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种小地方出来的,中学阶段文化资源是很匮乏的。本科时特意回我们那的新华书店看过,哲学书架基本都是红色读物和周国平;中学时看书买书基本也就文学、历史和宽泛意义上的思想读物吧。不过我们高中图书馆不错,所以还是能知道点亨廷顿、韦伯、汤因比之类的,卢梭、尼采这种就更不必说了。中学阶段匮乏一点、视野窄一点也未必是坏事,也许会扎实一点;反复琢磨一般人成长过程中都得接触的大众“文本”也很有必要,它们即便没有理论价值,也有社会学价值。理论青年已经很恐怖了,理论少年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性和天赋的话,也许还更糟糕,特别是如果本身成绩不好的话,“哲学”很容易变成逃避现实、获得成就感的武器。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