。
没跟导游打招呼我就自己溜了出去,自顾自的寻找风景去了。景点之外的山景到也不错,没有人为的修饰,多了几分自然。那些散落在山坳里的村落让我着了迷。颤颤巍巍地爬到那些不算太高的山顶,我凝望着那村子。宁静的村子看不到人,却有袅袅炊烟。红的瓦、矮的石墙、成排成行,懒懒的牛儿、白白的群羊。看到这些心里的郁郁之情一下释然了。
我在山村与大山里穿梭了一个下午,忘记了时间。导游打电话给我,对我的擅自行动极为不满,我也没有给他什么好的态度。他们转往下一个景区,我继续游荡。傍晚又打来电话,态度有所缓和,让我迅速赶到她所在景区一同乘大巴回去。见她态度有所缓和我跟她商量想一个人乘车回去,不想再乘一个小时车程与她汇合。再三沟通见她态度坚决,我又跟活动发起者打去电话,谎称碰见熟人想多勾留一日这才平息。
我沿着来时路摸索着往回走,只顾着欣赏沿途的风景。走走停停,走走停停。转过一道急弯坡路,才看到渐落地红日——天色已晚。翻看手机才意识到今天回不去了。车站最后那辆大巴车早就绝尘而去。凭着来时的印象沿着公路朝着最近的小镇走去。
在马上到达小镇不远处一个村子立刻吸引了我,村子被几座大山环抱着一个很平整的山谷里,山谷高于地平线很多,更像是高原上的一块平地。村子旁边的大山植被茂密,满山遍野覆盖着浓翠浓翠地绿色,几排石砌的院子板板正正的排列着,特别安静。每一家的院墙都特别矮,每一块砌墙的石块都错落有致。每一家的烟囱都是一模一样,每一家也都有四个一模一样的后窗。整个村庄几乎是笼罩在清、净、安逸秋色的油光里。但是更加吸引我的是它散发的神秘的色彩。
我沿着果园里的田陌往上爬。去到村庄需爬上这座山,再经过山东侧的一条蜿蜒的小路下到村子里。
我奋力爬到山顶,有一个收拾的极规整的果园。园子不算太大,几乎看不到杂草。中间有一块平地,大约几十棵果树,其它的果树大都三三两两一伙,四四五五一小片,高高低低错落着。每一小片都用小石块归纳地平平坦坦地。有的几棵在陡峭的山崖旁也用小石块砌的归归整整,看着它们安逸极了。
在我刚要想歇歇脚的时候,一位中等身材的大叔闯入了我的视线。穿着一件已经褪色的土红色地体恤,带着一顶薄薄的草帽。他奋力的把镐头扬在空中,带起来的泥土散落在半空,然后他又用足够大的劲头把镐头刨在地上,散发着悠悠清香的新鲜土壤被翻了出来。
就当我想上前跟他搭话的时候。他说:“秀娟呐,我把这一分地拾掇拾掇,再来一场雨种上麦子,喜子爱吃我烙的油饼。那天喜子天没亮就走了,都没吃上一口。”我左右瞧瞧没发现有人,很是纳闷。我上前几步,听见大叔还在嘟嘟囔囔地。我说:“大叔你好”他好像被突如其来的动静吓得晃荡了一下。我说:“大叔刚才跟谁说话?”他手指着园子边上一个坟包说:“喜子他娘,我孩子他娘”老头回过头来笑盈盈走过来。他面相特别的慈祥,操着一口浓浓沂水口音。他对我的出现好像一点都没有感到意外,他提起一个白色印花的高筒瓷茶壶,拿起一个粗糙的有薄薄茶垢的茶碗给我倒上一杯凉茶。他手臂粗壮,肩膀宽厚,皮肤黝黑。一开口说话都是笑盈盈的,所以脸上几道深深地皱纹像是被固定在那似的,给人一种舒服的亲切感。
我说:“这果园是你的吧?”他略带兴奋地说:“对啊,不光这一片是我的,山前山后一整片都是我的。我拾掇这片山有四十多年了,这些果树都是我亲手种的。”他指着山坳里那个几十户的村子说:“看到那棵大核桃树了吗?大树旁边那座老房子就是我的家。”他又盛情地请我到他家坐坐,我欣然接受,其实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呢。
我跟着他沿着那条蜿蜒的小路往村子里去了。后面跟着一条灰褐色的上了年纪的老狗,它走路都有点费力了,毛色都没有了光泽,腿也不够挺拔。但是还是给我一种亲近的感觉,就像它的主人一样——慈祥、和善、温暖。
去他家路上我向他“兜售”了我如何流落到此。他对此见怪不怪,从他的言辞中能感觉我已经不是第一个流落到此的人了。
那棵超大的核桃树,紧靠着他家的大门,大树的树冠几乎可以把整个大门遮住,大树的枝干特别粗壮,主干一个人根本没法搂过来,树皮受过很多伤,但都已愈合,在夕阳的红霞映衬下斑驳而陆离。在大树的右边三米样子有一条三米见宽的小溪,小溪里的沙石一尘不染,就像刚被大雨清洗过一样。溪水并不旺盛,只有薄薄一层,大叔说它是从深山涧的一个泉眼里淌出来的,从未断流过。
一阵吱吱嘎嘎的推门声,大门被推开。大叔急忙招呼我进去。一座磨台在堂屋的窗户下,上面拍满了花花草草。大叔说:“小伙子既然回不去了,今晚就陪我吃个饭吧。”我被这个突然的邀请问的愣了一下:“啊?好啊,好。我陪你。”我爽快的答应像是一剂兴奋剂,他动作开始加快频率。像是要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客或者很久没有回家的儿女。
