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说的,河流通常不起隔阂作用,再宽的河流也是,你看看世界上的大河(比所谓的“淮河”宽多了),无论尼罗河、亚马孙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没有一条起人文、气候、民族、语言上的隔阂作用的,原因也很简单,河流是平的,山脉是立体的,这隔阂作用能跟山脉相比吗?反而,因为河流是经济要道,河流两边的人来往都比较密切,反而河流两边容易形成同一个文化、民族和语言区域。
山脉则不然,再矮的山(比如一两百米),也比再宽的河难翻越多了(不信你自己去翻看看),所以一般来说,山脉,尤其是连成一片的山脉,无论对自然气候,还是人文的隔阂作用大太多了。所以窃以为,无论把河流作为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分界线,还是民族、语言等人文地理分界线的“人”,通常智力较低。。。。。
江淮官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江苏在淮安以东,压根没有淮河,之前已经说了,而在安徽,其实也不是以淮河为分界线的:

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无论人文、风俗还是语言,都不是以淮河为分界线的,真正的分界线,其实是河南平原和皖中丘陵。因为皖中丘陵地势比较高,而河南平原地势比较低,造成了江淮地区和中原地区在此的分野。所以他其实还是山地和平原的区别。而至于淮河,其实因为他恰巧从丘陵的边缘流过(河流显然只能在山脚下流过,不会从山顶上流过),所以看似皖北和皖中的界限,就好像是淮河一样。所以认为淮河是皖中、皖北分界线的人,其实还是犯了只看表面不看实质的低智商错误。这就是安徽的淮河两岸都是中原官话的原因(因为他地势比较低,实质上是河南平原的一部分)。所以不光是今天,就是古代,江淮和中原的分界线,大概也在这个地方
所以综上,无论江苏、安徽,中原和江淮文化的分界线都不是淮河。“江淮官话”这个名字当然也就失去了意义(更别说所谓的“淮语”)。所以我觉得江淮官话应该换个名字,目前的名字名不副实,容易个人造成诱导。我觉得过去的“下江官话”这个名字不错,或者也可以找个别的名字,你们觉得呢?
山脉则不然,再矮的山(比如一两百米),也比再宽的河难翻越多了(不信你自己去翻看看),所以一般来说,山脉,尤其是连成一片的山脉,无论对自然气候,还是人文的隔阂作用大太多了。所以窃以为,无论把河流作为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分界线,还是民族、语言等人文地理分界线的“人”,通常智力较低。。。。。
江淮官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江苏在淮安以东,压根没有淮河,之前已经说了,而在安徽,其实也不是以淮河为分界线的:

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无论人文、风俗还是语言,都不是以淮河为分界线的,真正的分界线,其实是河南平原和皖中丘陵。因为皖中丘陵地势比较高,而河南平原地势比较低,造成了江淮地区和中原地区在此的分野。所以他其实还是山地和平原的区别。而至于淮河,其实因为他恰巧从丘陵的边缘流过(河流显然只能在山脚下流过,不会从山顶上流过),所以看似皖北和皖中的界限,就好像是淮河一样。所以认为淮河是皖中、皖北分界线的人,其实还是犯了只看表面不看实质的低智商错误。这就是安徽的淮河两岸都是中原官话的原因(因为他地势比较低,实质上是河南平原的一部分)。所以不光是今天,就是古代,江淮和中原的分界线,大概也在这个地方
所以综上,无论江苏、安徽,中原和江淮文化的分界线都不是淮河。“江淮官话”这个名字当然也就失去了意义(更别说所谓的“淮语”)。所以我觉得江淮官话应该换个名字,目前的名字名不副实,容易个人造成诱导。我觉得过去的“下江官话”这个名字不错,或者也可以找个别的名字,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