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的布局与装饰
古代文人虽然很多半生清贫,但只要有点条件,一定会整理出一间书房。唐人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代表了大多数文人对书房的态度。书房无一定之规,富者筑楼,贫者一席。
按传统住宅空间的划分形式,内院是女眷们居住与生活的地方,男性家长都会在花园一角,设一处起居场所为书房,与内院半隔离,保证了私密性,女眷一般不会轻易前来。
对于古代文人来说,“书房”是日常消遣大部分时光的地方,所以在规划、设计、布置方面都特别用心。
室内空间不宜高深,要有平阔的庭院,以便读书时光线明亮。中国人的书房讲究的不是空间大,而是明净,使心舒畅,太宽敞会损伤目力。窗下会引水成池,蓄养金鱼,围植碧草,让斋中的读书人可以养眼清心。
按礼仪习惯,尊贵客人、初次拜访的陌生人,会在正堂里与主人相见,但知音佳友则往往由仆人引至花园书房,宾主一起进行清雅的消遣活动,如吟诗作对、赏鉴古董、品香等。
与正堂当中用“整堂”家具对称摆设不同的是,书斋中的布置,最忌讳成套与对称,坐具与几案讲究高低错落,各有不同的艺术化造型,这样坐起来可以随意不拘束,且富风雅情趣。
书斋陈设以临窗摆放的书案为中心,因临窗的左上方光线对人是最好的,书案后边放一个四出头椅子、扶手椅或圈椅。在椅子对面还放一个禅凳,总是一高一矮,围绕着书案。
书案底下往往会放一个带滚轴的脚踏。因为人久坐的话,腿部血液流通不畅,轻则感觉发胀,重则浮肿,不利于健康,而这个带滚轴的脚踏能起到舒筋活血、减缓疲劳的作用。
为了陈设上的简整大方,在书房之侧另设一间小小的茶室,将茶具尤其是炉、炭等杂物储放于此,随时供主人与朋友一起品茗长谈。
书案的对面往往放书架,书架是空透的,因为古代没有玻璃,于是讲究的人常用一个丝帘将书架盖着,以免书上积累灰尘。陈列的多为文房之物或一些把玩之物,起到装饰的作用。
书房的角落还会放一个罗汉床,这个床只是用来午睡或因为看书累了临时休息一下,还可在床上放古琴,书多了也放在床上。所以,这个床是一个多功能多用途的床。
书房里经常还会放一个香几,香几分高矮两种,一般是放高香几,高度及人的胸部,上面可以放观赏性的石头,也可以放香炉,也可以放盆花。若还有地方,可陈设小条案一只,上面供养佛像),邻近墙上可挂山水画。
古代文人好师法于自然,只有自然界中的花草林木,其所现之形姿对文人产生了吸引,其所蕴之精神与高士形成了共鸣,古贤们才会将它邀入园内、伴于斋中、请至案上。
书房中的摆设以及每日静默以对的文房佳器,都是非常讲究的。君子清居所伴之物,绝不仅仅只为满足悦目之欢,更在于对心性品格的滋养。
除了笔、墨、纸、砚外,还有许多辅助书写工具以及装饰物,如印泥、水滴、笔筒、墨匣、笔帘、笔架、笔搁等,以及菖蒲、青苔、文竹、铜钱草、兰花、铁线蕨、碗莲等植物装饰。方寸之间尽显,素雅之境。
书房是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消遣和休憩的处所,一桌一椅一方几,一窗一屏一天地,一灯一人一卷书,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书房的布置不在于精致、不在于华丽,而在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趣。
中国人的传统书房,茶香墨韵,书里芳华,用书房骨子里的风雅,换一刻悠然。我们生活在时代夹缝中,多少有些怀旧的心态,只能到传统的、物化的文明中,去寻找自己留恋的东西。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梳理现有建筑行业的乱象和文化的缺失与断档,最大程度创造集多种功能和需求为一体的建筑文化实体空间。强势连接建筑、文创、文化行业上下游企业和专业学术人士,联动相关部委和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共同传承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