我在井边洗洗手,正要去帮他,他略带愤意地把我从他的小厨房里撵了出来。我在门口看他忙活,他手脚特别麻利,头脑清晰。我看了一会又忍不住参观一下这个建在半山腰的小院子。
有三间堂屋,两间耳房。家具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样子。有一张大床站满了一间堂屋。堂屋最西边一间挂着一个大大的相框,有大大小小十多张照片。整个房间很整洁,但是感觉潮气有点重,可能是窗户太小且紧闭的原因。院子是东西见长的长方形,很多犄角旮旯都长出了青苔,所以感觉这院子平常就大叔一个人住,那个叫喜子(他儿子)的还有照片上那个非常俊俏的女孩(我猜想是他女儿),肯定不经常回来住,秀娟(他老伴)在山上果园已经安了“家”。老头真的很孤单,他肯定是每天用劳动排解寂寞,要不然这里里外外被他一个人收拾的这么井井有条干干净净的呢。
本来我们打算在院子里吃饭,可是中间起风了,特别大。无奈我俩又把摆好的饭菜抬到堂屋里。
那天晚上,跟这么一个老人坐在一起,我心里的结一下子好像都解开了。他既没有开解我,我也没有讲述我自己——就在那几十瓦电灯泡的昏黄的灯光下。
他家的酒劲很大,我只喝了一碗儿,就醉意朦胧了。我说:“大叔,他们经常回来看你吗?我是说喜子他们。”
“四年了,四年没见了。”
“他?怎么会四年?出国了?”
“他在北京念的博士。这孩子从小就有一股倔劲,从小就想去北京念书。高考没考好,只上了一个普通本科,又从济南考到吉林大学念研究生,从吉林还是去了北京。从去北京,就很少很少回来了,一年回来一两次。那天我在地里干活,他媳妇打来电话,说喜子住院了,让我赶紧去一趟北京。我买的最快的票,可是还是晚了一步。实验室一把大火,最后整个楼都爆炸了。他是第一个跑出来的,本来可以一点事都没有。为了抢救实验报告和几个同学,又返了回去。就死了他一个,被人抬出来的时候都烧成黑碳头了。我本来想把他从北京运回来,可看看他那个样子,真没法动他了。想想他以前的样子,清清白白的脸,再看看他被烧成碳的样子,我真是一眼都不想看了。”
老头只沉默一会然后就开始侃侃而谈了,而我真的没法再开口说什么了。我只听他讲述他自己,年轻的时候多么身强力壮,一个人能干三个壮劳力的活。讲他跟秀娟年轻的时候怎么谈恋爱的,怎么被他一个村的老丈人丈母娘刁难的。
我又问他:“你的女儿挺好的吧?她看起来很像你的模样,慈眉善目的样子。她是不是经常来看你?”
“闺女,天天见啊。有时一天见好几次呢”她是我从医院背回来的。秀娟的坟旁边那个坟就是她的。那闺女太善良随她娘,十六岁那年上高二,借人家的自行车去看电影,车子在门口被偷了。回来跟我要钱说那车子两千多块钱。她娘在医院住了一年多,家里一分钱都没有,哪来的两千多块钱给她。回去三天就跳楼了。这妮子心眼太实了。”
老头沉默半天不说话。他又喝了一碗白酒,我也喝了一碗。他又说:“喜子有一个儿子,快五岁,长得特别随喜子。我看到他就像喜子又活过来一样,心里那个高兴劲啊,甭提了!喜子出事的时候他还差一个月就出生了。头两年跟他妈妈每年回来看我两次,他特别老吃门口这棵大核桃树的果子。我每次收了果子,晾干了,都给他剥好了,留着他回来吃。”说着从柜子里拿出给我看。老头用食品包装纸包的利利索索漂漂亮亮地四包核桃仁。
可老头的孙子,这一年多没有来过了。他的孙子又有了新爸爸。那四包核桃仁是去年剥的。老头说他的喜子最爱吃他烙的油饼,天天吃都吃不够。最后走的那天,老头起晚了儿子没吃上。说着他起身拿起白面瓢子,挖了一瓢白面,开始和面,非要烙几张给我吃。我没有阻拦他,尽管已经是大半夜的了。他从厨房搬出一个鏊子,在院子里生上火,不一会一个白面饼就上了鏊子。老头动作非常熟练,院子里的风很大,火光被大风刮的四处乱跑。老头的衣服衣领被大风刮翻来覆去,看到他认真的样、看到他被呛的睁不开眼的样子,我的眼泪来了,再也控制不住了。他在院子烙饼我在屋里稀里哗啦地哭。
第二天,我一大早就走了,老头半夜剥了两包核桃仁给我偷偷放包里,我穿了好几天的臭鞋垫也给我换了新的,手工绣花的。我沿着那条蜿蜒的小路原路返回,走到山下,听到一声狗叫,我一回头就看见那宽厚的身影。我突然想起了头一天晚上他说的一句话。他说我张的很像他的喜子,瘦瘦高高的,都有一副清白脸庞。想到这我的眼泪又来了,还是不写了……
一条老狗和一个老头,他们站在山头上目送我的身影……
不知何时才能与他们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